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对钝顶螺旋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室摇瓶实验法研究了除草剂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对钝顶螺旋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丁草胺浓度与藻生长(以OD560计)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64mg·L-1丁草胺严重抑制藻生长,比生长速率为0.111d-1,仅为对照的24%。在7d实验时间内EC50值随染毒时间延长呈指数下降,96h的EC50值为45.4mg·L-1,到第7d降为15.2mg·L-1。与丁草胺相似,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苄嘧磺隆对钝顶螺旋藻的生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最高浓度44.8mg·L-1处理的比生长速率为0.458d-1,约为对照的82%。在8d实验时间内EC50值随染毒时间延长呈指数增长,96h的EC50值为51.3mg·L-1,到第8d达到215mg·L-1。两种除草剂在较高浓度条件下均使钝顶螺旋藻藻丝变短,部分藻丝由螺旋型变为直线型,随浓度增加直线型藻丝逐渐增加,到最高浓度几乎全部变为直线型,且藻细胞颜色变浅。依据96h-EC50值判断丁草胺对钝顶螺旋藻的毒性大于苄嘧磺隆,二者毒性强度均为中等,但随着染毒时间延长丁草胺的毒性作用增强而苄嘧磺隆的毒性逐渐降低。同时,高浓度的两种除草剂使部分藻丝断裂变短,且诱导藻丝形态由螺旋型向直线型转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蜇浮游幼体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 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x3.547 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43.537x1.77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表皮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及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表皮蛋白质提取方法、不同裂解液配方、等点聚焦程序和上样量等条件的对比试验,建立及优化了大菱鲆表皮组织蛋白质的双向电泳体系。试验采用改良的TCA/丙酮和超声波提取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大菱鲆表皮组织的全蛋白,裂解液配方根据Bio-Rad公司推荐的进行调整,使用17cmpH4~7的IPG胶条被动水化上样,上样量为250μg。等点聚焦程序采用30V线性6h、250V线性2.5h、500V线性1.5h、1000V快速2h、4000V线性3h、8000V快速3h、8000V线性1h、500V24h,凝胶银染后用I mage Master2D Platinum7.0软件进行分析,最终得到较满意的双向电泳图谱,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重复性,为大菱鲆蛋白质组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显微介导的远缘基因渐渗技术在鲤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外源DNA供体,运用显微介导的远缘杂交技术,将中国明对虾总DNA直接导入鲤(Cyprinus carpioL.)受精卵内,创建鲤外源DNA导入系,并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对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进行外源DNA检测与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在30对AFLP引物中,有8对所扩增带,其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亲本和子代中都有和中国明对虾基因相同而对照鲤没有的带。说明受体鱼中,肯定有一段序列与目的基因序列一致,研究证明了亲缘关系甚远的异源DNA片段的超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导入中国明对虾总DNA片段的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37%、18.47%、17.99%,均高于对照组(17.06%);而氨基酸的总量分别为17.16%、17.56%、16.92%,也高于对照组(16.13%),其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明显超过对照组,经数理统计分析,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直接导入中国明对虾总DNA对显微介导中国明对虾基因鲤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均产生影响,这可对鲤的品质改进,丰富鲤的遗传基础,为显微介导的超远缘杂交技术的应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 显微介导 远缘基因 总DNA 渐渗杂交 中国明对虾 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箱养殖沉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安全与环境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深圳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区取得表层沉积物,通过2个月的间歇曝气选择性富集,分离出6株细菌,通过测定其对野生杂鱼鱼糜饵料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进一一步筛选出4株对鱼糜饵料有机物有快速、高效降解能力的细菌。7 d培养生化需氧量(BOD_7)范围在1 040~1 140 mg/L,5 d培养化学需氧量去除率(COD_(Mn))范围在13.58%~46.9%,有机物的可生化降解性(BOD_5/COD_0)在81.56%~89.43%。4株细菌两两组合的5 d培养CODM_(Mn)平均去除率为64.91%±6.51%,是单株菌平均去除率(30.60%±13.63%)的2倍多;而BOD_5/COD_0范围在86.10%~89.13%,与单株菌间没有明显差别。通过部分长度16S rDNA序列分析,并与GenBank和EMBL数据进行同源性检索,结果表明,有2株细菌分别隶属于表皮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另2株分别与盐单胞菌属(Halomonas sp.)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相近。
关键词: 水产养殖学 海水网箱养殖 有机污染物降解菌 筛选 细菌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长细比柔性杆件涡激振动实验
《海洋工程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涡激振动(vortex-induced vibration,VIV)是导致深海细长柔性立管发生疲劳破坏的重要因素。采用实验观测手段研究了长细比为1 750的柔性立管多模态涡激振动特性。实验中,通过采用拖车拖拉立管模型在水池中匀速行进来模拟均匀流作用下的涡激振动响应。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测量立管模型在横流向(cross-flow,CF)和顺流向(in-line,IL)的应变,进而通过模态分解的方法,获得立管模型涡激振动的位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CF以及IL方向的响应频率、位移标准差的平均值和最大值等随流速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立管模型上测点的运动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鹏澳网箱养殖区春季细菌的时空分布特征
《海洋环境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4月对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区环境中异养细菌与弧菌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体异养细菌水平分布特征为:养殖区>非养殖区,水平差异极显著(t检验,p=0.005);沉积物异养细菌:养殖区为非养殖区的12倍;水体异养细菌垂直分布特征为:表层海水>底层海水,垂直差异显著(t检验,p=0.029)。与水体相比较,沉积物异养细菌含量相当高,高达1.1×107cfu/g。水体弧菌水平分布特征为:养殖区>非养殖区,水平差异显著(t检验,p=0.044);沉积物弧菌水平分布特征为:养殖区>非养殖区,水平差异显著(t检验,p=0.020);水体弧菌垂直分布特征为:表层海水>底层海水,垂直差异极显著(t检验,p=0.003)。较水体弧菌而言,沉积物弧菌含量相当高,高达1.0×107cfu/g。探讨了异养细菌、弧菌量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异养细菌量与海水水温为显著性正相关(r=0.843,p=0.035),与海水盐度、DO为负相关(r=-0.737,p=0.095;r=-0.224,p=0.670)。弧菌量与海水水温为显著性正相关(r=0.821,p=0.045),与海水盐度为显著性负相关(r=-0.860,p=0.028),与海水DO为负相关(r=-0.264,p=0.61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坚强芽胞杆菌主要分泌蛋白的鉴定及其分泌性序列
《微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坚强芽胞杆菌是一种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益生菌,在对虾养殖中应用较为广泛.为了研究其分泌性蛋白从而为分泌性载体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坚强芽胞杆菌的主要分泌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及分泌性序列的分析。【方法】从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1株来自对虾肠道的坚强芽胞杆菌(Bacillus firmus)培养液中获取了分泌性蛋白,进行SDS-PAGE,并对表达量较高的3条蛋白区带进行MALDI-TOF/TOF质谱鉴定及克隆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鉴定出的蛋白分别是坚强芽胞杆菌几丁质酶(chitinase)、坚强芽胞杆菌肠毒素A(enterotoxin A)和坚强芽胞杆菌BCG9842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 BCG9842)。经在线软件SignaIP 3.0分析,确定chitinase、enterotoxin和BCG9842均存在不同的分泌性信号肽序列bf-43、bf-37和bf-16,通过在线软件PSORT分析表明,bf-43定位于细胞的外膜上,bf-37和bf-16定位于细胞的胞外。【结论】本研究鉴定出了坚强芽胞杆菌的3个主要分泌性蛋白,分析筛选出了3条分泌性序列,为分泌性载体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坚强芽胞杆菌 分泌性蛋白 MALDI-TOF/TOF质谱分析 克隆 分泌性序列 细胞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养殖鲟鱼怀卵差异及周年繁殖
《动物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通过对12批次(共计5 207尾个体)解剖观察,统计了5种性成熟鲟鱼[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俄罗斯鲟(A.gueldenstaedti)、施氏鲟(A.schrencki)、黑龙江杂交鲟(Huso dauricus♀×A.schrencki♂)和欧洲杂交鲟(H.huso♀×A.ruthenus♂)]的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5种鲟鱼性腺在不同月份都能发育到第Ⅳ期,卵径达到或超过2.8 mm。2009年2月份,随机选取5条西伯利亚鲟和13条俄罗斯鲟进行反季节人工繁殖,除一尾俄罗斯鲟鱼没有产卵外,其余均获得繁殖成功。比较5种鲟鱼在人工养殖环境下第Ⅳ期卵巢的卵重比在不同月份的差异,结果表明,5种鲟鱼卵重比随月份的不同有差异。从卵重比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和黑龙江杂交鲟的卵重比与体重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21(P<0.01)、-0.159(P<0.01)、-0.145(P<0.01)和-0.062(P<0.01);欧洲杂交鲟的卵重比与体重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051(P<0.01)。对体重与产卵重量的相关性做出拟合曲线方程,5种鲟鱼的产卵重量与体重都成正相关。我们的结果表明,在养殖条件下,5种鲟鱼繁殖不受季节的限制,全年均可以进行人工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罗非鱼内脏提取鱼油及其品质控制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罗非鱼内脏为原料,研究内脏鱼油提取工艺条件及其对鱼油风味的影响,并对提取和精制进行优化.采用钾盐水浴法提取鱼油,通过正交试验筛选,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水浴温度90℃、水浴时间40min、KCI用量5g/L、盐析10min条件下鱼油提取率达36.2%;以0.02mol/L柠檬酸对鱼油去腥味,用0.02mol/L NaOH溶液调至中性;以高岭土与活性炭(1:1,m/m)混合脱色,添加量为油量的8%,在温度60℃条件下,脱色30min;真空处理30min除异味.通过精制工艺可获得微腥味、澄清的鱼油,理化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