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口黑鲈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烂身病的大口黑鲈溃烂部位分离到优势菌株M-1。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M-1能复制出相似症状;对M-1菌株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对M-1菌株进一步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的16S rRNA基因、溶血素(hemolysin,hlyA)基因,均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相应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利用16S rRNA和hly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显示M-1菌株与与嗜水气单胞菌聚为一类。综合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理化特性分析与基因鉴定结果,确定患烂身病的大口黑鲈应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关键词: 大口黑鲈 嗜水气单胞菌 16SrRNA基因 溶血素基因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测定罗非鱼肌肉中甲基睾丸酮残留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罗非鱼肌肉中甲基睾丸酮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ltro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测定方法。以氘代试剂为内标,样品经乙腈萃取后,乙酸乙酯液液分配,强阴离子交换柱净化,正己烷液液分离,硅酸镁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UPLC-MS/MS选择离子监测(selected ion monitoring,SIR)正离子模式测定,可对罗非鱼肌肉中甲基睾丸酮残留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检出限为0.4μg/kg,定量限为1μg/kg。线性范围为1~60μg/kg(r>0.999),方法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1.06%~83.06%,相对标准偏差为7.4%~15.3%。完全满足食品安全及进出口罗非鱼肌肉中甲基睾丸酮残留的监控和检测需要。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甲基睾丸酮 罗非鱼肌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系列海洋特征性寡糖抗紫外辐射构效关系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1 CSCD
摘要:本文通过测定在紫外光胁迫下系列海洋特征性寡糖——褐藻寡糖、岩藻寡糖和壳寡糖分别对革兰氏阴性、阳性菌的抗辐射保护作用,并结合特征性寡糖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清除自由基能力初步探讨海洋活性寡糖抗紫外辐射作用机理及同分子量级海洋寡糖链间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三种活性寡糖均具有抗紫外线辐射作用,其效果与寡糖浓度呈正相关。三种海洋寡糖,抗辐射效果依次为褐藻寡糖>壳寡糖>岩藻糖。通过构效关系研究表明,抗辐射过程中特征性糖链的双键紫外吸收作用在细菌抗辐射保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特征性糖链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具有辅助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MHC classⅠ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克隆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MHC classⅠ基因全长cD-NA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得到了1914 bp的建鲤的MHC classⅠ全长cDNA序列;建鲤MHC classⅠ基因包括104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118 bp的5'非编码区(UTR)以及752 bp的3'非编码区(UTR),含有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N-糖基化位点。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建鲤MHC classⅠ与日本鲤的MHC classⅠ相似性最高,为66.0%;与虹鳟、大西洋鲑、青鳉、红鳍东方鲀的相似性分别为54.5%、57.9%、44.3%、42.0%,与小鼠、大鼠、人的相似性分别为29.1%、28.7%、29.7%。
关键词: 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 MHC classⅠ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须菜对刺参生长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5~7月在山东威海乳山杜家岛基地,采用陆基围隔生态学实验方法和正交设计法,在不投饵模式下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实验。刺参密度分别为15、20、25ind/m2,龙须菜初始密度分别为0、180、360g/m2,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幼参和龙须菜的生长存活情况,并定期检测环境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刺参平均日增重率(Md-wg)、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的影响显著,受龙须菜密度的影响不显著,受刺参与龙须菜之间交互效应影响不显著;刺参密度为1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刺参平均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龙须菜产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180g/m2时龙须菜特定生长率最高。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密度为15ind/m2时底泥总氮、总磷含量降幅最大。实验结果显示,龙须菜和刺参混养可在一定条件下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在本实验条件下刺参密度15ind/m2、龙须菜密度360g/m2的混养配比较合理,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鱼类应激生物学研究与应用
《生命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应激医学和动物应激生物学的发展,鱼类应激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该文阐述了应激的概念、鱼类应激的发生及危害,主要从生理、行为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鱼类应激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从苗种培育和改良、药物缓解、改善养殖环境、科学管理与规范化操作等方面介绍了相应的缓解措施。文章最后分析了鱼类应激生物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总结鱼类应激生物学的研究状况,为其在水产健康养殖及鱼类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变化与其养殖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两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土池(305#、301#池),每隔14 d定期采集一次养殖对虾和水样,检测对虾血清、肝胰脏和肌肉组织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的活力和抗菌活力(Ua)等免疫指标,以及水温、溶解氧(DO)等环境因子,探讨了养殖对虾免疫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免疫指标随亚硝酸盐氮、总氨氮等浓度的转变有很明显变化,301#池塘水体中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由高于305#池转变为低于305#池,其养殖对虾体内各组织的免疫指标由低于305#池转变为高于305#池。表明在检测的养殖池塘理化因子中,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是影响养殖对虾免疫指标最主要的因子,因此,养殖过程中应加以严格控制,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霉素在斑节对虾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
《中国兽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自然海水(盐度33),水温为(28.0±1.0)℃养殖条件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研究口灌(100mg/kg)和围心腔注射(20mg/kg)2种给药途径下,土霉素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围心腔注射和口灌给药下,血药药时曲线均适合采用二室模型拟合。围心腔注射下血药达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80.71±13.12)mg/L、378.25mg.h.L-1、17.398h;口灌给药下的相应值分别为(21.98±3.32)mg/L、324.52mg.h.L-1、23.372h,土霉素在斑节对虾体内的生物利用度(F)为17.16%。口灌土霉素后,肝胰腺Cmax为(138.655±21.375)μg/g,是血药的6.3倍、肌肉峰浓度的130.2倍,药物在肝胰腺中含量最高;然而,肌肉和肝胰腺中土霉素消除较快,消除半衰期(t1/2z)分别为28.18h和19.311h。根据我国水产品中药物残留限量规定,水产品中土霉素的最高残留限量(NY5070-2002)为0.1mg/kg,结合本试验研究结果,斑节对虾使用土霉素后的休药期为5d,肌肉可食组织即符合无公害食品标准要求。
关键词: 土霉素 斑节对虾 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围心腔注射 口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
《渔业科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七带石斑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2±0.5℃、盐度30条件下进行七带石斑鱼仔鱼的饥饿耐受力实验,记录了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存活与生长、卵黄囊与油球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胚胎发育可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0.5±0.5℃、盐度30.0条件下,受精卵历时38h45min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1.059±0.071mm,至4日龄全长2.27~2.36mm时,卵黄囊完全消失;16日龄,全长4.99mm时,鳔形成;至25~30日龄,尾鳍鳍条发育完整。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的死亡高峰出现在孵化后4~6d,半数死亡时间出现在5d,至7d饥饿仔鱼全部死亡。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仔鱼初孵时的快速生长期,卵黄囊消失前后的慢速生长期,以及在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后的负生长期。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饥饿仔鱼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InDel-RFLP标记开发及其在连锁图谱构建中的应用
《淡水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随机测序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基因组片段,尝试开发基于InDel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InDel-RFLP)。结果显示:共133个片段中,65个在一个野生鲢群体(该野生鲢群体采自长江流域荆州段,31个个体)中表现多态性。共检测到163个等位基因,每位点等位基因数从2到4不等,平均2.5个。65个多态性标记中,有35个被添加到鲢SSR-AFLP性别平均连锁图谱上。长约2 kb的片段比长约1 kb的片段更适用于InDel-RFLP标记开发。设计特异引物,扩增基因组片段,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BsuR I、Hha I、Taq I和Vsp I)之一切成适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的小片段,电泳分离、银染分型。该标记系统避免了对InDel精确定位的困难,通过高分辨PAGE分型,可为鲢连锁图谱构建和性状定位提供丰富的标记位点。
关键词: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碱基插入缺失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连锁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