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18条记录
武夷山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

茶叶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土壤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春季最高。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植模式对土壤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远大于季节变化。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环境因子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变异的77.03%,土壤有机质、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和pH对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林地转变为茶园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常规种植导致茶园土壤速效磷钾积累,土壤酶活性降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碳氮养分供应能力,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季节变化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玉米自交系重金属Pb、Cd积累差异及分子检测

福建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获得在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复合污染下Pb、Cd低积累的优良甜玉米自交系,以及可用于甜玉米重金属Pb、Cd积累早代鉴定的分子技术。【方法】以10个甜玉米自交系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重金属Pb、Cd单一污染及Pb、Cd复合污染下,玉米根系、茎叶和籽粒中Pb、Cd含量的积累差异;同时对供试材料Zm HMA2 In Del位点进行Pb、Cd积累差异分子检测,综合分子标记检测与重金属Pb、Cd在不同材料间的积累结果,筛选甜玉米重金属低积累自交系。【结果】无论是单一污染还是复合污染,重金属Pb、Cd的积累规律均表现为根系>茎叶>籽粒;在复合污染下,玉米不同组织对重金属Pb、Cd的积累无明显竞争与协同效应,表明玉米Pb、Cd的积累机制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鉴定,获得籽粒Pb低积累玉米自交系2份,籽粒Cd低积累玉米自交系3份,仅有一份材料闽甜系X901表现出籽粒Pb、Cd均低积累。利用In Del位点(In Del2307)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有4份存在该位点,含有该位点的材料中根系、茎叶和籽粒Cd含量平均值较其他材料平均值分别低1.801、0.64、0.131 mg·kg-1。【结论】In Del2307位点能将不同玉米自交系按Cd累积量进行区分,对甜玉米Cd含量的区分具有特异性标记。综合分子标记检测与Pb、Cd含量积累结果,筛选出自交系闽甜系X901为Pb、Cd低积累材料。

关键词: 重金属 Pb污染 Cd污染 甜玉米 积累特征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axEnt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钻叶紫菀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植物保护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是一级恶性入侵植物,其传播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严重影响本地草本植物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根据收集的钻叶紫菀分布点和环境变量,预测目前气候条件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钻叶紫菀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并推测环境变量对钻叶紫菀适生区的影响。结果表明,钻叶紫菀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大区的低海拔区域,其中高适生区的分布范围为21°~40°N,主要位于广东、福建、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四川东南地区和安徽东北地区等。影响钻叶紫菀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为最干旱月份降水量、最湿润月份降水量、10月平均温度、3月最高温度、8月最低温度和6月太阳辐射量。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条件下,钻叶紫菀的低、中和高适生区面积占比将分别增加3.54%、4.80%、5.73%和3.29%。整体而言,未来气候变化有利于钻叶紫菀适生区的扩张。到21世纪中叶,钻叶紫菀的高适生区呈现向高海拔地区和中高纬度(具体为由南向北和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钻叶紫菀适生区分布范围较广,建议加强适生区的果蔬、苗木等农产品调运的检验检疫工作,以防止钻叶紫菀的进一步扩散。

关键词: 钻叶紫菀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适生区 入侵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及对螟黄赤眼蜂的安全性

福建农业学报 2023 CSCD

摘要:【目的】明确6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防效及对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安全性。【方法】分别采用茎叶喷雾法测试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和茚虫威对田间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采用浸叶法测定以上6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室内毒力,以及试管药膜法研究以上6种杀虫剂对螟黄赤眼蜂的室内毒性。【结果】6种供试药剂对草地贪夜蛾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 d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效达78.68%~95.75%;药后3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均达90%以上,药后7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仍达88.27%~96.3%。甲维盐、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螟黄赤眼蜂具有极强的毒力,其50%推荐剂量即可导致螟黄赤眼蜂全部死亡,预示着上述这些杀虫剂的田间应用对螟黄赤眼蜂具有很高的直接杀伤风险;茚虫威和虱螨脲对螟黄赤眼蜂的毒力均较低。【结论】综上,甲维盐、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可作为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的首选药剂,茚虫威和虱螨脲可作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的推荐用药。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螟黄赤眼蜂 杀虫剂 毒力 田间药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构建与技术实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因地制宜地构建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研发配套关键技术并集成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其有效实施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福建省在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优化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与应用成效,系统阐述了养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菌业高效生产、农牧菌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与有效链接技术、农牧废弃物-食用菌循环农业综合开发体系及调控技术,深入探索了有益微生物菌剂筛选、主要接口技术优化、高效栽培基质研发、温室气体有效减排、复合体系碳中和等集成创新及其技术集成应用,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与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作用,提出深化现代循环农业的研究方向及其重点技术攻关内容。

关键词: 福建省 农-牧-菌 循环农业 体系构建 主要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番鸭性腺发育关键基因17β-HSD3的克隆、序列特征及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17β-HSD)可将经胆固醇转化而成的雄烯二酮最终氧化为睾酮,对睾丸激素合成和雄性性状发育至关重要。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17β-HSD3可能通过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参与半番鸭(Cairina moschata)胚胎期性腺发育。本研究以半番鸭为研究对象,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获得17β-HSD3基因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序列特征和蛋白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预测,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qPCR技术分析17β-HSD3基因在半番鸭胚胎期不同组织(脑,心,肝,肺,肌肉,性腺和肾)中的特异性表达以及在半番鸭、父本番鸭和母本北京鸭性腺中的差异表达。结果表明,半番鸭17β-HSD3基因全长cDNA序列全长为1 332 bp,含有1个963 bp的开放阅读框、1个26 bp的5’非编码区和1个343 bp的3’非编码区。编码的蛋白质含有320个氨基酸,该编码蛋白为不稳定性蛋白。同源性和进化树系统分析表明,半番鸭17β-HSD3基因与天鹅(Cygnus olor)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6.5%。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显示,17β-HSD3基因在半番鸭性腺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同时,随着胚胎发育17β-HSD3基因表达量在半番鸭性腺组织中逐渐升高,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半番鸭性腺发育;17β-HSD3基因在繁殖性状正常的番鸭和北京鸭性腺中表达量显著高于不育的半番鸭(P<0.05),表明其表达可能与半番鸭的不育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17β-HSD3基因对半番鸭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分化的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半番鸭 RACE克隆 性腺 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17β-HSD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条件下木瓜秀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植物保护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木瓜秀粉蚧 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et Granara de Willink 1922 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基于中国82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数据,结合木瓜秀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利用CLIMEX模型对该虫在中国当前气候以及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木瓜秀粉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在南方,适生区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9.07%.高适生区主要包括海南省、广东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福建省和云南省小部分地区.在未来气候条件下,2050年木瓜秀粉蚧的潜在适生区将进一步扩大,适生区面积所占比例将增加至15.46%,且有向北移动的趋势.表明木瓜秀粉蚧对中国南方地区的农业潜在威胁巨大,建议将该虫增补为检疫对象,并加强检疫监管和种群动态监测.

关键词: 木瓜秀粉蚧 潜在适生区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CLIMEX模型 气候变化 检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变异PEDV的S-N融合双基因蛋白IgA-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兽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是引发猪群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给我国生猪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建立IgA-ELISA抗体检测方法,本研究采用变异PEDV真核表达的S-N融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系列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PEDV的IgA-ELISA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包被抗原质量浓度2 mg/L,用5%BSA于37℃封闭2 h;将待检血清1∶50稀释于37℃作用1 h,加1∶20 000稀释酶标二抗于37℃作用30 min, TMB显色10 min;以D450 nm ≥0.326判定为阳性,当D450 nm ≤0.277判定为阴性,介于两者判定为可疑。检测猪瘟病毒(CSFV)、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轮状病毒(PoRV)标准阳性血清抗体均为阴性,且重复性变异系数均低于10%。通过对我国福建地区304份样品(血清179份和乳汁125份)进行检测,并与商品试剂盒进行参照对比,总符合率达到93.2%以上,表明该试剂盒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用于对PEDV的IgA抗体检测。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S-N蛋白 IgA-ELISA抗体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不同毒株的细胞培养及主要衣壳蛋白基因比较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的培养方法,明确其分类地位,用肿大细胞病毒检测呈阳性的大黄鱼幼鱼病料(FD201807 和SA201808)肾组织匀浆液感染鳜仔鱼细胞系(man-darin fish fry cell line-1,MFF-1)并连续传代,从病料组织匀浆液和细胞冻融液中提取病毒DNA,克隆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测序后与NCBI GenBank中的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病毒mcp以及 2018-2020 年所检出的 15 株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mcp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病毒传至第 4 代才可引起MFF-1 细胞病变,细胞病变的主要特征为细胞脱壁、变圆、折光度增强;感染时间越长脱壁细胞越多,同时培养液中的颗粒增加;透射电镜下可见感染细胞的细胞质散在大小为 130~150 nm的六边形病毒粒子和空壳.感染细胞的病变周期随传代代次的增加而缩短,第 15 代次的FD201807 株感染细胞 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 3d,第 15 代次的SA201808 株感染细胞 80%细胞病变的时间为 7~8 d.mcp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发现,SA201808 株与FD201807 株的mcp序列存在 21 个碱基差异,二者的 mcp序列分别与大黄鱼虹彩病毒(large yellow croaker iridovirus,LYCIV)LYCIV-Zhoushan(GenBank:MW139932.1)和花鲈虹彩病毒(Lateolabrax maculatus iridovirus,LMIV)(GenBank:MH577517.1)相近.15 株从大黄鱼病料检出的肿大细胞病毒中,12 株的mcp序列与SA201808 株聚类;3 株与FD201807 聚类.本研究利用MFF-1 细胞系分离培养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揭示了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存在差异,为更好地了解大黄鱼肿大细胞病毒提供了数据参考.

关键词: 大黄鱼 肿大细胞病毒 细胞培养 主要衣壳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开窗对设施大棚葡萄植株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设施栽培条件下的'巨峰'葡萄为试材,研究设施大棚开窗对葡萄植株光合特性、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葡萄设施栽培模式改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通过自制拉杆在温度高于35 ℃的天气开窗,9:00-15:00开窗效果最佳,显著降低棚内温度6.1 ℃;同时设施大棚通风情况改善明显,棚内风速显著提高.开窗处理的植株叶片叶绿素总含量与CK无显著影响(P>0.05),但开窗处理的PSⅡ实际光合效率Y(Ⅱ)在9:00和13:00均显著高于CK;13:00与CK相比提高12.4%,可能是开窗后棚内温度降低,减轻了 PSⅡ系统胁迫.CK的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qP持续增至13:00后下降,开窗处理在9:00显著高于CK,光合活性较好.在果实品质指标上,开窗处理的单粒质量比对照显著提高9.9%、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糖酸比显著提高,开窗后果实风味更佳.开窗处理病害等级为5级的最多,其次是4级,叶片受轻微日灼的数量较少,其中1级病害数量显著低于CK,开窗处理植株抗病性较强.开窗能有效改善设施环境小气候,对果实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植株叶片光合作用,进而改善果实品质,日灼病害减轻.在生产中可参照此方法开窗降温,可有效解决连栋设施大棚夏季热害问题,对简易连栋大棚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巨峰’葡萄 开窗 光合特性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