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扇贝养殖海区中小型浮游生物携带AVNV的荧光定量检测

中国水产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小型浮游生物与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AVND)的流行传播关系,于2009年对青岛流清河与荣成桑沟湾2个不同扇贝养殖海区的浮游生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利用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对所采集样品携带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VNV)的情况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2个扇贝养殖海区的浮游生物样品均检测到AVNV,而且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携带AVNV载量有差异(P<0.05):小于200目粒径的浮游生物携带AVNV载量最大,达到9.45×106 copy/mg(DNA);60~200目粒径的浮游生物次之,大于60目粒径的浮游生物携带量最少,仅为5.81×104 copy/mg(DNA)。在上述2个扇贝养殖海区,均在8月份检测到浮游生物携带AVNV。该结果与栉孔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在时间上是吻合的。结论认为,中小型浮游生物可以携带AVNV,并有可能在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的流行和传播中起到传播媒介的作用。

关键词: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 栉孔扇贝 浮游生物 病毒携带 荧光定量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生长性能的选择响应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流水池饲养环境里,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系F6~F9 4代鱼生长性能进行比较。153 d的试验结果表明,F6~F9 4代鱼绝对增重率分别为1.31、1.38、1.45、1.51 g/d。其中,F9比F8提高4.14%,F8比F7提高5.07%,F7比F6提高5.34%,生长速度逐代提高的平均值为4.85%,与2004年研究得到F7比F6提高4.42%的结果相近。F6~F9 4代鱼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31、0.29、0.29,呈现出逐代降低的趋势。试验期间,F6~F9 4代鱼的雌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69%、2.73%、2.77%、2.78%,F6~F9 4代鱼雄鱼特定每天增重率分别为2.81%、2.85%、2.88%、2.90%,雌、雄鱼间差异显著(P<0.05)。F6~F9 4代鱼的生长性能比较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选育系生长性状的选择响应约4.85%。

关键词: 罗非鱼 生长性状 选择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鲈鱼对7种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及其对肝脏、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以Cr2O3为指示物,以70%基础饲料和30%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采用虹吸法收集粪便,测定了初始体重为30±2.3 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对白鱼粉、血粉、虾糠、羽毛粉、双低菜粕、高筋粉和米糠中干物质、粗蛋白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鲈鱼对不同饲料原料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为98.71%~41.84%。其中白鱼粉为98.71%,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鲈鱼对白鱼粉和米糠的蛋白表观消化率很高,均在98%以上,双低菜粕也较高,为86.86%,血粉、羽毛粉和高筋粉在62.94%~71.08%之间,虾糠仅为45.01%,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鲈鱼对不同饲料原料的能量表观消化率为95.24%~65.54%,对白鱼粉和高筋粉在90%以上,对血粉、羽毛粉、双低菜粕和米糠的能量表观消化率在74%以上。进行70 d的饲养实验后,取鲈鱼肝脏和肠道组织制作切片。观察到血粉、羽毛粉、双低菜粕、高筋粉和米糠对鲈鱼肝脏表现出肝损害所致的组织炎症反应、肝细胞水样变性和脂肪变性等病理特征。血粉、羽毛粉、双低菜粕组鲈鱼肠道皱襞出现顶端上皮细胞脱落、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症状。

关键词: 鲈鱼 饲料原料 消化率 肝脏 肠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微卫星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分子标记或基因辅助育种在牙鲆养殖中成功运用,并快速提高牙鲆产量,使用微卫星标记首次构建了国内第一张牙鲆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筛选出大量微卫星序列,从中随机挑选1 000条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利用2009年建立的第10号家系为作图群体,使用JoinMap4.0软件,构建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SSR标记遗传连锁图谱。雌雄图谱分别由24个连锁群组成,其中雌性图谱标记212个,总长度1 320.4 cM,覆盖率为77.7%;雄性图谱标记198个,总长度1 361 cM,覆盖率为76.1%。每个连锁群长度变动在9.3~116.1 cM之间,连锁群上的标记数在3~21个之间。各连锁群上的SSR标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中1、3和8号连锁群存在标记密集区。该图谱能够进行初步的QTL定位分析和基因定位相关研究,为开展牙鲆基因和QTL的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等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 牙鲆 遗传连锁图谱 微卫星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NA干扰的转染条件优化与效果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隆了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的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序列并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与MCP基因的融合真核表达载体pEGFP-MCP,设计了3对针对MCP基因序列的小片段干扰性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序列(NNV-001、NNV-002、NNV-003),开展了转染方法、转染剂量与转染效果的研究,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MCP和不同剂量的siRNA共转染导入黑头呆鱼肌肉(FHM)细胞.结果表明,用无血清培养基转染、4~6 h后换液的转染方法,比不换液、只将转染混合物代替同体积培养基的转染方法效率高;当质粒的转染量为50、70、100和150 ng时,100 ng的转染量为最合适;在pEGFP-MCP与siRNA共转染组,3对siRNA序列都有干扰效果,均能干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其中NNV-002效果最好.当siRNA终浓度为200 nmol/L时,显示出了较好的沉默效果.

关键词: 石斑鱼 神经坏死病毒 衣壳蛋白基因 RNA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水网箱养殖装备技术前沿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1 CSCD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海水鱼类养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成果是发明了深水网箱,持续数十年的研究与开发应用,使现代海洋农业有了新的诠释。随着深水网箱装备技术的进步,围绕"一条鱼"养殖工程技术的种质、养成、营养、管理、环境、加工、物流、信息以及养殖配套装备等技术链日益完善,深水网箱已成为现代海洋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

关键词: 深水网箱 养殖 装备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孕育对褶纹冠蚌滤食率的影响及鳃微结构变化

动物学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比了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孕育蚌、未孕雌蚌和雄蚌的滤食率,并运用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实验蚌的鳃结构进行比较观察,以此探讨鳃结构变化对滤食功能的影响。滤食实验结果表明:孕育事件显著降低了雌蚌的滤食率,而未孕雌蚌与雄蚌的滤食率无显著差异。孕育雌蚌内外鳃均由两鳃小瓣愈合而成,每一鳃小瓣由成排的鳃丝组成,在中介区鳃丝之间通过丝间隔连接,在内部侧区则通过瓣间隔相连。雌蚌内鳃的鳃间隔为外鳃的2~3倍,而雄蚌的内外鳃无差异。孕育雌蚌外鳃在初级水管、瓣间隔等出现明显的变化,并出现了二级水管结构,而内鳃未发现显著变化。扫描电镜显示:在褶纹冠蚌鳃丝表面存在3种类型的纤毛(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其形态结构和分布各具特点,长径58~85μm椭圆形的鳃小孔成排相间分布于鳃丝之间,而3组实验蚌的内外鳃丝之间无明显差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孕育雌蚌鳃丝表皮细胞表面形成突起,显著增加了表面微绒毛的数量,可能有利于雌蚌在孕育期间由于初级水管转化成育儿囊后对呼吸、滤食等功能的补偿,与其他蚌科物种报道类似。综合实验表明,孕育雌蚌外鳃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初级水管的结构改变和二级水管、鳃丝表面褶皱的出现可能是影响孕育雌蚌滤食功能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褶纹冠蚌 孕育 滤食率 育儿囊 鳃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黄海及东海近海五个银鲳地理群体的形态变异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资源衰减、种群结构不清等问题,采集了渤海、黄海和东海近海5个地理群体224个样本,借助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银鲳种群结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聚类分析发现银鲳5个地理群体可以分为4组,江苏连云港群体与河北黄骅群体和浙江舟山群体欧氏距离较小,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江苏连云港群体而与福建霞浦群体欧氏距离最大,其亲缘关系较远。利用判别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均可以将5个地理群体予以区分,表明银鲳地理群体间形态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并非某个部位发生变异。地理群体间的栖息环境和生活史差异可能是导致形态变异的主要原因。根据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典型变量分析综合比较,推测渤海、黄海和东海区银鲳群体可能存在着3个形态差异种群,即黄渤海种群、东海北部种群和东海南部种群。

关键词: 银鲳(Pampus argenteus) 多变量形态度量学 形态变异 地理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对香港巨牡蛎摄食和代谢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的摄食和代谢生理与水温的关系,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流水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温(T)条件下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FR)、摄食率(IR)、吸收率(AE)、耗氧率(OR)和排氨率(NR)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在13~33℃范围内,水温对香港巨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率的影响都极显著(P<0.01),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率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FR=-0.027T2+1.1967T-7.8537(R2=0.8902);IR=-0.147T2+6.5202T-42.845(R2=0.9009);AE=-0.1783T2+8.1846T-12.304(R2=0.9757)。(2)在13~33℃范围内,水温对香港巨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极显著,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水温之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OR=1.283Ln(T)-2.332(R2=0.9599);NR=0.1022Ln(T)-0.2136(R2=0.9743)。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判断,香港巨牡蛎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2℃,其摄食和代谢在水温18~28℃之间处于较适宜水平。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水温 滤水率 摄食率 吸收率 耗氧率 排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弧形筛及生物净化池净化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的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理想的净化工艺,对山东省烟台市1个大型海水养殖厂的"弧形筛+4级生物净化池"的废水净化系统进行了各项水质指标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系统对悬浮物与无机氮和无机磷的去除效果明显;经该系统处理后,养殖废水的溶解氧、pH值、电导率、温度和盐度在排放前已经达到自然海水的常规值;系统中的细菌总量和弧菌总量依废水流入的次序,在各级净化池之间呈现了下降趋势;净化池中底栖单胞藻则体现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废水净化池进行刺参养殖,还可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证明,该套系统易于建造、废水处理能力强,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想的陆基工厂化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模式。

关键词: 废水处理 净化 生物净化池 弧形筛 海水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