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 tuberculatus)4个野生群体ITS1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
《海洋与湖沼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沿海4个野生群体三疣梭子蟹的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TS1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长度为515—571bp的ITS1核苷酸序列,在4个群体的三疣梭子蟹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56个,多态位点比例为9.5%,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5个,共检测到40种单倍型。通过统计单倍型多态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舟山群体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鸭绿江口群体和海洲湾群体,莱州湾群体最低。在三疣梭子蟹ITS1序列中共发现5种微卫星位点,AMOVA分析结果显示4个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显著。另外,将本研究所得序列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十足目12种蟹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系统树显示同属的不同种各自聚支,与形态学分类吻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东海域褐菖鲉种群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变异及其在平鲉亚科中的分类地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捕自粤东海域的47尾野生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了扩增和序列变异分析,并结合GenBank中10种其他平鲉亚科的同源序列,分析了平鲉亚科的分子系统。结果表明,所获序列长度在538~544bp之间,具69个碱基替换位点和36个插入/缺失位点;控制区碱基组成中,A、T、C、G含量分别为34.5%、29.0%、15.8%、20.7%。共检测到38个单倍型。该种群的单倍型多样度(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978和0.0192。以鲉亚科棘鲉Hoplosebastes armatus作为外群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褐菖鲉为11种平鲉亚科中较早分化出的种,位于进化树的基部;平鲉亚科为单系群,分为4个分支,分别为平鲉属Sebastes、菖鲉属Sebastiscus、眶棘鲉属Hozukius和无鳔鲉属Helicolenus,与传统的分类地位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区序列不仅适合褐菖鲉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同样也适合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卤虫无节幼体的营养强化对半滑舌鳎稚鱼生长、消化酶及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投喂经蛋氨酸及裂壶藻强化的卤虫,研究其对半滑舌鳎稚鱼(初始体长1.67±0.14cm)生长性能、主要消化酶活性(淀粉酶、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胆囊收缩素(CCK)、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皮质醇浓度的影响。试验设3个实验组(蛋氨酸组、裂壶藻组和蛋氨酸加裂壶藻组),分别投喂经蛋氨酸、裂壶藻及蛋氨酸+裂壶藻强化的卤虫,对照组投喂未经强化的卤虫。试验进行16d,每4d取样1次。结果显示,裂壶藻组的体长和体重在试验结束时处于最高水平,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长在12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裂壶藻组碱性磷酸酶活力在16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和对照组,类胰蛋白酶活力在16d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3含量在12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及对照组,T4水平在12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蛋氨酸加裂壶藻组淀粉酶活力在12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P<0.05)。对照组的CCK含量在4d时显著高于蛋氨酸组和蛋氨酸加裂壶藻组(P<0.05),12d显著高于3个实验组,16d时显著高于裂壶藻组(P<0.05)。蛋氨酸组的皮质醇含量在4d时显著低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8d和16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及蛋氨酸加裂壶藻组(P<0.05)。其碱性磷酸酶、淀粉酶活力及T4和T3水平在试验前期都较高,说明蛋氨酸强化的卤虫投喂对半滑舌鳎稚鱼的生长及激素水平有较微弱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由于卤虫无节幼体含有的蛋氨酸基本可以满足鱼体生长需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2种海洋贝类对Cu、Pb的富集动力学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首次通过构建海水-底泥-生物体体系,应用半静态双箱动力学模型室内模拟了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Cu、Pb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文蛤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文蛤和缢蛏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富集平衡浓度CAmax、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得到的Cu、Pb各动力学参数分别为:文蛤K1为4.63—69.41,K2为0.05—0.08,CAmax为9.83—40.57,BCF为60.77—1444.56,B1/2为9.09—14.43;缢蛏K1为4.27—122.92。K2为0.05—0.07。CAmax为5.12—32.84。BCF为65.68—2112.02。B1/2为9.81—14.15。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文蛤和缢蛏对重金属Cu、Pb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CAmax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文蛤和缢蛏对Cu富集能力大于Pb;Cu在文蛤和缢蛏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大于Pb;理论平衡状态下文蛤和缢蛏体内Cu、Pb的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在沉积物暴露条件下双箱动力学模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应用于文蛤和缢蛏的富集动力学研究的,但仍需要进一步开展在不同条件下实验研究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养殖池塘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10月对位于珠江口的广州市南沙区的南美白对虾、锯缘青蟹、金鼓鱼、黄鳍鲷、草鱼和刀额新对虾6种咸淡水养殖生物的养殖池塘内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6种养殖池塘内浮游植物6门45属60种;其中绿藻门浮游植物种类最多(19属30种),其次是蓝藻门和硅藻门,分别为10属13种和10属10种;此外裸藻门3属3种;隐藻门和甲藻门最少,分别为2属2种和1属2种。养殖池塘内的浮游植物优势种有19种,主要为绿藻门和蓝藻门藻类。鱼类养殖池塘内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以及优势种数量要高于虾、蟹类养殖池塘,但浮游植物密度低于虾、蟹养殖池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耳石形态在黄唇鱼、大黄鱼、丁氏鱴和棘头梅童鱼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耳石传统形态分析方法对黄唇鱼(Bahaba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丁氏鱴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lucidus)识别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耳石形态存在体长效应,矢耳石对4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4.86%,星耳石对除黄唇鱼以外3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2.70%:矢耳石和星耳石对除黄唇鱼以外3种鱼的联合判别效果为98.54%。
关键词: 黄唇鱼 大黄鱼 丁氏鱴 棘头梅童鱼 耳石形态 种类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许氏平鲉幼鱼优势音响驯化时段的初步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音响驯化技术是控制鱼群和提高放流回捕率的有效方法。目前,对海水鱼类进行音响驯化时关于音响驯化时段选择的研究积累尚少。本试验研究了在7:20、10:20、13:20、16:20和19:20 5个不同驯化时段水平下,许氏平鲉幼鱼在430Hz正弦波连续音刺激下的行为反应,分别探究了在不考虑非音频刺激因素和减轻(甚至避免)非音频刺激因素对音响驯化效果干扰的前提下,许氏平鲉幼鱼的优势音响驯化时段。结果表明,无论考虑非音频刺激因素对音响驯化效果的影响与否,7:20时段都是许氏平鲉幼鱼的优势音响驯化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鳔鳅(鱼它)年龄结构、生长特性与生活史类型
《动物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在长江上游宜宾至江津江段采集405尾异鳔鳅鲍(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样本.以耳石作为主要年龄鉴定材料,研究了异鳔鳅(鱼它)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推断了异鳔鳅(鱼它)的生活史类型.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异鳔鳅(鱼它)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优势年龄组为1~2龄(占83.70%);体长(L)与体重(W)关系为W=5*10-6L3.2943(r2 =0.9413,n=405,F=6 040.22,P<0.01),体长与耳石半径(R)的关系为L=0.000 8R2 -0.168 4R +42.504(r2 =0.836 5,n=399,F=399.20,P<0.01);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的生长方程为L1=179.49(1-e-0.2498(1+0.2898))、W1=133.18(1-e-0.2498(t+0.2898)3.2943,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4.48龄;异鳔鳅(鱼它)属于r-选择类型鱼类.当前长江上游异鳔鳅(鱼它)群体生长特征较2001~2002年已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广温性大菱鲆肠道益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健康的大菱鲆肠道内分离细菌,以大菱鲆致病菌鲨鱼弧菌Vibrio archariae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为指示菌,根据拮抗作用原则,分离得到一株菌TYTG-1。根据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从养殖大菱鲆肠道中分离获得枯草芽孢杆菌在国内属首次报道。该株菌在4~42℃均能生长,属广温性。经过28d的投喂添加浓度为107和109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大菱鲆生长正常,未产生不良反应。该株枯草芽孢杆菌对引起大菱鲆腹水病和肠炎病的两株致病弧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其具有较大潜力作为肠道益生菌应用于大菱鲆的养殖。
关键词: 大菱鲆 益生菌 16S rDNA 枯草芽孢杆菌 拮抗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