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北部湾鱼类多样性及优势种的时空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进行的4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和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为主要优势种。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趋势为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种类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鱼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以共同渔区北部海域最高(3.60),东北部海域次之(3.58),共同渔区南部海域最低(2.35),四季多样性指数为2.96~3.77,平均3.31。2007年多样性指数比1992-1993年低,但高于1998-1999年,表明近年来该海域捕捞压力有所减缓,使得渔业资源有一定的恢复。本研究旨在了解北部湾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的动态变化及演替状况,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澳湾表层底质沉积物中凯氏氮和总磷的时空分布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和磷是近海网箱养殖系统重要的生源要素之一,为探究深澳湾表层底质沉积物中氮磷等元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于2007年和2008年对粤东深澳湾表层底质沉积物中凯氏氮和总磷的含量进行每月一次的采样调查。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中凯氏氮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33~2.038mg/g,无显著性季节差异,但空间变化很明显;总磷的变化范围为0.042~2.085mg/g,无显著性季节差异,但2007年底质中的含量明显高于2008年,且空间差异明显。在对深澳湾进行底质采样调查的同时也对达濠高位江蓠养殖区进行了调查,同时比对其他学者对柘林湾养殖区的研究数据,发现深澳湾养殖区氮磷含量要低于以上两处养殖区,且深澳湾底质中氮磷的含量主要与人类活动的密集程度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布设间距对人工鱼礁流场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
《海洋湖沼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鱼礁在海中不同的布局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流场效应。通过水槽与风洞模型实验很难对组合鱼礁流场全局进行观测,为此提出1种基于CFD原理的人工鱼礁流场特性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不同流速条件下布设间距对方形组合礁体流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较好地反映了人工鱼礁周围上升流和背涡流的分布情况;当两礁体布设间距为1.5倍礁体尺寸时,所产生的上升流高度达到最大值;当布设间距为1倍时,其上升流的影响面积为最大;当布设间距为1.5倍时所产生的背涡流效果最好;两礁体之间的最佳布设间距应为礁体尺寸的1~1.5倍。数值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基本相符,该结论可为人工鱼礁实际投放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弹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技术研究放流中华鲟幼鱼在海洋中的迁移与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6年和2008年,向长江口放流了14尾携带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Pop-up ArchivalTag,PAT)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其中3龄和9龄中华鲟各6尾和8尾。放流后有9枚标志数据成功上传至ARGOS卫星,标志信息回收率达到64%。初步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放流后1个月内即进入海洋生活。进入海洋的中华鲟幼鱼在最长监测期的6个月内正常存活,分布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福建沿海的经度跨度为4°、纬度跨度为9°的沿海大陆架海域,最大洄游距离达到697km。放流的中华鲟幼鱼呈现随意、迂曲的洄游特征。本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中华鲟PAT标志放流取得成功。
关键词: 中华鲟 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 长江口 放流 洄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和养殖鲻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野生鲻(Mugil cephalus)和养殖鲻的消化道指数及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温度和pH对离体状态下消化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鲻和养殖鲻的比内脏重、比肝重、比胃重、比肠长分别为0.043±0.001和0.0480±0.004,0.009±0.001和0.007±0.000,0.008±0.002和0.007±0.000,2.886±0.301和3.158±0.141。野生鲻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各消化器官中的分布与养殖鲻间存在差异。野生鲻和养殖鲻比较,野生鲻各消化器官中淀粉酶活力均极显著高于养殖鲻(P<0.01);蛋白酶活力在肝胰脏和胃中差异不显著(P>0.05),在中肠差异显著(P<0.05),在前肠和后肠差异极显著(P<0.01)。在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和幽门盲囊6部位,野生鲻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40℃、45℃、45℃、45℃、40℃、45℃;养殖鲻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是40℃、40℃、40℃、45℃、40℃、40℃。野生鲻淀粉酶最适pH在肝胰脏为6.2,在其余各部分均是7.2;养殖鲻淀粉酶最适pH在胃和前肠为2.2和8.0,在其余各部分均为7.2。野生鲻蛋白酶最适温度在肝胰脏、胃、前肠和后肠均为45℃,在中肠为50℃;养殖鲻蛋白酶最适温度在肝胰脏、胃和中肠为40℃,前肠和后肠为45℃。野生和养殖鲻蛋白酶的最适pH胃部为3.2,其余各部分的最适pH均是7.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血浆性类固醇激素表达与卵巢发育及温光调控的关系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放射免疫法(RIA)、组织切片技术和形态测量法首次系统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半滑舌鳎亲鱼卵巢的年周期发育过程中血浆中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和睾酮(T)]的表达规律与性腺发育[组织结构、性腺指数(GSI)、肥满度(CF)和肝脏指数(HSI)]及温度和光周期调控的关系。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属于非同步分批产卵类型,卵巢发育依据卵母细胞形态和组成划分为五期。GSI、CF和HSI随性腺的年周期发育而呈现规律性变化。水温调节与GSI和HSI值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性腺的年周期发育过程中,血浆中E2在8月(Ⅳ期)达到峰值,进入产卵期后(9月)开始下降。T含量在9月达到最大值,在10月开始下降。在年周期各月份,雌鱼体内E2表达水平都远高于T表达水平,E2与T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温调节对E2和T表达水平影响显著且与其呈正相关关系,光周期调节对T和E2表达水平影响不显著。E2表达水平与HSI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F变化呈负相关关系,T表达水平与HSI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性类固醇激素表达水平可用于准确判断鱼类的生殖状态。本研究结果可为温光调控人工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激素诱导亲鱼产卵提供重要技术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对大鳞鳃血清渗透压、离子含量及鳃丝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毒理实验,研究了盐度、碱度以及盐碱交互作用对大鳞9E(Barbus capito)血清渗透压、血清离子(Na~+,K~+,CI~-、尿素氮)浓度和鳃丝Na~+/K~+ -ATP酶活力的影响.单因子实验中,随着含盐水平(8 g/L,10g/L、12g/L,14 g/L)的增大,大鳞鳃血清渗透压和血清离子(Na~+,K~+,Cl~-)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鳃丝Na~+/K~+-ATP酶活力先升高后降低,受体内外渗透压差的影响最显著(P<0.05).碱度的增大(19.05 mmol/L,30.20 mmol/L,47.86mmol/L,75.86 mmol/L)能引起血清K~+和尿素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但对血清渗透压和鳃丝ATP酶活力无显著影响.在双因子实验中,盐碱交互升高会引起渗透压和血清离子(Na~+,CI~-、尿素氮)显著升高(P<0.05).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盐度、碱度及交互作用均对渗透压有显著影响,影响作用最大的是盐度,其次是碱度,交互作用最小.鳃丝Na~+/K~+-ATP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最高值出现在盐度10 g/L、碱度30.20 mmol/L的正交试验组.从实验结果可得出,大鳞鳃在盐度12g/L以下的水体中能生存,在盐碱共存的环境下,能耐受的上限为盐度10 g/L、碱度30.20mmol.本研究旨在掌握大鳞鳃的生存盐碱度范围,以期为该物种的增养殖生产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 大鳞鲃 渗透压 血清离子浓度 Na+/K+-ATP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狗鱼与黑斑狗鱼的形态差异与判别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传统形态学测定和框架测定相结合,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自斑狗鱼Esox lucius和黑斑狗鱼Esox reichrti的不同地理居群共115尾标本的36个测量性状和12个可数性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两种狗鱼的形态差异。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白斑狗鱼与黑斑狗鱼的背鳍棘数、臀鳍棘数、臀鳍分支鳍条数、纵行鳞数、侧线上鳞以及侧线下鳞差异极显著。在可量性状上,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黑斑狗鱼乌苏里江种群与嫩江种群差异最小,首先聚为一支,后与黑龙江种群聚为一支,两种狗鱼差异明显,白斑狗鱼为单独一支。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群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P_1为96.4%~100%。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狗鱼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味子提取物对用t-BHP损伤的异育银鲫原代肝细胞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叔丁基氢过氧化物(t-BHP)诱导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原代培养肝细胞损伤模型,采用不同的给药顺序,通过检测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ALT/GPT)、微量丙二醛(MDA)、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及肝细胞的增殖活性,研究了五味子提取物对急性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以浓度为1 mmoL/L的t-BHP作用肝细胞2 h诱导肝损伤模型,加入五味子提取物后能通过提高上清液中GSH-PX和SOD酶活力以及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来减轻t-BHP对肝细胞的损伤,减少GPT的释放,使GPT活力水平的升高受到明显抑制,显著提高了肝细胞的存活率(P<0.05或P<0.01);预防治疗组(DT)中五味子提取物对损伤肝细胞的保护效果明显要优于预防组(D)和治疗组(T)。说明五味子提取物对由t-BHP造成的肝细胞急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关;中药与损伤剂的给予顺序会影响五味子提取物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