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20条记录
应用MODIS-NDVI对草原植被变化监测研究—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草地学报 2005 CSCD

摘要:利用新一代卫星遥感数据MODIS,进行草原植被专题信息的提取,同时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分析2002、2003年5月30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并根据其分级图,对天然草原植被长势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对引起草原植被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特别是由于禁牧、休牧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关键词: 草原学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变化 遥感 禁牧 休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瓜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变化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4000mg/L,5000mg/L,6000mg/L,7000mg/L,8000mg/L和9000mg/L浓度的乙烯利在黄瓜种子期进行雌性化处理(浸泡),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了黄瓜叶片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子叶期各处理酶活性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各处理分别比对照低了16.989%、16.487%、14.52%、21.685%、30.828%和28.674%,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第一真叶至第三真叶期各处理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仍低于对照,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在子叶期至第三叶期,经过8000mg/L处理后的黄瓜叶片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与其他各处理有极显著差异。

关键词: 乙烯利 种子期处理 黄瓜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具有发生风蚀危害的潜在气候条件;(2)土壤不合理的翻耕是造成农田风蚀的重要因素,通过实行保护性的留茬免耕措施,可以有效抑制农田土壤风蚀。(3)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条播作物农田风蚀量小于穴播作物。为了有效防治农田土壤风蚀,对作物进行高留茬处理和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达到最大的防风蚀作用。(4)农事操作增大了土壤风蚀的潜在危险。

关键词: 农田风蚀 种植模式 干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牧交错带粮草带状间作防风蚀保土效应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的中部,年降水量平均只有280 ̄350mm。由于冬春季地表大部分裸露,风蚀沙化已相当严重,因此应控制耕作,鼓励农民种草,耕作种植模式应以粮草带状间作为主。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比对照裸地平均降低近地面5cm风速31.6%,风蚀量平均降低79.4%;减缓地表风蚀粗化,>1mm的砾石为对照裸地的25%;生物量达3773kg/hm2,是天然草场的5.7倍。同时具有轮作培肥土壤的的作用,是适应当地条件的有效、简单、经济可行的防风蚀方法。

关键词: 阴山北麓 农牧交错带 粮草间作 风蚀 耕作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酶分解法评价牧草的可消化性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酶分解法分析测定禾本科2个草种8个品种不同刈割时期的细胞组成成分含量,通过公式推算出干物质消化率和可消化养分总量,评价牧草品质。结果表明,意大利黑麦草各品种间可消化性无显著差异,但高Mg的Magnet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Tachiwase。高羊茅的高Mg品种Himag可消化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而其他3个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2个草种在10月份的可消化性高于其他刈割时期,意大利黑麦草7月的可消化性最低,高羊茅9月的可消化性最低。

关键词: 牧草 可消化性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气候侵蚀力的计算与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气候条件是造成风蚀重要因素,年平均气候侵蚀力为154.5,属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侵蚀力水平强的地区,超过风蚀气候侵蚀力“极重”级(C≥100)的分级标准。在季节上的气候侵蚀力分析,春季最强为80.3,以下依次是冬季38.7、夏季18.9、秋季16.6。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风蚀 气候侵蚀力 分级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反季节基质无土栽培甜瓜技术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质无土栽培技术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使用基质,不用传统的营养液灌溉植物根系而使用有机固态肥并直接用清水灌溉作物的一种无土栽培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对环境无污染,产品优质等特点。

关键词: 反季节 基质无土栽培技术 甜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彦淖尔市2003年麦后复种饲草作物推广技术总结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促进农区养殖业的发展,调整"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等有利的生产条件,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采用春小麦收获后复种玉米、油菜、裸燕麦等饲用农作物.结果表明:在麦收后及时耕翻、抢种上述作物,可获得饲草产量2000~4445 KG/667M2,增加经济收益200~450元/667M2(按指导价估算).同时为发展农区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畜禽饲料,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 麦后复种 玉米 油菜 裸燕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NA分子标记技术依靠提供准确、稳定可靠的DNA水平的遗传标记,在小麦的抗性基因、育性基因及产量性状基因的标记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针对小麦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育种研究中的现状,综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与小麦育种有关研究上的应用进展,以期为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育种科学研究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麦育种 DNA分子标记技术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套、复种内饲五号甜菜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特进行了麦后复种与小麦套种饲用甜菜等项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在小麦套种甜菜的地块中复种内饲5号甜菜,试验结果表明,1.8M:0.9M套种模式,临优1号小麦产量可获得299.1KG/667M2.套种内饲5号甜菜的最佳密度为株距33.3CM,块根产量达到4346.7KG/667M2,茎叶产量为2517.2KG/667M2;复种内饲5号甜菜的最佳栽培密度为株距26.7CM,块根产量为1625.5KG/667M2,茎叶产量为3819.9KG/667M2.套、复种后总产值为1799.2元/667M2,复种的增收率为43.4%,增产、增收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 小麦 甜菜 套种、复种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