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时期下推进农业科研单位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
《山西农经 》 2015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农业科研单位推进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改变宣传需求征集方式、有效利用宣传资源,科学论证宣传工作、系统谋划宣传重点,依托稳定和畅通的新闻宣传渠道,全方位、成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来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pH值调控对秸秆两阶段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两阶段厌氧发酵产沼气是秸秆沼气化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秸秆厌氧发酵过程包括水解产酸和产甲烷两个阶段,水解产酸是秸秆沼气化的限速步骤,也是目前的研究重点。pH值是影响物料水解产酸的重要因素,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酸性环境对物料水解产酸的影响,碱性环境对物料水解产酸的影响还未见研究报道。在实验室条件下,每天调节水解产酸反应器发酵液pH值至8.0(T1)、9.5(T2)和11.0(T3),CK在实验过程中不调节水解产酸反应器发酵液pH值,水解产酸反应器排出的水解酸化液直接用蠕动泵泵入产甲烷反应器内产甲烷,分析了发酵过程中水解产酸反应器日产气量、甲烷含量、水解酸化液pH值、COD浓度以及产甲烷反应器产气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调节水解产酸反应器水解酸化液pH值条件下,秸秆两阶段厌氧发酵可以正常进行,秸秆干物质(TS)产气量为281.28mL·g-1,平均甲烷含量为47.36%;T1水解产酸反应器内水解酸化液pH值稳定在7左右,系统累积产气量、总产甲烷量和平均甲烷含量分别较CK大幅增加了24.51%、29.39%和2.5个百分点;T2和T3水解产酸反应器产气明显受到抑制,水解酸化液后续产甲烷亦受到明显抑制,产甲烷反应器累积产气量分别仅为CK的89.97%和17.48%,总产气量仅为T1的67.67%和10.20%;维持水解产酸反应器至碱性条件促进了秸秆中半纤维素的溶出和木质素的破坏,但不利于纤维素的溶出,TS损失率的结果与产气的结果一致。综合以上结果,调节水解产酸反应器水解酸化液pH值至8.0对提高秸秆两阶段厌氧发酵产沼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苏崎3号’茄子大棚早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辣椒杂志 》 2015
摘要:近年来,中国茄子生产正向设施化方向快速发展,生产上对适于设施栽培的茄子新品种需求迫切[1]。‘苏崎3号’是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选育的设施栽培专用棒形紫长茄品种,具有耐低温弱光、早期产量高、商品性好、货架期长等优点,适于作春提早栽培。笔者现总结出一套适合早春大棚茄子生产的栽培技术,以供读者参考。1选育过程‘苏崎3号’的母本源于自交系EP7,是由茄子品种‘大龙’与江苏省地方品种‘苏州牛角’


不同类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转化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4种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漂浮植物凤眼莲、浮叶植物睡莲和菱角、沉水植物黑藻)为供试植物,在植物生长旺盛期(8月)和缓慢期(10-11月),通过静态模拟试验,综合考察4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总氮(TN)去除能力和水体通过微生物代谢活动释放气体(包括脱氮气体N2O、N2)及水体理化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份各处理TN浓度下降速率显著高于10-11月份,且凤眼莲对水体氮素的去除能力最强。种植不同类型水生植物的水体中NO-3-N、TN下降速率为凤眼莲和菱角处理下降最快,黑藻处理下降最慢,睡莲处理略高于黑藻处理。不同类型水生植物释放气体量的顺序为黑藻处理>对照≈睡莲处理>菱角处理>凤眼莲处理。4种植物对调节水体理化环境因素的能力有所差异,这会间接导致其调节水体氮生物转化过程的程度差异。


食用菌寄主和温度对厉眼蕈蚊生长发育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15、20、25、30℃下,采用平板菌丝法测定厉眼蕈蚊(Lycoriella ingenua)取食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糙皮侧耳(Pleurotusostreatus)、毛木耳(Auriculariapolytricha)、柱状田头菇(Agrocybe cylindracea)和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丝的发育历期,分析环境温度和寄主对厉眼蕈蚊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食用菌寄主对厉眼蕈蚊生长发育厉期存在显著影响。在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厉眼蕈蚊的发育总历期缩短,但在30℃发育缓慢,历期延长。25℃为该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所有供试温度梯度下,取食毛木耳的发育历期均大于30 d,其次为取食双孢蘑菇的,取食金针菇和糙皮侧耳的较短。取食不同食用菌的厉眼蕈蚊在其各虫态的发育起始温度和有效积温上差别较大,取食毛木耳的厉眼蕈蚊需要更高的发育起始温度和积温积累。


日粮中不同纤维来源对山羊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波杂山羊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小麦秸((Ⅰ组)、梨渣(Ⅱ组)、大豆皮(Ⅲ组)、小麦秸和梨渣组合(IV组)作为日粮中的主要纤维来源,研究同等NDF水平下纤维来源不同对山羊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增质量效果来看,Ⅲ组最高,但与其余3组差异不显著(P>0.05),料重比Ⅲ组极显著低于Ⅰ和Ⅳ组(P<0.01),低于Ⅱ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Ⅰ、Ⅱ和Ⅳ组日粮相比分别降低23.12%、9.84%和26.17%。从养分消化率来看,除ADF外,CP、NDF和DM的表观消化率Ⅲ组均极显著高于Ⅰ、Ⅱ和IV组(P<0.01)。因此,日粮中纤维来源不同会影响山羊生长性能和养分消化率,大豆皮作为纤维源对山羊的生长效果优于梨渣、小麦秸、梨渣和小麦秸组合。


江苏朱槿上分离到的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5月,江苏南京朱槿上出现一种新的病毒病害,病株表现明显的叶片上卷、叶脉肿大、叶背伴有耳突、植株矮缩等症状。根据其症状及介体发生状况,对其伴随的病毒种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采集的46份典型症状样品体内均可以检测到粉虱传双生病毒,对其基因组DNA-A组分克隆测序后发现其全长2 736 bp,编码6个ORF,BLAST分析显示该病毒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同源性最高(99.9%),是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的一个分离物。病样中同时还检测到伴随DNAβ卫星分子,测序结果显示该卫星全长1 346 bp,编码1个ORF,BLAST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β卫星与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β卫星同源性最高(99.7%),为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β卫星的一个分离物。这是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首次在长江流域的报道。


1-MCP处理对采后红椒品质影响的多变量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通径分析5种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ppene,1-MCP)处理对常温条件下[(25±1)℃,80%~90%RH]贮藏的"洛椒118"红椒品质的影响。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照和处理以及不同贮藏时间的样本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与对照相比,1-MCP处理提升了红椒的感官品质,主要对色差(b*)、色度角(h)、呼吸强度、可溶性固形物、p H、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影响较为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谷胱甘肽对感官品质有较大的正直接作用,可溶性糖和抗坏血酸通过谷胱甘肽间接对感官品质产生较大影响;可溶性固形物通过自身的直接作用和谷胱甘肽的间接作用对感官品质产生较大影响。


青杂5号甘蓝型油菜的高效再生及农杆菌侵染转化体系的建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青杂5号的子叶、下胚轴外植体为受体,分别对芽分化培养基、芽生长培养基、生根培养基进行激素组合优化研究,建立甘蓝型油菜下胚轴高效再生系统。结果表明,青杂5号下胚轴分化率最高为子叶的3倍,可达90%左右;优化的分化培养基为MSB+5 mg/L噻二唑苯基脲(thidiazuron,TDZ)+7.5 mg/L Ag NO3+0.1 mg/L NAA+2 mg/L脯氨酸(proline,L-Pro)+250 mg/L酸水解酪蛋白(casein acid hydrolysate,CH)+3%蔗糖;生长培养基为1/2 MSB+1 mg/L IBA+2 mg/L L-Pro+250 mg/L CH+1.5%蔗糖;生根培养基为1/2 MSB+0.2 mg/L IAA+1.5%蔗糖。在此基础上,构建模拟Bt的抗虫基因B12的双元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油菜下胚轴,并利用潮霉素及羧苄青霉素对再生植株进行筛选;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叶片基因组DNA的PCR检测及叶片GUS组织化学染色的分析,发现抗虫基因已整合到油菜植株的细胞核基因组中,并能正常表达;通过小菜蛾接种试验对该抗虫基因进行杀虫效果评价。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下胚轴高效再生 农杆菌介导转化 抗虫基因 GUS染色 转基因植株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小麦种子发芽率测试
《江苏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534份发芽率水平不同的小麦品种种子为样品,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光谱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其发芽率的无损测定校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留一法交叉验证、外部验证。结果表明,经一阶导数和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后,对7 502.3~4 246.8 cm-1波段范围所建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校正集决定系数R2为0.914 4,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E)为7.38,平均绝对误差为5.925%;验证集决定系数R2为0.904 4,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P)为7.91,平均绝对误差为6.467%。近红外光谱与种子发芽率具有较高相关性,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小麦种子发芽率具有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