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茜素络合物浸泡标记秦岭细鳞鲑发眼卵及仔鱼耳石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发眼卵和仔鱼阶段进行浸泡标记试验,为确定合适浸泡浓度和持续浸泡时间,试验设置了6个的浓度组和4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浸泡的仔鱼和经浸泡处理的发眼卵而出膜后的仔鱼,其耳石都出现橘红色荧光标记。浸泡发眼卵组最适处理条件是茜素络合物溶液浓度30 mg/L持续浸泡18 h,标记率100%,孵化率91%,出膜后15 d仔鱼存活率91%,标记环"非常明显";仔鱼浸泡组最适处理条件是茜素络合物溶液浓度120 mg/L持续浸泡12 h,标记率83.3%,处理15 d后仔鱼存活率92.3%,相比对照组统计检验无差异(P<0.05),标记环"较明显"。相比上述两种方法,浸泡发眼卵试验组相比浸泡30日龄仔鱼试验组所需要的茜素络合物(ALC)溶液浓度更低,而且在标记成功率、标记效果、标记后仔鱼存活率以及标记成本等方面也更为理想。因此,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发眼卵阶段进行荧光标记是可行的,这种方法也可在其它鱼类标记中尝试,同时将人工繁育鱼苗与野生鱼苗加以区别,有利于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效果及早期生活史等研究。
关键词: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茜素络合物 耳石 标记 发眼卵及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肾细胞中细胞色素P450 3A基因诱导表达及其酶活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基因克隆技术获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细胞色素P450 3A(CYP3A)cDNA序列长1 849 bp,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 542 bp,1个终止密码和含polyA信号3′UTR;ORF编码514个氨基酸,含信号肽(29 aa),2个跨膜螺旋区(23 aa,23 aa),血红素结合域(21 aa)和6个底物识别位点(SRS1-6);与其他脊椎动物CYP3A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60%~92%。用实时定量PCR和分光光度计法分别研究了草鱼肾细胞系(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kidney cell line CIK)中利福平(rifampicin,RIF)诱导CYP3A基因表达和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活性,采用红霉素脱甲基酶活性法测定CYP3A的活性。结果显示,诱导组CIK细胞中CYP3A mRNA表达量在8 h最高,而CYP3A酶活在10 h最高;CYP3A mRNA和酶活性与对照组均具显著差异性(P<0.05)。CYP3A转录水平先于相应酶活变化表达,且转录水平表达显著高于酶活性,这很可能反映了RIF对CYP3A的诱导主要作用于转录水平而不直接作用于酶活,本研究旨为药物对CYP3A转录调控和活性调节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渔药代谢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3A 肾细胞 草鱼 CYP3A基因和酶活性 诱导表达 利福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诺氟沙星对阿部鲻鰕鯱Ⅰ相、Ⅱ相酶活性及CYP1A1和P-gpmRNA表达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饲料暴露的方式研究了抗生素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对阿部鲻鰕鯱(Mugilogobius abei)Ⅰ相、Ⅱ相代谢酶活性以及CYP1A1和P-糖蛋白(P-gp)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NFLX对阿部鲻鰕鯱肝脏Ⅰ相代谢酶APND、ERND均表现出先诱导后抑制的作用.24h时NFLX的暴露浓度为20μg·g-1对Ⅰ代谢酶APND和ERND的诱导达到最大值.当暴露时间达到168h,APND和ERND均受到显著抑制.Ⅱ相代谢酶GST和MDA在72h受到最大诱导,经过168h暴露后,GST活性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而MDA含量在50μg·g-1浓度组仍然维持较高水平.CYP1A1和P-gpmRNA表达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68h达到最大.APND、ERND、GST、MDA、CYP1A1mRNA和P-gpmRNA响应敏感,适合作为NFLX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关键词: 诺氟沙星 阿部鲻鰕鯱 肝脏酶活 CYP1A1 P-g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珠母贝组织蛋白酶D的cDNA克隆、序列特征分析及应激表达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获得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组织蛋白酶D基因(命名为pmCTSD)的cDNA全长序列1 742 bp,其中5’非翻译区(UTR)38 bp,3’UTR 534 bp,开放阅读框1 170 bp,编码390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41.9 ku,等电点约为7.57。序列特征分析表明,pmCTSD蛋白由信号肽(Met1-Ala18)、前体域(Leu19-Lys47)和成熟域(Thr48-Asn390)3部分组成。同源性分析表明,pmCTSD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高度保守,相似性介于64%~70%之间。进化分析表明,pmCTSD与栉孔扇贝亲缘关系最近,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组织表达荧光定量分析发现,pmCTSD在闭壳肌、性腺、肝胰脏、外套膜和鳃组织中都有表达,但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肝胰脏次之。
关键词: 大珠母贝 组织蛋白酶D 序列特征分析 哈维式弧菌刺激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及其F1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5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得到315个位点,其中311个为多态位点,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98.73%。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F1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477 1±0.260 6、0.423 9±0.277 7、0.548 8±0.220 9;3个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29 1±0.185 0、0.289 7±0.195 9、0.382 8±0.161 2,表明杂交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2个亲本群体都高。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411 6,栉孔扇贝与F1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是0.131 6,虾夷扇贝与F1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是0.278 0,表明杂种子代与母本栉孔扇贝遗传距离较近。聚类分析显示,虾夷扇贝群体、栉孔扇贝群体以及F1群体的所有个体分别聚到一起,且都形成独立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变异来源有30.47%来自群体间,有69.53%来自群体内,表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杂种优势的产生与群体遗传多态性有关。
关键词: 栉孔扇贝 虾夷扇贝 F1 AFLP 遗传多样性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个鲤群体杂交后代生长性状的灰色关联及复合杂交后代的体重预测分析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杂种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期望从可能产生的多个复合杂交组合中寻找可能的优良组合。实验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方差组分剖分、灰色关联度、比较不同方法的预测效果对建鲤、黄河鲤、黑龙江野鲤3个鲤群体双列杂交F1代杂种优势的利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未考虑PIT标记和考虑PIT标记时所测性状对体重影响作用不同。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2个时期的体长(体长和标记体长)对体重均有影响;(2)不同组合、组合内家系间以及初始体重和雌性的互作固定效应显著;(3)3种不同预测方法的分析表明,组合Hyj,Hjy和JJh可在复合育种时优先考虑。实验结果表明,杂交F1代体重与初始体重和性别(尤其是雌性)的互作、标记体长对体重的影响要在实际育种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复合杂交可提高杂种优势的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日本沼虾形态特征及主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长江下游安庆和常熟江段随机采集2 234尾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样本,测量了全长、体长、额剑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腹部长、腹部宽、尾扇长、第二步足长、额剑上刺数及额剑下刺数等22项形态性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雌雄群体主要形态性状对体重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对各性状影响体重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额剑上刺数和额剑下刺数与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其余性状与体重相关性极显著(P<0.01),雌雄群体对体重影响最大的3个性状均为全长、体长和第二步足长。经通径分析及回归显著性检验,建立雌雄群体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W♀=-2.383+0.021X1+0.027X2+0.029X3+0.032X4+0.027X5和W♂=-3.321+0.011X1+0.053X2+0.024X3+0.051X4+0.021X5+0.032X6,两方程的多元回归系数(r2)分别为0.910 2和0.892 0,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黄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和肥满度的年际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60-2010年渤海和黄海南部春季(4-5月)1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体长对应平均体质量的方法和相对体质量法,按性别逐年拟合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和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计算肥满度,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在多数年份内,小黄鱼雌雄个体间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数a和b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lga与b的比值受环境影响较小,可能与鱼体密度有关。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04年以等速生长为主,与1960年相比,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2-1993年)有所增大;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10年以负异速生长为主,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6-1994年)呈减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升高。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的肥满度从1960年到2004年总体呈减小趋势;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1986年的肥满度极显著小于对应群体1960年的肥满度(P<0.01),此后略有升高,但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认为,在较好的饵料条件下,相对较低的捕捞压力是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呈等速生长的主要原因;而持续的高捕捞压力引起群体中低龄鱼比例增加、体长生长速度加快是黄海南部群系呈负异速生长的主要原因。个体性成熟年龄减小是小黄鱼肥满度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但黄海伏季休渔管理和春季南黄海较高的水温,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黄鱼黄海南部群系各群体肥满度略有升高的原因。
关键词: 小黄鱼 体长-体质量关系 肥满度 年际变化 影响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的交互作用研究现状
《遗传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影响复杂疾病/性状的染色体区段或基因,已经成为目前遗传学领域新的突破点之一。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取得大量成果之后,研究者们对在全基因范围内研究交互作用产生了极大的热情。近几年,对交互作用的研究,无论是在方法的研发、实际的应用以及统计学上的交互向生物学上的交互转化,还是在信息组学的整合,都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已有很多策略和方法被尝试用于进行全基因组交互作用分析,这些研究推动了对复杂疾病/性状遗传机制的进一步认识。基于目前全基因组交互分析所采用的各类数据处理方法的理论与算法的异同,文章拟对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回归类方法、机器学习方法、贝叶斯模型法、SNP筛选类方法和基于并行程序的方法等5类方法加以评述,着重介绍了这些方法的算法原理、计算效率以及差别之处,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cDNA-AFLP技术反应体系的建立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cDNA-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应用在鲤鱼基因的转录表达研究中,本文通过对cDNA-AFLP主要步骤的优化和改进,建立起鲤鱼cDNA-AFLP反应体系。结果表明,采用MseⅠ和BstYⅠ酶切鲤鱼cDNA100ng,分别处理2h和3h后,以接头浓度分别为2pmol/μL和0.2pmol/μL、T4连接酶浓度为0.12U/μL的反应体系进行连接。以稀释50倍的预扩增产物为模板、BstYⅠ和MseⅠ比例为1:4的引物配比进行选择扩增可得到稳定的扩增结果。本研究建立的cDNA-AFLP技术将为鲤鱼转录组研究建立基础和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