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度法"在坚果营养评价中的应用:以花生为例
《中国油脂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指导坚果选购和膳食合理搭配,以福建地区5 个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花生品种("赖坊""衙口小琉球""朱口小籽""文亨红衣""洋后")为研究对象,以七大类营养素、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和部分功能性营养因子共50 种营养素为评价指标,依次计算花生仁中营养素的多样度、匹配度和平衡度.在此基础上,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偏离指数,获得 5 种花生仁营养价值的综合排序.结果表明:5 种花生仁营养素的多样度一致,均含有46 种营养素,但匹配度差异较大,"洋后""赖坊""朱口小籽""衙口小琉球""文亨红衣"的匹配度分别为0.933、0.671、0.449、0.440 和0.367;5 种花生仁营养素的平衡度比较接近,介于0.353~0.375 之间;5 种花生仁营养素的偏离指数从低至高排序为"洋后""赖坊""朱口小籽""衙口小琉球""文亨红衣".因此,5 种花生中营养价值最高的为"洋后",最低的为"文亨红衣".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毒素的研究现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苏云金芽胞杆菌是应用最为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它产生的最大一类杀虫蛋白是Cry毒素,其田间应用是防治农业害虫和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Cry毒素具有针对宿主生物速效、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低、对环境友好和可降解等优势.本研究简述了 Cry毒素在投入农业使用中产生的昆虫抗性问题,归纳了 Cry毒素结构和功能、作用机制、蛋白结构域、昆虫抗性等研究现状,总结了表观遗传机制、受体调控、原生肠道菌群促进抗性的三大特点,分析了对抗性昆虫的应对措施,认为人工选择新型耐药昆虫以预见可能的耐药途径、Cry毒素进行定向进化和田间交互使用策略是研究重点.本文旨在为Cry毒素在农业生物防治中的成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生物防治 Cry毒素 昆虫抗性 杀虫机制 突变改造


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夜蛾黑卵蜂是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卵期寄生蜂。为明确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现象,测定了夜蛾黑卵蜂对被同种自体(同一个体)或异体(不同个体)雌蜂寄生不同时间间隔后的寄主卵的识别能力,并研究了单头和多头雌蜂在不同寄主密度下的过寄生率。结果发现,无论自体或异体寄生识别,夜蛾黑卵蜂的过寄生率均为0。单头雌蜂在不同蜂卵比下寄生24 h后,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百分比均小于100%,且每粒寄主卵内只有1头1龄幼虫。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1:100、2:200、4:400、6:600、8:800时,未被寄生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52.8%、67.2%、63.2%、53.6%和51.2%,含1头寄生蜂1龄幼虫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47.2%、32.8%、36.8%、46.4%和48.8%;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不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2:20、3:21、4:20、7:21、20:20时,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分别为60.0%、83.0%、95.0%、94.0%和96.0%,过寄生率分别为11.0%、38.0%、64.0%、73.0%和92.0%;单粒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量分别为0.4、0.6、1.1、1.3和2.1头,最大数量分别为3.0、4.0、5.0、6.0和12.0头。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具有自体和异体寄生识别能力;单头雌蜂的过寄生率与寄主数量无关;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的条件下,不会产生过寄生;但在寄主数量不足的条件下,随着蜂卵比升高,寄生率、过寄生率、单粒草地贪夜蛾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和最大数均随之增加。蜂卵比为4:20时寄生率高,过寄生率低,内部竞争低,是较为合适的接蜂比例。


抗虫转基因水稻及其杂交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组成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是土壤物质循环与肥力演变的驱动者,其群落组成关系到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性。对抗虫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是其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田间试验中抗虫转基因水稻‘MFB’及其转基因杂交水稻‘闽丰A/MFB’‘天丰A/MFB’和‘谷丰A/MFB’与非转基因常规水稻‘闽恢3301’及杂交水稻‘天优华占’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组成的差异,并得出以下结果。首先,与两个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相比,抗虫转基因水稻及转基因杂交水稻均能显著增产(P<0.05)。同时,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除水稻成熟期的土壤真菌群落外,与‘闽恢3301’相比‘MFB’的土壤细菌或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Chao1、Observed_species和Shannon均有所提高,且分别在水稻成熟期或分蘖期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水稻齐穗期转基因杂交水稻‘闽丰A/MFB’‘天丰A/MFB’和‘谷丰A/MFB’的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介于‘MFB’与‘天优华占’之间;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田间试验中不同品种水稻土壤细菌或真菌的群落组成均没有显著差异。但与‘闽恢3301’相比,稻田土壤细菌中丰度最高的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MFB’土壤中明显增加,且在水稻分蘖期及成熟期达显著水平(P<0.05),而土壤真菌中丰度最高的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在‘MFB’土壤中明显减少,且在水稻分蘖期及齐穗期差异显著(P<0.05);水稻齐穗期‘闽丰A/MFB’‘天丰A/MFB’和‘谷丰A/MFB’的土壤变形菌门或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也均介于‘MFB’与‘天优华占’之间。此外,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组成预测可见,随水稻生长,‘MFB’与‘闽恢3301’的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组成间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田间试验中,抗虫转基因水稻及其转基因杂交水稻在增产的同时提高了稻田土壤细菌或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主要细菌或真菌种类的相对丰度,但对细菌或真菌的群落及功能组成的影响不显著。


绿鳍马面鲀雌雄性腺转录组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septentrionalis)性腺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优化亲本生殖调控技术,本研究对绿鳍马面鲀雌雄亲体的精巢和卵巢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经de novo拼装,最终获得119 219个单基因(unigene),N50长度为1 255 bp。在NR、NT、KO、Swiss Prot、PFAM、GO及KOG数据库分别注释到24 009、35 057、18 453、26 971、30 294、11 420和21 613个unigene。绿鳍马面鲀精巢和卵巢转录组中存在18 95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相对于精巢,在卵巢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1 265个,下调表达的有7 689个。选取bmp2、sox3、figla、hsd17b1、cyp19a、cyp17、foxl2、star和amh 9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结果显示,qRT-PCR结果与RNA-Seq分析相一致。GO和KEGG富集结果分析发现,amh、cyp17和star可能在绿鳍马面鲀雄性精子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bmp2、foxl2、cyp19a、figla和hsd17b1在雌性卵子发生和卵巢类固醇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比较绿鳍马面鲀精巢和卵巢的转录组表达差异,初步阐明了精巢和卵巢的基因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绿鳍马面鲀的性腺发育机制奠定了基础。


桃镁离子转运蛋白MGT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桃树镁离子转运蛋白(Magnesium Transporters,MGT)家族基因在镁离子运输中所起的作用,全基因组鉴定、分析了桃树MGT家族成员(PpMGT),并研究外源施镁对PpMGT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同源比对、保守位点分析鉴定获得了 8个PpMGT,在Chr1、Chr3、Chr6、Chr8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系统发育研究表明植物MGT家族可分为5个分支,各分支成员数存在差异.基因和蛋白结构分析发现PpMGT含有4~13个外显子,蛋白中存在10个保守基序,启动子上游分布有不同数量的胁迫响应、转录调控、节律调控、激素响应和发育调控元件.PpMGT在桃树花、果、叶、根器官均有表达且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桃树外源喷施MgCl224h后,检测到PpMGT转录表达变化.喷施镁使叶片、果皮出现不同的差异表达基因类群,均涉及光合途径.研究发现PpMGT4、PpMGT6、PpMGT8与喷镁后光系统Ⅱ捕光叶绿素a/b蛋白复合体基因表达变化正相关.异源表达 PpMGT4、PpMGT6、PpMGT8可补偿Mg2+转运缺陷突变株MM281(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株)生长缺陷,表明PpMGT4、PpMGT6、PpMGT8具有镁离子转运功能.根据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及外源镁喷施结果,推测PpMGT可能具有功能分化,通过协同作用调节桃树镁转运,PpMGT4、PpMGT6、PpMGT8的表达变化可能与外源镁摄入和利用相关.


基于门控循环单元的基质栽培黄瓜结果期蒸散量预测模型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实时、准确地预测基质栽培黄瓜结果期蒸散量,指导基质栽培黄瓜灌溉。【方法】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黄瓜结果期的温室小气候环境数据,用称量法测量黄瓜蒸散量,以移栽时间、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及前5天的日均灌溉量为输入变量,利用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 GRU)分别建立基质栽培黄瓜蒸散量预测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模型数据集的时间间隔设为20 min。【结果】相较于BPNN、CNN及LSTM模型,GRU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其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857 7、2.327 9 g和1.674 4 g。当实测的黄瓜每日实时累积蒸散量超过50 g时,GRU模型预测的黄瓜每日实时累积蒸散量与实测每日实时累积蒸散量之间的相对误差最小,在0.11%~10.01%。【结论】基于GRU的基质栽培黄瓜结果期蒸散量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可为基质栽培黄瓜的灌溉系统提供参考。


喷施不同浓度海藻叶面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海藻叶面肥(Organic-based biostimulant formulas,OBFs)喷施下茶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为红壤区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指导.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以不喷施OBFs为对照(T0),在茶园设置 5 个OBFs叶面肥喷施体积分数 0.33%、0.66%、0.99%、1.32%、1.65%,分别记为T1、T2、T3、T4、T5,研究喷施不同浓度OBFs对茶树嫩叶吸收养分、以及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OBFs可以改善茶树农艺性状、促进嫩叶吸收养分和增产提质.与 T0 相比,T1、T2、T3、T4、T5 处理茶青产量分别增加 1.4、1.4、1.3、2.1、2.4 倍(P<0.05).随着 OBFs 喷施浓度增加,茶青总生物碱、咖啡碱和氨基酸的含量先升后降.与T0 相比,T1 和T2 处理茶青总生物碱分别增加 9.6%和 9.3%,咖啡碱分别增加 9.3%和 11.4%,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 5.0%和 12.4%(P<0.05).此外,T1 和 T2 处理下茶青氮含量分别增加 5.5%和 6.1%,磷含量分别增加 19.9%和 13.3%,钾含量分别增加 20.9%和 10.0%;T1 处理下茶青硅含量增加 14.8%(P<0.05).茶青产量与芽头密度、百芽重、节间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茶青咖啡碱、总生物碱与茶青氮、磷、钾和硅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青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与茶青氮、磷、钾含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喷施 OBFs 可以提高茶青产量,其中以喷施 1.65%OBFs 茶青产量较高,喷施 0.33%、0.66%OBFs可以提高茶树嫩叶氮、磷、钾和硅元素的含量,改善茶树农艺性状,实现茶青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外源褪黑素对新白8号枇杷果实日灼和果皮解剖结构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外源褪黑素对高温胁迫下枇杷果皮细胞结构的影响,探讨外源褪黑素缓解高温胁迫对枇杷果实日灼发生的影响,为防控技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以4个浓度外源褪黑素喷施新白8号果实,观察比较40℃高温胁迫处理60 min内果实日灼发生差异,筛选最佳外源褪黑素浓度;进一步观察比较喷施清水(对照)和最佳浓度外源褪黑素在40℃高温胁迫处理0、10、30 min时,果皮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的差异变化。【结果】高温胁迫30 min时,150μmol·L-1外源褪黑素处理的果实开始出现日灼病斑,比喷施清水(对照)果实日灼病斑出现时间延迟20 min,且日灼症状最轻、病果率及病害等级最低,是最佳浓度。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处理10 min时,清水处理的枇杷果皮细胞角质层、表皮层、亚表皮层厚度均减小,角质层部分褶皱,表皮细胞部分断裂、变形,亚表皮层细胞变为长椭圆形或纺锤形、细胞壁厚度增加了63.46%;150μmol·L-1外源褪黑素处理的果皮角质层平整、薄厚均匀,细胞形状基本不变,亚表皮细胞壁厚度增加了42.60%;高温胁迫处理30 min时,清水处理的果皮细胞角质层变薄、褶皱明显且数量变多,表皮细胞严重变形,亚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出现较大空腔、细胞壁厚度增加了84.62%,150μmol·L-1外源褪黑素处理的果皮细胞角质层个别区域变薄、褶皱变形,少数表皮细胞破裂,亚表皮层少数空腔、细胞壁厚度增加了65.74%。【结论】喷施浓度为150μmol·L-1外源褪黑素可降低枇杷果实日灼病果率及病害等级,延缓枇杷果实日灼的发生,缓解高温胁迫对果皮组织结构的伤害。


福红李三个成熟阶段果实营养品质与香气特征分析
《核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福红李果实成熟期营养品质与香气特征,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仪(GC-IMS)分析了福红李三个成熟阶段果肉中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蔗糖是福红李中的主要糖类,占可溶性糖总量高达49.28%,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苹果酸是主要的有机酸,占有机酸总量高达88.76%,其余有机酸含量均较低;福红李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和糖酸比随着果实成熟不断积累。福红李中9种非必需氨基酸和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范围分别为11.58~357.47、55.59~176.63μg·g-1,其中,在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其次是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最低的是蛋氨酸,大部分氨基酸主要在成熟后期即花后140 d和花后150 d积累得更多。福红李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醛类、酯类和醇类等,己醛和2-己烯-1-醇峰强度较高,挥发性成分在三个成熟阶段存在差异。本研究初步分析了福红李主要品质成分及成熟阶段变化规律,可为李优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