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可溶性蛋白电泳法鉴定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
《华北农学报 》 1991
摘要:分别从玉米小斑病菌T、C、O三个生理小种的菌丝中提取可溶性蛋白,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经多次比较试验,T、C、O小种的蛋白质图谱主带基本相同,个别带存在一定差异,而同一生理小种不同菌株间差异甚小.建议运用病原菌蛋白电泳的方法,作为小种分类、病害预测的手段之一.


冀中南高产稳产早熟小麦育种模式的探讨——冀84-5418丰产性稳产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1991
摘要:作者试拟了冀中南小麦高产品种选育模式,以此为模板选育出冀84-5418小麦品种.通过对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的分析,表明冀84-5418不仅是多种优异性状的集合体,而且是穗分化早、发育协调、具有较高自身调节能力和潜在生产力的重组生物型.一般稳产400~550公斤/亩.


值得推广的小蚕塑料盒单蛾育
《农业科技通讯 》 1991
摘要:单蛾育是家蚕品种保育及选育工作中的一种饲育形式,传统饲育方法是蚕匾塑料布全防干育(下铺上盖)。这种方法不但占用蚕室空间大、蚕具多、蚕匾中有效利用面积小,而且难以保证蚕座湿度,造成桑叶很快萎凋,致使蚕的食下率降低,发育欠齐。北方蚕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分离、纯化及其植物病理反应
《植物病理学报 》 1991 CSCD
摘要:魏建昆等证实在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C小种[1]。本文通过凝胶柱层析(Sephadex G-25)和硅胶层析(Silica gel)将C毒素(HMC-toxin)分为四种亚毒素,毒素Ⅰ和毒素Ⅲ(占全部毒素管数的75%)主要侵染T、C、S、N四种同核异质玉米中的C胞质叶片,使之产生严重萎蔫,为专化性毒素,但少数管号内的毒素对T、S有轻微的伤害,而且毒素Ⅰ内少量对N也有影响,毒素Ⅱ(占10%)只轻微地侵染N细胞质,毒素Ⅳ(占15%)除了对S无影响外,对T、C、N三种细胞质均有一定的危害。由此可见,C毒素是一具有生物活性的混合体,其中以侵染C胞质的毒素为优势毒素,同时存在少量对T、S、N三种细胞质毒力较弱的毒素。对T、C、S、N四种同核体(Homocaryons)玉米人工接种C小种所出现的叶片抗性反应,从本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解释。


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性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北京农业科学 》 1991
摘要:小麦籽粒产量是产量性状的综合表现,产量性状优劣与生态条件有直接关系.因此,以生态学观点从不同播期入手,深入研究探讨小麦产量性状的变异规律是提高籽粒产量的途径.所以在小麦生态研究中设置了不同播期的试验.进一步探求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在石家庄地区气候条件下的表现及其栽培技术,选择适宜播期,为在理论及实践上推动小麦生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


黄瓜品种的配合力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1
摘要:按照格列芬(Griffing B.)双列杂交方法Ⅱ对八个黄瓜品种五种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分析。亲本1、2、5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值均高,是杂优利用选育高产品种的优良亲本,优势组合是3×5、1×2、1×8、1×6。亲本7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高,特殊配合力方差值低,通过常规选育可使高产性状稳定遗传给后代。节位主要受累加效应影响,常规育种即可使性状稳定,杂优利用也不会选出显著早熟的品种,亲本8、7、6、4是选育早熟品种的优良亲本。2、6、1、8是改造瓜把长度的理想亲本。


陆地棉幼苗叶片硝酸还原酶活力(NRA)的遗传研究
《棉花学报 》 1991
摘要:本文以4个品种(系)的完全双列杂交为材料,研究了陆地棉幼苗NRA 的配合力及基因作用性质,并探讨了 NRA 与后期重要经济性状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NRA 主要以加性基因作用为主,显性效应也明显存在,表现部分显性,狭义遗传力较高。在所研究的亲本中,NRA 正负效应基因比例分布不均;隐性基因比例较高,幼苗 NRA 与衣分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单铃重有显著的负相关,与其它重要经济性状如种子生化品质和纤维品质相关不明显。在陆地棉中,幼苗 NRA 作为生化育种指标存在其局限性。
关键词: 陆地棉 双列杂交 硝酸还原酶活力(N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