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COI部分序列探讨南海鲳属鱼类系统进化与种群遗传结构
《海洋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I)部分序列研究了南海区鲳属鱼类(Pampus)银鲳(P.ar-genteus)、珍鲳(P.minor)和中国鲳(P.chinensis)的系统进化与种群遗传结构。通过PCR扩增与序列测定获得了长度为643 bp的COI基因片段,其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4%、33.6%、18.9%和22.1%,A+T含量高于G+C含量。64条序列共定义了20种单倍型,包含152个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148个,单变异位点4个,产生169个点突变。结果表明,银鲳与中国鲳的遗传差异最小,银鲳与珍鲳的其次,而珍鲳与中国鲳的遗传差异最大,3种鲳属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均呈现较低的水平,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避免其遗传多样性水平的进一步丧失。本研究结果为鲳属鱼类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鲳属鱼类(Pampus)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I) 序列变异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脆化草鱼与氹仔草鱼的肠道细菌群落PCR-DGGE指纹图谱及多样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确定地理来源是水产品跟踪和追溯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鱼类肠道细菌16S核糖体rRNA基因(16SrDNA)构建的PCR-DGGE指纹图谱可标示鱼类来源。本研究采用PCR-DGGE技术构建了中山脆化草鱼和茂名氹仔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内容物和肠道壁群落的PCR-DGGE指纹图谱。肠道内容物DGGE图谱显示,脆化草鱼和氹仔草鱼分别有17条和15条可鉴别的条带;脆化草鱼特异条带代表3种未培养细菌GU301246.1、FJ675051.1和GU293197.1,氹仔草鱼特异条带代表未培养细菌AY578409.1和GU301246.1。脆化草鱼的肠道壁前肠与中肠、中肠与后肠、前肠与后肠的DGGE图谱相似性依次为50.5%、54.3%和33.2%,氹仔草鱼的肠道壁前肠与中肠、中肠与后肠、前肠与后肠的DGGE图相似性分别为36.1%、47.7%和15.4%。脆化草鱼的前肠、中肠和后肠的DGGE图谱的相似性远大于氹仔草鱼。脆化草鱼和氹仔草鱼的肠道群落PCR-DGGE指纹图谱有助于这2种草鱼产品的跟踪和销售。
关键词: 追溯 脆化草鱼 氹仔草鱼 细菌群落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比较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的方法取得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及其正反交杂交后代的受精卵,在常温下对翘嘴鳜、斑鳜及其杂交后代的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与比较。结果表明:4种卵子中,斑鳜及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大于翘嘴鳜及以翘嘴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卵子,前者直径为(1.86±0.07)mm,后者为(1.08±0.06)mm。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4种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以母本为基准,即以翘嘴鳜为母本的杂交种胚胎发育时序与翘嘴鳜的相同,以斑鳜为母本杂交种的则与斑鳜相同。在水温28.0~30.0℃下,以翘嘴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34 h,而在26.5~30.0℃下,以斑鳜为母本的两种胚胎孵化需时约91 h。以斑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比较大,全长为(4.60±0.07)mm,以翘嘴鳜为母本的初孵仔鱼全长为(4.00±0.05)m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丙氨酰—谷氨酰胺投喂方式对建鲤生长和抗急性拥挤胁迫能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质量为(33.52±0.17)g建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w)生长试验,分别配制成添加0.0%(对照)和0.5%(试验)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等氮等能(35%CP、17 kJ/g)饲料,采用5种投喂方式:连续8 w投喂对照饲料(Ⅰ);试验饲料2 w间隔投喂(Ⅱ);前4 w投喂试验饲料,后4 w投喂对照饲料的间隔投喂(Ⅲ);前4 w投喂对照饲料,后4 w投喂试验饲料的间隔投喂(Ⅳ);8 w连续投喂试验饲料(Ⅴ)。养殖试验结束时,进行急性拥挤胁迫试验。探讨Ala-Gln投喂方式对建鲤生长和抗急性拥挤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Ala-Gln连续投喂和间隔投喂组的生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 w间隔投喂的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4 w间隔和连续8 w投喂的饲料组(P<0.05);前4 w间隔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要显著高于8 w连续投喂组(P<0.05)。血清皮质醇和血糖分别在急性胁迫后恢复0和1 h时达到高峰,血清HSP70在胁迫后恢复1~12 h都保持较高水平,然后下降,胁迫后恢复48 h达到胁迫前的水平。各种投喂方式组的血糖和血清皮质醇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胁迫后恢复期,血糖迅速升高幅度最小的是2 w间隔投喂组,最先恢复到胁迫前状态的是2 w间隔投喂组和前4 w投喂的4 w间隔投喂组。胁迫后恢复期,各投喂组的血清HSP70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胁迫后恢复48和72 h时,后4 w投喂的4 w间隔投喂组和连续8 w的投喂组的血清HSP7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耳石形态在黄唇鱼、大黄鱼、丁氏(鱼或)和棘头梅童鱼种类识别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耳石传统形态分析方法对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丁氏(鱼或)(Wak ti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识别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耳石形态存在体长效应,矢耳石对4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4.86%,星耳石对除黄唇鱼以外3种鱼的判别成功率为92.70%;矢耳石和星耳石对除黄唇鱼以外3种鱼的联合判别效果为98.54%。
关键词: 黄唇鱼 大黄鱼 丁氏(鱼或) 棘头梅童鱼 耳石形态 种类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形态发育和微结构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进入弯曲期耳石长轴迅速伸长,在后弯曲期耳石形态变为椭圆形。进入稚鱼期,矢耳石开始形成次生核。随后次生核数量逐渐增加,在孵化后47~78 d的个体中,次生核数量稳定在5~7个,耳石近似盾形。(3)根据耳石日轮宽度推算的大黄鱼稚鱼在其仔鱼期生长率(b)与第1个次生核的形成时间(tsp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生长较快的个体形成次生核的时间较早,进入稚鱼期所需的时间更短。以上结论表明,大黄鱼矢耳石可以反演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传统的集约化池塘养殖废水排放势必会加剧周围水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淡水池塘养殖发展的瓶颈之一。为解决这个难题,国内外学者尝试了原位的和异位的池塘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鱼-菜"共生和循环水养殖模式。前者虽然增加了额外的经济、生态收入,但难以实现池塘产排污系数的绝对为零,而后者虽然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但考虑到经济、土地成本,很难有大面积的净化配置。养殖池塘水体上层种菜,养殖废水排入人工湿地,将原位与异位修复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淡水池塘生态合作养殖模式,是中国池塘养殖所面临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之一。渔民合作社是水产科技集中体现的平台,将中国已发展成熟的养鱼合作社,从"经济合作"、"信息合作"推向"生态合作"也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鮰TLR5和TLR5S基因在不同病原诱导下的表达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用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和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channel catfish hemorrhage reovirus,CCRV)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进行感染实验,取感染后0h、12h、24h、48h、72h和7d的头肾、肠、肝脏和脾脏,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TLR5和TLR5S基因在这4种免疫相关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特征,探讨它们与斑点叉尾鮰先天免疫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链球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能够引起TLR5和TLR5S强烈的上调表达,其中以感染链球菌12h后TLR5S在头肾中的表达上调量最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32倍(P<0.01)。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24h内TLR5和TLR5S基因的表达量上升,但随后却显示出了明显的下调趋势,而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在TLR5和TLR5S基因表达中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于大部分组织中表达下调。在感染12h的脾脏中,TLR5基因的表达量仅为对照组的0.017倍(P<0.01),而TLR5S基因表达量达到最低,仅为对照组的0.01倍(P<0.01)。从不同的组织来看,TLR5在肠中的表达上调幅度最大,而TLR5S在头肾中的表达增幅最明显,如感染链球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12h后,TLR5在肠中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50.4倍(P<0.01)和14.8倍(P<0.01),TLR5S在头肾中的表达量分别上升了52.8倍(P<0.01)和132倍(P<0.01)。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了TLR5和TLR5S基因在斑点叉尾鮰先天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抗病原侵袭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和病原特异性。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先无免疫 TLR5 TLR5S 基因表达 病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消化盲囊细菌群落组成的季节变化分析
《水产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内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季节变化,于2009年6月—2010年6月(2月份除外)定期从青岛沙子口流清河湾扇贝养殖海区采集养殖的2龄栉孔扇贝,采用SDS方法提取消化盲囊的总DNA,并通过引物358f和907r采用PCR扩增细菌16S rDNA的V3~V5区序列,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分离所得扩增序列。DGGE图谱显示,12个月份的样品共有不同位置的谱带11条,其中9条谱带作为共有谱带在所有月份的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中均有分布,占总谱带数的81.82%,表明整个养殖季节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内的细菌群落组成相对稳定。对11条DGGE条带进行切胶回收、PCR扩增、纯化、克隆后测序,其中9条谱带克隆测序成功。经BLAST比对搜索,结果显示9条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序列相似性达97%~99%,所代表的细菌分别属于4大类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NCBI数据库中与其相近的细菌主要为马赛菌属(Massil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聚球藻属(Synechococcu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未培养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