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渔业节能减排研究与发展建议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地采样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每年海洋捕捞渔船的燃油消耗为637万t,其中拖网和刺网渔船分别占58.8%和22.2%,是渔船燃油消耗的主体;推算出每年渔船总燃油消耗为790万t,渔业生产领域总能源消耗为1 754万t标准煤,其中水产捕捞、养殖和加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6%、21%和13%,并以万元产值能耗为指标对渔业及其主要领域的能源利用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在对渔业节能减排总体水平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降低渔业能耗的主要领域是拖网渔船和刺网渔船,控制渔业排放的主要领域是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标准化渔船技术、玻璃钢渔船技术、循环水养殖技术等是推进渔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技术支撑;参考国外渔业节能减排技术状况,提出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渔业节能减排 燃油消耗 渔船节能 养殖排放 循环水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子鼻在对虾新鲜度评价中的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mamei为实验对象,研究电子鼻对不同保藏时间的凡纳滨对虾虾头和虾肉的气味响应,并与感官指标、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菌落总数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一种基于电子鼻技术的对虾新鲜度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随着保藏时间的延长,对虾的鲜度和气味发生变化;电子鼻能将不同保藏时间的对虾区分开来,而且与感官评定、TVB-N和菌落总数检测结果一致。负荷加载分析(Loadings)显示,不同传感器对主成分的贡献率不同;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A)所得的总贡献率高于主成分分析(PCA)所得的总贡献率。电子鼻对虾头和虾肉的气味均有较好的响应,因此虾头和虾肉都可以用于电子鼻评价对虾的新鲜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场及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时空分布
《生态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3-12月"开富"号拖网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了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的渔获量、网产量的季节变化,并探讨了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CPUE在5-8月较高,其他月份相对较低,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初夏。从全年来看,在海表温度12℃~14℃时,智利竹筴鱼的产量较高,其次为15℃~17℃。秋季渔场纬度分布较高(41°S-46°S);冬季渔场有所北移,分布于34°S-42°S,并向西转移至101°W;春季初期渔场继续西偏,随后向东转移,经度方向变化幅度达29°;初夏渔场有所南撤。总的来说,智利竹筴鱼渔场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CPUE值波动范围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卵形鲳鲹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
《台湾海峡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孵化后31 d前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发育,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在水温为23~28℃的培育条件下,消化系统发育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0~2 d):初孵仔鱼消化管仅为一细长的线状管,位于卵黄囊上方,不具备摄食和消化能力,为内源性营养阶段.第2阶段(3~5d):口和肛门形成,消化道与外界相通,开始摄食.5 d仔鱼卵黄囊完全吸收,出现肝脏、胰脏,为混合营养阶段,消化道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肠和后肠.第3阶段(6~17 d):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逐步发育完善,进入到外源性营养阶段.仔鱼前肠中出现空泡,后肠中发现有嗜伊红颗粒,表明肠上皮细胞吸收了脂肪和蛋白质.17~18 d仔鱼出现胃腺和幽门盲囊,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第4阶段(18~22 d):胃腺、幽门盲囊、肝胰脏等消化器官发育完成,鱼苗进入幼鱼期.结果表明,卵形鲳鲹消化系统的发育是与仔、稚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和功能的完善相一致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SSR分析5个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本实验室筛选的8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中国舟山(ZS)、海州湾(HZ)、青岛会场(HC)、莱州湾(LZ)和鸭绿江口(YL)5个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野生群体共计12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位点共扩增到7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9.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5.467 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96 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50 8。5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由高到低依次为LZ(0.770 4)、HC(0.758 8)、YL(0.755 2)、HZ(0.741 5)、ZS(0.728 3)。卡方检验可知,34个群体位点组合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占总数的85%。5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245 1~0.517 9之间,HC和HZ的遗传距离最小,LZ和ZS的遗传距离最大;通过构建UPGMA聚类树,发现5个群体聚为南北两大支,HC和HZ两个群体遗传距离最近先聚到一起,再与ZS群体相聚,形成南方群体;YL与LZ群体相聚形成北方群体,最后南北两大群体聚为一支。分析群体间的Fst值可知,两两群体间的Fst值在0.054 8~0.108 3(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饵料对不同规格皱纹盘鲍能量收支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种不同规格的皱纹盘鲍(41.40±2.05、54.22±2.66、63.17±2.52mm)分别进行不同饵料搭配的投喂,并对各生理活动的能量代谢进行了测量与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搭配投喂的实验组中皱纹盘鲍能够摄取更多的有机物作为能量代谢的基质。扣除代谢能、排泄能和排粪能后,搭配投喂能提供给皱纹盘鲍的生长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孔石莼与裙带菜搭配投喂组以及裙带菜与海带搭配投喂组,其获得的生长能的比例在3种规格组中均处在很高的水平,是鲍的筏式养殖中值得推广使用的投喂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胜利原油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转硫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胜利原油暴露1、2、4、8、15 d以及解除污染1 d和3 d后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转硫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油15 d内,各浓度组GSH-PX活性呈峰值变化,先增大后减小,第4 d时升高到最大值,其中3.2 mg/L组在第1 d就被显著诱导(P<0.01),第15 d除3.2 mg/L组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其它各组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GST活性除0.1和0.2 mg/L组变化不大外,其余各组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0.4、0.8和1.6 mg/L组第8 d达到最大值,3.2 mg/L组第2 d达到峰值,第15 d各组GST活性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从污染胁迫解除后GSH-PX和GST活性的恢复情况分析,原油污染对半滑舌鳎幼鱼肝脏GSH-PX活性影响的阈值在0.2和0.4 mg/L之间,而对GST活性影响的阈值在0.8和1.6 mg/L之间。半滑舌鳎幼鱼肝脏GSH-PX活性对石油污染的响应相对于GST更加敏感,更能反映出早期污染氧化胁迫,有望成为石油类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关键词: 胜利原油 半滑舌鳎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谷胱甘肽转硫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感染与暴发白斑综合征(WSD)的密度因素分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检测技术分别对上海、江苏、海南部分养殖地区凡纳滨对虾携带重要病毒性病原——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40%~58%的受检测对虾携带WSSV,表明近年在养殖SPF(无特定病原)甚至SPR(抗特定病原)亲虾子代的情况下,凡纳滨对虾的WSSV感染率仍然很高。为探讨现行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感染与暴发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disease,WSD)的影响,设高、低密度2个养殖模拟试验组,每组设盐度恒定和突降2种处理。对虾死亡率分析显示,高密度组虾死亡率分别为96.9%(盐度恒定)和98.1%(盐度突降),低密度组分别为5.0%(盐度恒定)和26.7%(盐度突降),差异显著;WSSV定量PCR检测分析也表明,在捕捉、盐度变化等因子的共同作用下,高密度组对虾体内WSSV携带量随着暂养时间推移而迅速增加,而同条件低密度组变化幅度很小。研究结果表明,集约化养殖模式下的高密度因素对WSSV感染与疾病暴发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集约化养殖模式 养殖密度 凡纳滨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域分布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的遗传结构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RAP标记和线粒体DNA控制区测序方法对武汉和洞庭湖2个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同域分布区4个泥鳅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SRAP分析结果表明,18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在4个泥鳅群体中共检测到534个位点,每对引物组合检测的位点数为23~40个;各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0.205~0.218和0.324~0.341,4个群体间的h以及I差异不明显;基于Nei's无偏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显示,洞庭湖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亲缘关系最近,先聚为一支,再与武汉四倍体泥鳅聚为一支,而武汉二倍体泥鳅聚为单独一支。测定了4个泥鳅群体40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片段(932~935bp),发现47个变异位点,共计29种单倍型。洞庭湖四倍体和二倍体泥鳅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898%和0.872%,明显大于武汉四倍体(π=0.465%)和二倍体(π=0.675%)。在同域分布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群体中,洞庭湖四倍体遗传多样性略大于洞庭湖二倍体,武汉二倍体则明显大于武汉四倍体。AMOVA分析表明,泥鳅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62.68%),群体间的变异达到37.32%;群体间成对固定指数FST及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均显示,洞庭湖四倍体与二倍体泥鳅群体无明显分化,其余群体间均存在显著分化。控制区序列单倍型Bayesian系统树与SRAP分析所揭示的4个泥鳅群体的亲缘关系相似。
关键词: 泥鳅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线粒体DNA控制区 倍性 遗传变异 单倍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