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大口黑鲈早期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dies早期生长的发育规律,选用8个全同胞家系的大口黑鲈,每月从每个家系中随机选取30~40尾,对其体重和体长进行测量。运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3种非线性模型对大口黑鲈体重和体长的生长进行非线性曲线拟合分析,同时利用幂函数方法对大口黑鲈体重与体长的生长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非线性模型均能较好的模拟大口黑鲈体重和体长的生长,而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更佳;进一步分析体重和体长的最佳拟合参数,发现体重和体长的拐点月龄分别为5.77月龄和4.95月龄,拐点处体重和拐点处体长分别为146.35 g、13.75 cm;幂函数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大口黑鲈体重和体长之间的关系,其方程为W=0.076L2.650(R2=0.998)。研究结果可为大口黑鲈养殖中的饲养管理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口黑鲈 生长规律 生长曲线拟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乍得油区环保钻井液的水生生态毒性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际标准组织(ISO)规定的淡水污染指示生物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和乍得湖区优势种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实验对象,采用96h急性毒性试验,以96h半致死效应浓度(96hLC50)和毒性单位(TUa)为指标,对乍得油区石油勘探开发所用钻井液进行水生环境生态毒性评价及分级。实验结果表明,1号钻井液样品对斑马鱼和泥鳅基本无毒害作用,2号钻井液对斑马鱼和泥鳅均具有低水平毒性效应。2号钻井液对斑马鱼和泥鳅的96hLC50分别为42362mg/L、50861mg/L,TUa分别为2.36、1.97。对比发现,由于2号钻井液比1号钻井液多了一种添加剂——低荧光白沥青(JHBA-2),生态毒性即由无毒激变为低毒性,因此该添加剂具有明显的环境生物毒性,可在今后的研究开发中弃用或寻求低毒及无毒替代品。

关键词: 乍得油区 斑马鱼 泥鳅 钻井液 生态毒性 毒性单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三、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其特征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磁珠富集法筛选鲢(Hypophthalmichtys molitrix)的三、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分子标记。提取鲢血液大片段基因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Sau3AI进行酶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收集400~900 bp长度的片段,构建鲢全基因组PCR文库,用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TGA)8、(CAG)8以及(AGAT)6进行筛选,磁珠富集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获得含有微卫星的单链序列;将这些序列通过PCR扩增,连接pMD 18-T载体,转入感受态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获得微卫星文库;再用γ-32P标记的放射性同位素探针进行二次杂交筛选,获得1 758个阳性克隆,选择测序348个克隆序列中,共含有280个微卫星座位,其中完美型167个(59.64%),非完美型28个(10%),混合型85个(30.36%)。Primer 3.0软件设计60对引物,并用珠江水系的野生鲢群体对引物进行多态性位点检测。统计软件分析显示其中22对具有较高的筛选效率和多态性,可作为鲢种质评价等遗传分析的工具。研究亮点:首次利用多碱基(三、四核苷酸重复)探针筛选出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同位素探针进行两次筛选,是开发鲢微卫星分子标记过程中新的尝试与探索。在与其他利用二碱基核苷酸重复探针开发的鲢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对比中发现,四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比二、三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具有更高的筛选效率和多态性。

关键词: 微卫星 三核苷酸和四核苷酸重复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溢油对贝类的毒害效应以及生态风险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磁力搅拌和超声波乳化等手段模拟海上溢油事故,采用常见的4种原油和4种燃料油开展对贝类的毒害效应以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根据8种油品对褶牡蛎的96h-LC50得出这8种油对褶牡蛎的整体上毒害作用的大小顺序是:F120=F180>-20#>F380>TJ015>TJ014>TJ002>TJ016;根据8种油品对缢蛏的96h-LC50得出这8种油对褶牡缢蛏蛎的整体上毒害作用的大小顺序是:F180>F120>-20#>F380>TJ002>TJ015>TJ014>TJ016;根据8种油品对褶牡蛎的96h-LC50得出TJ016和TJ002对褶牡蛎属于低毒中风险,TJ015和TJ014对褶牡蛎属于低毒高风险,F380和-20#对褶牡蛎柴油属于中毒高风险,F180和F120对褶牡蛎属于高毒极高风险;根据8种油品对缢蛏的96h-LC50得出TJ016对缢蛏属于低毒中风险,TJ015、TJ014、TJ002和F380对缢蛏属于中毒高风险,-20#、F180和F120对缢蛏属于高毒极高风险。总之,对贝类而言,燃料油毒性比原油更大,缢蛏相对褶牡蛎对油品毒害作用更为敏感。

关键词: 褶牡蛎 缢蛏 原油 燃料油 毒性分级 生态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带石斑鱼精子的超微结构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septemfasciatus)精子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七带石斑鱼精子由头部和尾部(鞭毛)两部分组成,没有明显的中片,头部前段无顶体,主要有高电子密度的球形细胞核,核中主要是致密的染色质,还分布有一些核泡,核外由核膜包围,将核与细胞质分隔开,核膜最前端紧贴质膜,核后端有植入窝,近端中心粒和中心粒间体位于其中。头部后端为袖套结构,由质膜包围的袖套结构延伸到后部,使整个头部呈椭球形,质膜后端沿鞭毛形成一个袖套腔,袖套结构中分布有中心粒复合体、线粒体以及囊泡等。精子细胞的细胞膜不光滑,呈现小的皱折。七带石斑鱼精子的尾部细长,紧接于头部细胞核,穿过袖套腔,通过基体与核紧密结合,中心粒复合体也位于此,且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呈钝角,鞭毛的轴丝由此形成,基体与鞭毛间的过渡区轴丝无中央微管,呈"9+0"型。尾部的主要结构为轴丝,其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其起始端开始于前端基体,轴丝外仅有少许细胞质。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精子 超微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沉积物中的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隐色代谢物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沉积物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隐色代谢物的分析方法。泥样经乙腈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提取后,经旋转蒸发仪蒸干,乙腈和5 mmol乙酸铵混合液溶解后,以含0.1%甲酸的乙腈和乙酸铵作为流动相,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各种物质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1、2、4μg/kg 3个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85.3%~98.6%,相对标准偏差为3.4%~10.9%(n=6)。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5、1μg/kg。该方法前处理过程简便,容易操作,灵敏度和重现性良好,已经用于底泥样品中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隐色代谢物的检测。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沉积物 孔雀石绿 结晶紫 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黄颡(Pelteobagrus vachelli)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杂交F_1代形态差异

湖泊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江黄颡雌、雄亲本,乌苏里拟鲿雌、雄亲本以及它们的正交F1代和反交F1代共6个实验鱼组合的形态和框架数据,运用卡方分析和多元分析方法,比较了杂交F1代与亲本之间的形态异同.可数性状卡方分析结果表明正、反交F1代与双亲在大部分可数性状上是一致的,但在胸鳍鳍条数上存在明显差异,胸鳍鳍条数可以作为区别杂交F1代与双亲的重要参数,在臀鳍和尾鳍性状上,杂交F1代与江黄颡亲本差异明显,而与乌苏里拟鲿亲本无差异.形态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雌鱼组合与雄鱼组合之间、正交F1与反交F1实验鱼组合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但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性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样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组合的实验鱼在形态上的差别主要由鱼体体高的长度差异引起;以判别分析方法构建了6个判别方程,其综合判别率为97.9%.三种多元分析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代较其亲本形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差异,正、反杂交子代在形态上较接近于乌苏里拟鲿.

关键词: 江黄颡 乌苏里拟鲿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水域生物资源量声学评估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海域,2007年3月20日开始投礁,12月25日正式完成全部工程施工任务,建礁体积9.51万km3,礁区面积966 m×2 851 m。从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使用科学鱼探仪(EY60型,120 kHz,Simrad)先后在不同季节对大亚湾杨梅坑生态调控区的礁区内和礁区外水域进行了6次声学调查,共获取有效声学航程122.54 n mile,以了解建礁后该水域生物分布和资源量密度变化情况。调查中设站点进行生物学拖网采样以辅助声学评估。利用Echoview声学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历史资料记载的生态、资源特点以及本研究中拖网生物学数据,以0.5 n mile为间隔输出积分值,并对该海域的生物资源量密度和生物资源量进行评估。声学评估结果表明,第1航次春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41×103 kg/n mile2和28×103kg/n mile2,第3航次春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6×103 kg/nmile2和10×103 kg/n mile2,第4航次夏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65×103 kg/n mile2和3×103 kg/n mile2,第5航次秋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水域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65×103 kg/n mile2和45×103 kg/n mile2。结果表明,礁区内水域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高于礁区外水域,并且随着建礁时间的推移,礁区内水域的生物资源总量基本呈增长趋势,同时礁区内的声学评估种类也明显增加。根据拖网生物学数据,建礁后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种数增加明显,如黄斑蓝子鱼和日本金线鱼等,说明人工鱼礁的建设有效地改良了渔业资源结构。

关键词: 人工鱼礁 生物资源量 声学评估 大亚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呼肠孤病毒TaqMan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水产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VP6蛋白编码区长度为1 250 bp的片段,克隆到pEGFP-N1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VP6。经PCR鉴定确认正确后,以10倍梯度稀释pEGFP-N1-VP6重组质粒,作为标准模板进行TaqMan real-time PCR扩增,制作标准曲线,建立了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达到0.998 09,斜率为-3.373;对初始模板定量检测的范围为1×101~1×106copies/μL;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特异性地检测出草鱼呼肠孤病毒,而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IHNV)无检测信号。本研究建立的草鱼呼肠孤病毒TaqMan real-time 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进行定量分析,对草鱼出血病快速诊断与病毒病原定量检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 VP6蛋白编码基因 TaqManreal-time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基因组中1个新Tcl类转座子的发现与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鲤(Cyprinus carpio)基因组中鉴别出一个新的具有潜在转座活性的Tcl类转座子,并命名为CCTN转座子(Cyprinus carpio Transposon,CCTN).CCTN转座子全长l 611 bp,由两端约214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IR)和中间不间断的996 bp的转座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CCTN转座子推测的转座酶序列中存在完整的DD(34)E结构域,此结构域是Tel类转座酶作用的必需位点之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CCTN转座子在鲤基因组中的拷贝数约为2.28*103,占全基因组的0.21%.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CCTN转座子是一个新的鱼类Tcl类转座子,其与斑马鱼(Danio rerio)Tzf-28、大西洋鲑(Salmo salar)SALT1和鲽(Pleuronectes platessa)PPTN2等Tcl类转座子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Tcl 转座子 拷贝数 重复序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