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异育银鲫各组织器官中细胞色素P450药酶活性的比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肝胰脏、肾、鳃、肠和肌肉等组织器官中细胞色素P450(CYP450)主要药酶活性进行检测,研究其在异育银鲫各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以CO还原差示光谱法测得异育银鲫肝胰脏、肾、鳃、肠、肌肉微拉体的细胞色素P450及b5含量均以肝胰脏微粒体中最高,其次为肾、鳃、肠微粒体,肌肉中最低。以氨基比林N-脱甲基、红霉素N-脱甲基、苯胺-4-羟化反应分别作为CYP2B、CYP3A和CYP2E的探针反应,测得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D)及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活性在上述组织中分布差异性类似,均表现为肝胰脏微粒体中最高,分别为(1.668±0.104)、(0.941±0.061)nmol/(min.mg),其次为肾、鳃、肠微粒体,肌肉微粒体中最低,分别为(0.245±0.011)、(0.078±0.019)nmol/(min.mg);苯胺-4-羟化酶(AH)活性以肝胰脏微粒体最高,为(0.052±0.009)nmol/(min.mg),其次为鳃微粒体,肌肉微粒体中最低,不能检出。研究表明,异育银鲫主要组织微粒体中具有细胞色素P450亚型活性,且它们在异育银鲫体内的分布和活性存在着组织和器官差异性,以肝胰脏组织中的含量和活性为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红鳍笛鲷幼鱼的胁迫效应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幼鱼的胁迫效应,于DBP暴露后0、6、12、24、48和96 h时检测红鳍笛鲷鳃、肝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表明,DBP对红鳍笛鲷的24 h、48 h和96 h LC50分别为7.10 mg/L、6.98 mg/L和6.6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04 mg/L。随着浓度增加,鳃组织中的SOD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肝组织中的SOD酶活性在0.5 mg/L和2.0 mg/L浓度组交替表现为升高和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0.125 mg/L浓度组肝SOD没有明显变化。鳃组织中MDA含量在DBP暴露6 h后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DBP暴露6 h和12 h后,0.5 mg/L和2.0 mg/L浓度组肝组织中的MDA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之后随时间延长MDA含量下降并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比较,DBP暴露48 h后,红鳍笛鲷脑组织中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96 h后又显著下降(P<0.01)。SOD、MDA和AChE酶活性变化与DBP暴露时间有关,但与DBP浓度关系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DBP对水生生物存在氧化胁迫和神经毒性。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LC50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乙酰胆碱脂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牡蛎超声波清洗工艺的初步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经过漂洗后进行超声波清洗,以去除杂质比重为主要指标,探讨了超声波频率、处理时间、超声方式对牡蛎清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超声波清洗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低频(26kHz),处理时间5min,去除杂质比重能够达到3.73%(占清洗前牡蛎重)。该工艺条件下牡蛎无死亡,生态冰温保活9d后,存活率依然达到95%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常熟溆浦段中华鲟幼鱼出现时间与数量变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2-2009年,依托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在长江常熟溆浦江段的渔业资源监测网(定置张网),对降河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每年主要于5-7月在常熟溆浦江段出现,出现时间平均86.6 d(n=8),所采获样本(n=8)全长、体长和体质量年度平均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5.2~40.1 cm、23.2~33.5 cm和70.7~314.8 g。各年采获样本数量差异较大,从2002至2009年呈现出较明显的递减趋势,各年采获样本数量最多的旬也不一致,变化时间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从幼鲟生长来看,不同年份相同时期采获样本的规格差异较大,同一年份同一时间采获样本的规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与三峡工程截流以前进行比较,中华鲟幼鱼在长江口出现的时间没有明显变化,但出现较高数量比例的时间由以前的6月变为5月中下旬和6月,幼鲟规格较截流前也有较大变化,推测造成这种改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和三峡工程截流所导致的水文状况的变化。分析认为,水文状况可能是影响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及仔稚鱼时空分布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5—7月对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卵样品9494粒,仔稚鱼样品328422尾,分属8目15科43属51种。结果显示:5—7月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3.3 ind./100 m3,最大密度值87.8 ind./100 m3,主要集中在5月;5—7月仔稚鱼平均密度为61.8 ind./100 m3,最大密度值489.0 ind./100 m3,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经W符号秩次检验,在水平分布上,鱼卵密度在北岸、江心和南岸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仔稚鱼密度在北岸与南岸差异不显著(P>0.05),仔稚鱼密度在北岸与江心差异极显著(P<0.01)。在垂直分布上,表层和中层的鱼卵及仔稚鱼密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昼夜分布上,鱼卵和仔稚鱼夜间分布密度大于白天,昼夜差异显著(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繁殖期尼罗罗非鱼肌肉生化成分和性腺发育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养殖群体中选取规格为202.3±5.1g(♀)和251.7±5.9g(♂)的尼罗罗非鱼作为实验样本,研究饥饿对其肌肉生化成分和性腺发育的影响。实验期间雌雄鱼体质量均于饥饿14天后显著下降(P<0.05),停食结束后分别下降19.72%和15.93%;饥饿早期性腺质量持续上升,21-~28天期间出现拐点,至28天卵巢和精巢质量分别增加95.93%和120.31%。饥饿过程中肌肉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以及能量密度均呈下降趋势,雌雄鱼粗脂肪含量分别于7天和14天显著下降(P<0.05),粗蛋白含量的显著变化均出现于14天。结果表明饥饿对尼罗罗非鱼肌肉生化成分及性腺发育具有显著影响,饥饿早期其动用储备能量供性腺发育,随着饥饿的延续,性腺发育趋缓直至停滞。此外,由于雄鱼前期能量贮存水平高于雌鱼,加之卵巢发育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因此各阶段雌鱼主要指标的下降均早于雄鱼,且降幅也大于后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粪肠球菌累积对虾夷扇贝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定量分析了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在虾夷扇贝(Pactinopecten yessoensis)中的累积及其组织分布,以及扇贝血淋巴中2种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变化。采用接触染毒法,将扇贝浸泡于含105个细菌细胞/mL的海水中处理2周,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了在不同暴露时间和不同扇贝组织中细菌累积数量的变化,并抽取扇贝血淋巴测定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发现处理第7天时,扇贝中含菌量达到最高,为5.20 lg(CFU/g),第14天时又降低到与第3天相当的水平。而累积速率(RA)在第1天时最高,此后均逐渐降低。结果表明,随着在细菌中暴露时间的延长,扇贝累积的细菌数量增长明显减缓。消化道以及外套膜和鳃中细菌含量最高,比软组织平均值高1个数量级以上;而在血淋巴中含量极低,比软组织平均值低2个数量级以上。血淋巴中SOD和ACP酶活性均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第7天时2种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实验期间,扇贝血淋巴中免疫酶活性与体内累积的细菌数量变化趋势一致。血清中的可溶性免疫因子对细菌侵染更敏感,2种酶活性与扇贝组织中累积的细菌数量具有明显相关性,但在血细胞中则不明显,由此推测血清可能是扇贝杀灭和消化入侵细菌的首要场所。
关键词: 粪肠球菌 虾夷扇贝 累积 组织分布 超氧化物歧化酶 酸性磷酸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JoinMap 4.0软件包,以德国镜鲤选育系为祖父母所培育的自交F2群体的68个个体为作图群体,首次以新型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为主要作图标记,以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和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为辅助标记,采用CP(CrossPollinators)模型构建鲤的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含有560个标记(174个SSR标记、41个EST-SSR标记和345个SNP标记),分布在50个连锁群上,最大连锁群由60个标记组成,最小连锁群仅含2个标记,平均每个连锁群有11.2个标记。最大连锁群的图距为198.1厘摩(centimorgan,cM),最小的连锁群图距为1.5 cM,图谱总图距为3 295.92 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7.21 cM,图谱覆盖率为76.26%。构建的图谱为中等密度的遗传连锁图谱可为进一步的鲤相关经济性状的QTL定位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MAS)打下基础。研究亮点:首次以新型分子标记SNP为主要作图标记并以SSR标记为辅助标记构建鲤遗传连锁图谱;有来自表达基因编码区的41个EST-SSR标记分布在图谱上;构建的图谱标记类型丰富,数量大,密度高,为进一步的鲤重要经济性状的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打下基础。
关键词: 鲤 遗传连锁图 JoinMap4.0 微卫星 表达序列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十烷醇对海萝孢子萌发、幼苗及藻体生长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三十烷醇对海萝孢子萌发、幼苗及藻体生长的影响.第1个试验,用0.50、1.00、2.00 mg.L-1的三十烷醇分别对附着后3 d的海萝孢子进行14和24 h的浸泡,每隔10 d处理1次,共处理3次,试验进行2个月.第2个试验,用0.25、0.50、1.00、2.00 mg.L-1的三十烷醇浸泡平均长度为1.5 mm海萝幼苗,分别处理1次和4次(每隔15 d处理1次),每次处理时间24 h,试验进行2个月.第3个试验,用0.50、1.00、2.00 mg.L-1的三十烷醇分别对海萝藻体进行18和24 h的浸泡,只处理1次,试验进行1个月.试验结果表明:三十烷醇对藻体增质量及幼苗长度生长影响不明显,对幼苗的分叉以及孢子萌发形成的盘状体的生长、萌发、存活影响显著.三十烷醇质量浓度为0.50和1.00 mg.L-1时,对海萝盘状体的生长及盘状体萌发出直立体都有促进作用,其中,0.50 mg.L-1的三十烷醇,处理14 h效果最好;2.00 mg.L-1三十烷醇处理24 h时,其盘状体的生长和存活比对照组明显差.0.25~2.00mg.L-1三十烷醇对幼苗的分叉都具有促进作用,处理4次的效果比处理1次的好;而处理1次的以质量浓度为1.00 mg.L-1的效果最好,且与处理4次的相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Nramp)家族是一类抑制胞内寄生菌侵染的天然免疫相关蛋白。本研究克隆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Nramp基因并进行了表达分析。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3 158 bp,编码1个含544个氨基酸的蛋白。该蛋白含有Nramp家族的特征序列:包含12个跨膜区(TM)、1个由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胞质内转运结构域(CTM)。草鱼Nramp同其他16个物种的Nram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2.5%~90.2%之间。草鱼Nramp基因cDNA的独特结构是其3′末端非翻译区(UTR)和5′UTR各有1个脊椎动物Nramp2中的铁反应控制蛋白结合位点(IRE)。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草鱼Nramp和所有鱼类Nramp聚为一簇,与哺乳类Nramp2的亲缘关系较近。Nramp基因在草鱼头肾和脾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肌肉和皮肤中的表达量最低,在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感染的草鱼肾脏细胞系(CIK)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
关键词: 草鱼 天然抗性巨噬蛋白基因(Nramp) cDNA 表达 RT-PCR RAC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