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套袋苹果果实质地及其显微结构与果面裂纹的关系

西北植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套白色单层纸袋的着色富士系'天红2号'和短枝富士后代优系4-1-103,以及不着色姊妹系'冀苹4号'和'冀苹5号'4个苹果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质构仪整果穿刺和质地多面分析法(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测定果实质地,光学显微镜观察果实显微结构,探讨苹果果实质地及其显微结构与果面裂纹的关系,为抗裂纹品种的选育和潜在裂纹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盛花后132~185 d,'天红2号'和'冀苹4号'裂纹率和裂纹指数始终高于4-1-103和'冀苹5号',其裂纹主要部位为果肩部.(2)'天红2号'和'冀苹4号'的果肉脆裂性、果肉硬度分别显著小于4-1-103和'冀苹5号'.(3)'天红2号'和'冀苹4号'的表皮细胞密度显著小于4-1-103和'冀苹5号',其果肉细胞间隙率显著大于4-1-103和'冀苹5号',且其角质膜有"V"型凹陷,并发生龟裂,而4-1-103和'冀苹5号'角质膜完整均一.(4)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果肉硬度、果皮果肉硬度比和果肉细胞间隙率是解释裂纹的主要指标.研究发现,果实角质膜完整均一、果肉硬度大、果肉细胞间隙率小的苹果品种不易发生果面裂纹.

关键词: 苹果 果面裂纹 果实质地 果实显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磷与磷肥产量效应变化

华北农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作物持续高产下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采用1978年以来土壤有效磷变化的大数据分析、不同时段磷肥定位试验、大面积磷肥产量效应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有效磷变化、土壤和肥料磷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为22.43 mg/kg,表现为太行山山麓平原﹥冲积平原.1996—1999年,太行山山麓平原、冲积平原区供试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5.09,11.90 mg/kg,冬小麦P2 O5用量180 kg/hm2时土壤供磷能力:冬小麦分别为83.9%,75.8%,夏玉米分别为83.3%,89.7%.冬小麦秸秆还田下,土壤磷收支表观平衡分别为盈余52.8%,55.4%.2010—2012年,太行山山麓平原土壤有效磷27.22 mg/kg,冬小麦、夏玉米P2 O5用量分别为108,60 kg/hm2时土壤供磷能力:冬小麦为84.6%,夏玉米为90.1%.小麦秸秆不还田下,土壤磷收支表观平衡:冬小麦盈余6.7%,夏玉米亏缺47.1%.基于2002—2006年,2012—2016年多点大面积磷肥在冬小麦、夏玉米上的效应函数计算出最高产量P2 O5用量:冬小麦分别为107.3,125.1 kg/hm2,夏玉米分别为52.0,58.9 kg/hm2.过量施用磷肥连续种植3 a6茬,土壤积累磷均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应.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秸秆还田下,冬小麦、夏玉米推荐P2 O5用量分别为90~100,30 kg/hm2;秸秆不还田分别为100~120,45 kg/hm2.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土壤磷素 磷肥 供磷能力 产量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思考

农业科技管理 2022

摘要:文章以河北省科技创新平台为例,梳理了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与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省级科技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常态化学习和培训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单位考核和评价机制、启动平台运行的督导和激励机制、完善平台运行的管理机制等对策,以期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倍增计划 建设与发展 河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醋液与噻唑膦联合应用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效果

农药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木醋液与噻唑膦联合使用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室内测试木醋液、噻唑膦原药及2者复配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生物活性,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验证防治效果.[结果]不同来源木醋液对噻唑膦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效作用.木醋液对甘薯茎线虫病田间防治效果都不高;10%噻唑瞬颗粒剂与木醋液组合使用,可显著增加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效;10%噻唑瞬颗粒剂(制剂用量15 kg/hm2)与木醋液(22.5 L/hm2)组合使用后防效为86.33%,与单独使用10%噻唑膦GR 30 kg/hm2的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种药剂组合使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 甘薯茎线虫病 噻唑膦 木醋液 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知识产权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

中国商论 2022

摘要: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为例,本文通过知识产权的形成、发挥的作用、创造的价值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得出知识产权在推动省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中的成效显著,已日益成为石家庄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社会财富的重要象征.本文从政策配套、队伍建设、人才支撑、国内差距等方面分析存在的不足,最后从积极优化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供给、不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重视行业监管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知识产权 创新驱动 石家庄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抗优质樱桃番茄资源鉴定及筛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多抗优质樱桃番茄种质资源,利用PARMS(Pent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技术对59个樱桃番茄种质资源,共696份番茄材料进行11个抗病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含有 Ty-1抗病基因的资源约占35.3%,含有Ty-2抗病基因的资源约占17.8%,而含有I-2、I-3和Sw-5的抗病基因的植株仅占全部植株的5.9%、3.2%和5.2%,资源较为稀缺;对植株抗病基因的个数进行统计,选出25个代表性多抗(三抗及以上)樱桃番茄资源;对筛选出的多抗资源进行营养品质、风味品质和贮藏品质分析,综合抗病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固酸比及外观品质,筛选出多抗优质资源6份:180-4、179-7、176-6、165-6、205-10和168-5;综合抗病性、番茄红素含量及外观品质,筛选出多抗、番茄红素含量高的资源6份:177-9、219-11、192-2、202-3、214-4和216-5.本研究筛选的资源可为多抗优质樱桃番茄新品种的选育提供资源基础.

关键词: 樱桃番茄 抗病基因检测 品质鉴定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规划与思考-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2022

摘要: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将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融入单位的行政管理中,实现对公文、财务、人事、科研、成果等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文章对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并从提供更加稳定及符合使用习惯的办公体验、实现网上数据共享、对知识进行共享再利用、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等方面提出后期建设方向,以期为其他农业科研院所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 办公自动化系统 信息技术 数据共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糖类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有效成分的磷糖类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能力的调控作用,并筛选出高效实用的干热风化学防控技术,采用田间试验,以自来水(CK)和磷酸二氢钾(CKP)为对照,通过拌种、叶面喷施及拌种和叶面喷施组合方式,比较自主研发的磷糖类制剂[激发元素制剂(JB)、微量元素制剂(WB)和磷胺制剂(BP)]对干热风胁迫下冬小麦抗氧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下,与CK相比,各处理下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7.43%~167.87%和8.88%~77.59%),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 10.42%~62.99%和6.94%~76.29%,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降幅6.58%~22.29%).各制剂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幅分别为4.22%~10.36%和1.05%~5.16%;只有拌种和叶面喷施(BP)组合处理显著增加小麦成穗数,增幅分别为4.54%和4.79%.各制剂处理较CK增产6.95%~14.68%.BP叶面喷施处理较JB和WB拌种处理更有利于干热风胁迫下小麦抗氧特性保持稳定,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促进效应表现突出.拌种和叶面喷施组合处理具有协同作用,对小麦抗干热风能力调控效果最优.

关键词: 化学调控剂;冬小麦;干热风;抗氧化特性;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丹草"土-草-畜"界面的氮素运移规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施入氮在高丹草"土-草-畜"界面的运移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标记法,设置0 kg?hm?2(CK)、90 kg?hm?2(N90)、180 kg?hm?2(N180)、270 kg?hm?2(N270)、360 kg?hm?2(N360)等15N施肥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高丹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以及"土-草"界面施入氮的植物利用率、土壤残留率、损失率、茎叶分配率,"草-畜"界面肉羊、奶牛对施入氮的消化率、利用率、残留率的变化.结果表明,N180处理下的总干草产量显著高于CK和N90处理(P<0.05),与N270和N360处理无显著差异;"土-草"界面,N180处理下施入氮的植物利用率、土壤残留率最高,损失率最低,与N360处理差异显著(P<0.05),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草-畜"界面,N180处理下肉羊对施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N360处理(P<0.05),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N180处理下奶牛对施入氮的利用率最高,但与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入氮在高丹草"土-草"界面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残留25.22%,高丹草吸收23.95%,损失50.83%;高丹草茎、叶部位对施入氮的分配规律表现为:叶(54.35%)>茎(45.65%).15N标记高丹草被反刍动物消化后,综合得出,施入氮在高丹草"土-草-畜(肉羊)"界面施入氮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残留25.22%,高丹草残留4.49%,肉羊吸收19.46%,损失50.83%;在"土-草-畜(奶牛)"界面的运移规律为:土壤残留25.22%,高丹草残留5.78%,奶牛吸收18.17%,损失50.83%.研究结果揭示了氮素在高丹草"土-草-畜"界面的运移规律,可为高丹草合理施肥及草畜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15N标记 高丹草 土-草-畜界面 氮素利用率 土壤残留率 动物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平台助推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北农业 2022

摘要: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创新团队围绕当前纺织企业纺高档纱线对原棉品质的需求,组织开展高端原棉生产工作。在优质棉品种筛选、棉花品质保障技术研究、棉花产业链条布局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逐步形成了“科研单位+新型种植经营主体+棉花加工企业+纺织企业”的高端原棉全产业链条,为促进棉花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一、解决供需错位矛盾,明确主攻目标河北省原棉生产与纺织企业关注的纤维长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