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海洋仪器的双模式文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电子器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海洋仪器通常采用TF卡进行数据存储,并采用异步收发传输(UART)方式从仪器内部读取。但该方式读取速率较慢,可靠性低,若拆开仪器取出TF卡读取,则容易因反复拆装仪器导致其密封性降低,存在进水风险。针对海洋仪器对数据传输速率、可靠性及自身密封性的要求,通过专用传输硬件电路及软件控制,设计了一套串行外设接口(SPI)模式存储数据和安全数字(SD)模式读取数据的双模式文件系统,实现了海洋仪器无需取出TF卡即可快速可靠读取数据。实验表明,该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比在UART方式下传输速度高2个数量级,可达20 MB/s。


不同干制方式对蓝点马鲛脂肪氧化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干制方式对水产品脂肪氧化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以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为原料,采用热风干制、冷风干制和传统自然晾晒法制得对应实验组样品。测定了原料和不同实验组样品的水分质量分数、pH、脂肪含量、酸价(Acid value,AV)、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等指标。结果显示:三种干制方式制得的样品的水分质量分数均在30%左右;pH始终保持在6以上;冷风干制组的AV、POV和MDA含量整体较低(P<0.05);热风干制组中脂肪含量下降最多,AV含量最高,POV和MDA含量显著低于自然晾晒组(P<0.05);自然晾晒组中AV含量最低,POV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干制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显著(P<0.05),其中自然晾晒组下降最为明显。原料和干制样品中共检出了8大类12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由醛类、醇类和酯类构成。经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对风味的累计贡献率达99.9%,其中自然晾晒组的总体评分最高。结果表明干制方式对蓝点马鲛的脂肪氧化程度和风味均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自然晾晒组风味更佳。本研究为传统的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转型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水产品 蓝点马鲛 脂肪氧化 挥发性风味物质 干制方式


水产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水产科技期刊影响力,通过文献分析、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期刊基本情况、期刊投审稿情况、期刊编委会情况、编辑能力、期刊编辑出版和传播方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产科技期刊仅有一半左右被重要数据库收录,影响力指标低于农学类其他科技期刊;年收稿量 500 篇以下的占 80.0%;稿件录用率低于 50.0%的期刊占52.0%;高水平论文较少,仅有 16.0%的调研对象对稿源质量表示满意;出版周期多以双月刊为主,占 80.0%;超过 90.0%的期刊都具备采编系统;在对期刊质量提升的贡献评估中,有 57.1%的调研对象认为编委会的作用微乎其微或几乎没有影响.研究认为,当前水产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略长,传播和办刊技术手段欠多样化,高质量稿件缺乏,编委会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等因素,制约和影响了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文章建议,期刊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相关部门应制订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体系支持期刊发展,而科技期刊应注重发挥学术导向作用、注重内容质量建设以塑造期刊价值,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专业化办刊模式、加强新技术应用适应媒体融合、加强期刊集群化建设、加大国际化推广力度等措施,不断提升水产科技期刊影响力.


杂交鲌(翘嘴鲌♀*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研究
《淡水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杂交鲌"先锋1号"(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的消化系统特征并分析其食性及消化吸收特点,本研究采用生物学测量、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方法对体质量为(192.04±40.45)g杂交鲌的外部形态特征、消化道、各部分形态学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杂交鲌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管和肠3部分,无胃;肠道呈z字型盘旋,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胰腺组织在肝脏中成弥散性分布.(2)杂交鲌肠道系数为0.94±0.09,口咽腔长/头长比值为0.21±0.05,符合杂食性鱼类特征.(3)杂交鲌食道、前肠、中肠、后肠四者的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相互间都存在显著差异,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依次减小,其中食道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最长,分别为(522.59±34.06)μm和(3489.5±114.38)μm;后肠最短分别为(163.94±4.76)μm和(1937.37±64.32)μm.(4)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内呈不均匀分布,食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肠道内粘液细胞的密度;食道中多为Ⅰ型粘液细胞,前肠内多为Ⅱ型粘液细胞.(5)杂交鲌食道及整个肠道均具有消化吸收功能,其中前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关键词: 杂交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生物学性状 消化系统 组织学 超微结构


利用环境DNA技术探测南海西沙鲸类物种多样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提取南海西沙海域水体样本的环境DNA,利用鲸类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并结合目视观测的结果探讨环境DNA技术在鲸类物种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4种通用引物在鲸类鉴定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利用4种通用引物在西沙海域19个站点的样品中检测到5种鲸类,分别为热带斑海豚(Stenella attenuata)、长吻飞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小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和短鳍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采样过程中观测到的 3 种鲸类分别为:热带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瑞氏海豚(Grampus griseus).两种方法检获的优势物种一致,利用环境DNA技术检测到了未被观测到的物种.结合引物Cet-12S和Marver3的检测结果可以涵盖所有站点(n=17)和所有鲸类物种(n=5),表明针对不同基因片段的引物结合使用有利于检测效果的提高.对于检出的鲸类序列和物种数,4 种引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 Cet-12S 检出的鲸类序列数和物种数占比最高,分别为 33.0%和 21.1%,而其他引物检出的鲸类序列数和物种数占比仅为 0.2%~0.6%和 2.0%~4.1%.此外,Cet-12S非特异扩增的序列数和物种数显著低于其他 3种引物,是特异性较高的鲸类环境 DNA 通用引物.相较目视观测,环境 DNA 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效率高且成本低等优势,适用于鲸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本研究丰富了西沙海域的鲸类物种多样性信息,为鲸类保护和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 环境DNA 通用引物 鲸类 物种多样性 西沙 南海


海底滑坡典型特征及石油地质学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底滑坡是一种由于重力失稳导致的广泛发生在外陆架-上陆坡-深海平原的沉积物搬运体,是海底沉积物重要的搬运过程,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可将大量陆架沉积物搬运至深海,为深海带来丰富的沉积物。再沉积后的滑坡体因其特殊的内部结构,对海洋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综合国内外研究,对海底滑坡空间展布特征和垂向结构特征进行总结,对滑坡体岩石物理特征进行梳理,揭示海底滑坡边界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岩石物理特征。结合海底滑坡特征,从提供物源、储层、盖层、改变海底温压等方面分析海底滑坡对海底油气藏的积极意义,从破坏盖层、改变海底土体温压环境等方面分析海底滑坡对海底油气藏的负面影响。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未来应对海底滑坡微尺度特征识别、进一步开展海底滑坡与海底油气藏联系以及加强海洋油气开发致灾风险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种新型生物质炭填料的脱氮除磷性能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质炭填料是一种新型填料,明确该填料的物理属性,通过与砾石石英砂填料实验组进行比较,对比吸附生物膜处理人工污水和池塘污水的效果,研究物化性质以及作为基质附着生物膜净水的能力。结果表明:(1)生物质炭填料的主要成分是SiO2和CaCO3,无毒无害,比表面积大(8.92 m~2/g)。(2)当水温在21℃左右时,仅靠自身理化性质,填料添加量越多降氮磷效果越显著。当添加量为45 g/L时,159 h的氨氮去除率为91.58%;当添加量为20 g/L时,120 h的正磷酸盐去除率为94.12%。(3)15℃左右水温条件下,当两组填料的添加量均为20 g/L时,生物质炭填料组的降氨氮效果优于砾石石英砂组,但砾石石英砂组降低池塘污水化学需氧量的效果稍好。综上,生物质炭填料除自身能降氮磷外,附着生物膜的能力更强,有更好的净水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虾青素运载体系的研究进展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虾青素作为一种天然强抗氧化剂,不仅具有强抗氧化功效,还具有降血糖、抗炎、抗癌等生物功效.目前国内外均有生产虾青素的公司,且它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水产饲料、保健品、医药等领域,这些行业对原材料的要求颇高,但虾青素存在水溶性低、稳定性差、合成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其产业应用.因此探究运用包埋技术保藏虾青素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多种运载体系已被证明可以提高虾青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该综述回顾了基于虾青素运载体系的最新进展,并以脂质体、微胶囊、乳液为代表进行阐述.通过比较三种运载体系的包埋率、生物利用度、优缺点等方面,以期为虾青素的运载体系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为虾青素市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