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2124条记录
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农麦5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麦5号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于2003年以巴97-8812作母本、SD3620(美国)作父本进行杂交,经过连续3年北育(呼和浩特)南繁(云南元谋)交替加代并单株选择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5年3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蒙审麦2015001号。1生物学特性农麦5号属多穗型中熟春小麦品种,幼苗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催乳素和瘦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蛋白及乳蛋白合成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催乳素(prolactin)和瘦素(leptin)对主要乳蛋白与乳蛋白合成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乳腺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并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及特异性基因表达对所培养细胞进行鉴定。试验分为4个处理,瘦素浓度均为100 ng/m L,催乳素浓度分别为0、0.1、1.0、10.0μg/m L,每个处理6个重复。首先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了催乳素和瘦素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然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测定了主要乳蛋白[α-酪蛋白、β-酪蛋白、κ-酪蛋白、β-乳球蛋白(β-LGB)]及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5(STAT5)、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分子(m TOR)信号分子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瘦素一定浓度(100 ng/m L)基础上,与0μg/m L催乳素处理相比:0.1和1.0μg/m L催乳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显著的促增殖作用(P<0.05);0.1与10.0μg/m L的催乳素均显著降低了αs1-酪蛋白、αs2-酪蛋白、β-酪蛋白、β-LGB的基因表达量(P<0.05);而1.0μg/m L催乳素处理对αs1-酪蛋白、κ-酪蛋白、β-LGB均有显著的促进表达效应(P<0.05);各催乳素添加处理均显著促进了JAK2基因的表达(P<0.05),而对STAT5和m TOR基因表达只有1.0μg/m L催乳素处理有显著促进效应(P<0.05)。结果提示,培养液含瘦素100 ng/m L基础上,催乳素对乳蛋白及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但浓度限制在一定范围(0.1~1.0μg/m L),过高或过低都会呈现抑制效应。瘦素100 ng/m L与催乳素1.0μg/m L对部分乳蛋白基因及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通过调控信号转导因子JAK2、STAT5与m TOR基因表达,从而影响乳蛋白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催乳素 瘦素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乳蛋白基因 信号通路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氨酸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动物营养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氨酸是一种传统氨基酸分类上的非必需氨基酸,参与了蛋白质和与许多重要的代谢有关的生理活性分子的合成,并且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抑制性神经递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移植、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关节炎、肿瘤和药物毒性等具有生理保护作用外,甘氨酸还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其准确机制尚没有完全阐明。本文从氨基酸与免疫的关系切入,综述了甘氨酸的基本特性、主要生理作用、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讨论了甘氨酸调节泌乳反刍动物乳腺炎的可能性,旨在为甘氨酸作为天然免疫调节剂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甘氨酸 抗炎 甘氨酸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水改造前后土壤盐分剖面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中游临河区为例

干旱区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运用地质统计学、聚类分析、描述性统计和表聚系数,系统研究并对比总结了节水改造前后内蒙古河套灌区中游临河区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节水改造前后灌区土壤剖面盐分均可分为均布型和表聚型2类。根据不同土层的相似性,灌区0~100 cm的采样层可分为0~20 cm和20~100 cm两个层次;从整个研究区来看,节水改造前,土壤含盐量有从西部和东部向中部逐渐降低的趋势。节水改造后,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节水改造措施的实施,使得研究区土壤剖面盐分类型向均布型发展,且整体上土壤盐分有所降低。该研究结果为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后土壤盐渍化的改良、土地利用分区和灌溉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节水改造 土壤盐分 空间分布 河套灌区 内蒙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一农麦5号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麦5号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于2003年以巴97-8812作母本、SD3620(美国)作父本进行杂交,经过连续3年北育(呼和浩特)南繁(云南元谋)交替加代并单株选择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5年3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蒙审麦2015001号.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高产优质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 作物育种 单株选择 呼和浩特 研究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荞麦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2年,采用3414肥料效应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赤峰地区荞麦品种赤荞1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赤峰地区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对赤荞1号的增产作用是磷肥大于钾肥,而氮肥表现为减产。建议赤峰地区荞麦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P2O522.87~24.06 kg/hm2、K2O 9.75~53.92 kg/hm2,应适量施用磷肥,增施钾肥,不推荐施用氮肥。

关键词: 荞麦 3414 氮磷钾 施肥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根系对土壤中老化HCH-DDT的富集作用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和玉米作物根系对自然污染土壤中不同水平老化HCH、DDT的富集作用及其影响机制。通过连续提取,将根系富集的有机氯农药分为弱吸着、强吸着和吸收3种不同形态。结果表明,作物对老化HCH、DDT的富集存在选择性。在60d的试验周期内,玉米根系富集的HCH、DDT中55.4%~62.2%为根表强吸着,23.3%~36.9%为根内吸收;而小麦根系中HCH、DDT的73.8%~76.9%被根表强吸着,仅15.4%~20.5%可以进入根系组织内部。不同形态组分中异构体及代谢物的组成比例差异化明显,其中吸收态以β-HCH为主,强吸着态以p,p′-DDT、p,p′-DDE和p,p′-DDD为主。随着土壤污染水平的增加,小麦和玉米根系对HCH、DDT的富集总浓度增加,而生物蓄积系数逆浓度梯度增加,小麦根系的富集能力强于玉米。在控制污染水平的条件下,作物根系对土壤老化HCH、DDT的富集量与其根系比表面积大小和总脂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而向根系深层组织运移的过程主要受总脂含量控制。

关键词: 老化HCH-DDT 根系 土壤 富集作用 连续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玉米不同种植方式抗旱增产效益分析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春玉米进行不同种植方式的增产增效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全覆膜双垄沟播(T3)、半覆膜双垄沟播(T4)两种种植方式都有增温保墒的作用,是有效的抗旱保苗种植方式,宽窄行留高茬交替种植(T2)也有一定作用但不显著。T3和T4种植方式可有效提高早春干旱地区玉米的出苗率,改善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从而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两者比较,全覆膜双垄沟播更优于半覆膜双垄沟播方式。此外,两种覆膜播种方式可以减少田间管理和浇水费用以减少投入,从而达到增收目的。

关键词: 春玉米 抗旱 种植方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种期对3个甜荞品种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甜荞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个不同播期对甜荞产量和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甜荞品种产量与结实率随着播种期的延后,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对甜荞产量形成和结实率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本试验条件下,甜荞最佳播期以6月中旬前后为宜。

关键词: 甜荞 播种期 结实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密度对大豆群体生长及养分吸收的研究

作物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磷酸二铵、控释肥、复合肥、尿素及硫酸钾为研究材料,采用组成养分含量相同的常规施肥和2种一次性施肥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群体生长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法中常规施肥能较好地稳定有效分枝数、荚数、粒数和单株粒重,适合在高密度种植时施用,赤豆3号和抗线7号产量分别在3 600和3 260kg/hm2以上时,每生产100kg子粒需N:5.07~5.82kg、P2O5:0.92~0.96kg、K2O:1.07~1.58kg;控释肥处理对叶面积指数、株高和底荚高度稳定性较好,适宜在低密度种植时施用,两品种产量分别在3 694和3 260kg/hm2以上时,每生产100kg子粒需N:6.69~7.06kg、P2O5:1.13~1.25kg、K2O:1.52~1.77kg。

关键词: 大豆 肥料 种植密度 生长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