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酶解鸡血球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酶解鸡血球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浆生化和免疫指标、血细胞数、肠道形态、肝脏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挑选300尾平均体质量为(6.66±0.17) g的健壮的卵形鲳鲹,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P0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投喂以酶解鸡血球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中1.5%(P1.5组)、3.0%(P3.0组)和4.5%(P4.5组)鱼粉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 P3.0和P4.5组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P0和P1.5组(P<0.05)。2)各组之间全鱼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 P1.5组的血浆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P0、P3.0和P4.5组(P<0.05)。4)P1.5和P3.0组的血浆补体3(C3)和补体4(C4)含量显著高于P0和P4.5组(P<0.05),P1.5、P3.0和P4.5组的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血液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P0组(P<0.05)。5)P3.0和P4.5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低于P0和P1.5组(P<0.05),P4.5组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P1.5、P3.0和P0组(P<0.05)。6)P3.0和P4.5组的中肠和后肠的绒毛高度显著低于P0和P1.5(P<0.05),P4.5组的中肠和后肠绒毛宽度显著低于P0和P1.5(P<0.05)。7)在门水平上,P1.5和P4.5组的肠道蓝藻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P0组(P<0.05),肠道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低于P0组(P<0.05)。在属水平上,P1.5和P4.5组的肠道PCC-6307蓝藻属和分支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P0组(P <0.05),肠道乳酸球菌属、Phreatobacter、未定义的α-变形菌属和伊丽莎白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P0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酶解鸡血球蛋白粉替代1.5%鱼粉可增强卵形鲳鲹幼鱼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对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与鱼粉相似。
关键词: 卵形鲳鲹 酶解鸡血球蛋白粉 生长性能 免疫 抗氧化能力 肠道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裂褶菌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裂褶菌多糖是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r Fr.)子实体、菌丝体或发酵液提取的具有β-(1,6)分支的β-(1,3)-D葡聚糖.为了探究裂褶菌多糖饲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效果,选用1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按照裂褶菌多糖的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设置0%(C组)、0.5%(S1组)、1.0%(S2组)和2.0%(S3组)4组进行56 d的饲养实验,分析对虾的生长、血清理化、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等变化.结果显示,S2组的终末体质量、平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C、S1和S3组(P<0.05);S2、S3组内层上皮细胞的高度显著高于C和S1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S2和S3组血清中的尿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S1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S2和S3组血清中溶菌酶、总一氧化氮合成酶、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2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血清丙二醛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肠道菌群Ace、Chao1、Shannon、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裂褶菌多糖的各实验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均下降,软壁菌门升高.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S2组中Formosa、Pseudoruegeria、Muricauda和鲁杰氏菌属(Ruegeria)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P<0.05),而弧菌属(Vibrio)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0%的裂褶菌多糖能显著提升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增加肠道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高温胁迫对黑龙江茴鱼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急性高温胁迫对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生理适应性的影响,采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急性高温下(11、14、17℃和20℃)黑龙江茴鱼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和抗氧化酶等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急性高温胁迫过程中,黑龙江茴鱼血清生化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17℃组和2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增加显著升高,血清中总蛋白(TP)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则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黑龙江茴鱼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随高温胁迫时间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高温胁迫24 h时,17℃组和20℃组黑龙江茴鱼肠道的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于胁迫48 h时,其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而脂肪酶活性显著增加.此外,黑龙江茴鱼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抗氧化物酶(GPX)活性随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在高温胁迫48 h时显著下降.肝脏中SOD和CAT基因相对表达量在急性高温胁迫下显著上调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高温处理下黑龙江茴鱼在17~20℃下处于胁迫状态,其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受到显著影响.
关键词: 黑龙江茴鱼 高温胁迫 血清生化指标 消化酶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养殖模式对鲍营养成分与低温胁迫响应的差异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中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营养成分与低温胁迫响应的差异,采用南北接力养殖鲍和北方底播养殖鲍作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9月取样测量了肌肉组织中的总糖、蛋白质、有机物总量和氨基酸含量等营养成分和低温胁迫下的耗氧率和心率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底播养殖个体的总糖含量为(3.20±0.00)%、有机物总量为(27.60±3.70)%、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19±0.09)%,均显著高于南北接力养殖的个体(P<0.05)。低温胁迫条件下,南北接力养殖和底播养殖个体的耗氧率分别为(0.017±0.006)和(0.018±0.009) mg/(g·h),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底播养殖个体的心率为(12.82±1.72) BPM,显著低于接力养殖个体[(18.11±2.79) BPM](P<0.05)。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模式显著影响皱纹盘鲍养殖个体的营养价值及其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过程,底播养殖个体有着更高的营养价值和低温耐受能力。此外,心率可作为高敏感性的指标应用于研究鲍等贝类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现状分析及禁渔效果初步评估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实验于2021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对长江下游鱼类群落进行4次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共采集鉴定鱼类84种,分属10目18科63属,其中47.62%为鲤科鱼类。以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下游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但鱼类种类较历史记录偏少。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鱼类种类数、种群数量和重量空间差异显著,季节差异不明显。群落优势种为光泽黄颡鱼、鳊、鲢、短颌鲚、贝氏?等9种。4种摄食功能群中,肉食性(47.62%)和杂食性(40.47%)鱼类物种比例较高;洄游习性方面,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76.19%);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底层鱼类物种数比例较高(46.43%)。大型经济鱼类占总量比例低,但个体相对较大,因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更高。长江下游鱼类多样性指数为3.28,水域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长江下游鱼类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依然存在,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禁渔效果初步显现,鱼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均有所增加。建议进一步加强禁捕期科研监测,加大监管力度,保障长江下游鱼类资源得以有效恢复,巩固禁捕成效。本研究可掌握禁捕初期长江下游鱼类群落基本特征及变动趋势,为长江下游禁渔效果评估和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提供支撑。
关键词: 长江十年禁渔 长江下游 群落多样性 生态类群 效果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糖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松浦镜鲤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高糖饲料中添加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对松浦镜鲤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51±0.02) g的松浦镜鲤4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以鱼粉、酪蛋白、豆粕为蛋白质源,淀粉为糖源,糖水平为45%。5个试验组分别为对照组(G0组)、嗜酸乳杆菌组(G1组)、动物双歧杆菌组(G2组)、鼠李糖乳杆菌组(G3组)和干酪乳杆菌组(G4组)。试验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1)与G0组相比,G2、G3和G4组松浦镜鲤的末重和增重率均显著提高(P<0.05),G2和G3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G2组的脏体指数、肠体指数和肝体指数为各试验组中最高。2)与G0组相比,G2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肠道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3)与G0组相比,各益生菌组肠道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G1、G3和G4组肠道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除G1组外,其他益生菌组肠道一氧化氮(NO)含量显著增加(P<0.05)。4)与G0组相比,G1、G2和G4组肠道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G1组肠道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在高糖饲料中添加动物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可提高松浦镜鲤生长性能,同时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指标,以及肠道的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磷水平对吉富罗非鱼营养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不同磷水平对吉富罗非鱼营养代谢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实验以磷酸二氢钙作为磷源,配制成总磷含量为 0.26%(低磷组)、0.81%(适磷组)和 1.51%(高磷组)的 3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为一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 4 个重复,每个重复 30 尾鱼,用3 种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8.42±0.09)g的吉富罗非鱼 8 周.结果显示,适磷组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低磷组和高磷组,饲料系数在适磷组最低.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随饲料磷水平的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随着饲料磷水平的增加,吉富罗非鱼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对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注释和富集分析发现,饲料磷缺乏时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的代谢通路为氰胺酸代谢、葡萄糖酸酯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的代谢通路为脂肪酸合成;当饲料磷过量时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代谢通路为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苯丙酸的生物合成,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代谢通路为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Ace、Chao1 和Shannon指数表明,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随着饲料磷水平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门.罗姆布茨菌属、鲸杆菌属等有益菌属的丰度在适磷组最高,分枝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的丰度随饲料磷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的磷能提高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磷缺乏和过量会抑制吉富罗非鱼的氨基酸代谢,磷缺乏会加快脂肪酸合成进程;饲料中适量磷可以提高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有利于肠道健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OCAD软件的渤中凹陷428构造带三维地质建模
《海洋地质前沿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428潜山构造带位于渤中凹陷中部,是中生代多期次的褶皱叠加和中新生代伸展裂解作用的结果,如何认识该潜山三维几何学特征,对于揭示不同构造期次的叠加-改造过程以及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三维地震数据、钻井资料,并结合三维地质建模软件GOCAD,构建了428构造带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地层和断层展布的几何学特征的详细分析,识别出428构造带及其周缘地区褶皱变形样式,以及潜山内幕断层的交切关系。其中,428东构造区为一元结构,太古宇上覆古生界,褶皱变形在空间上表现为短轴褶皱,其可能为印支和燕山2期褶皱叠加作用的结果;428西构造区以二元结构为主,太古宇上分布古生界和中生界,褶皱变形在空间上表现为背斜和向斜的特征,可能为燕山期褶皱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渤中凹陷 428潜山 褶皱 三维地质模型 GOCA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鳖Dkkl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对外源性激素处理的响应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Dkkl1基因在哺乳动物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其在龟鳖类动物中的研究十分有限。为探索龟鳖类Dkkl1基因的潜在功能和作用机制,克隆了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Dkkl1基因的cDNA片段,分析其序列特征、表达模式以及对外源性激素处理的响应。克隆获得的D k k l 1基因c D N A序列长度为823 bp,其中3’-非编码区(UTR)为67 bp,5’UTR为90 bp,开放阅读框为666 bp,共编码222个氨基酸。中华鳖Dkkl1蛋白是一种稳定性较差、亲水性较强的碱性蛋白,其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其与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 Dkkl1蛋白的相似性较高(81%),与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 Dkkl1蛋白的同源性较低(70%)。通过RT-PCR和RT-qPCR分析发现,中华鳖Dkkl1mRNA在3冬龄成体精巢中极显著性高表达(P<0.001),而在其余体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华鳖精巢中Dkkl1基因的表达量逐渐上升,并在3冬龄时达到顶峰。此外,17β-雌二醇(E2)和17α-甲基睾酮(17α-MT)处理均可显著抑制成体中华鳖精巢中Dkkl1基因的表达(P<0.05)。研究表明,Dkkl1基因可能在中华鳖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华鳖 Dkkl1基因 睾丸发育 精子发生 生物信息学分析 外源性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多样性变化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趋势,为其渔业资源科学管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1月(冬季)和8月(夏季)采用底拖网调查方式对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的30个调查站位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数据采集,通过扫海面积法、生态特征指数法、丰度/生物量比较法(ABC曲线)等手段评估鱼类资源空间分布及多样性变化,并结合历年文献资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鱼类资源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在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共调查捕获鱼类140种,隶属于14目57科89属,以鲈形目为绝对优势类群,且生态群落优势种组成在季节间存在明显差异,即鱼类群落结构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夏季优势种为鹿斑鲾、二长棘鲷和短吻鲾,冬季优势种包括鹿斑鲾、矛尾虾虎鱼、大头白姑鱼和带鱼。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鱼类丰度呈现极显著的季节差异(P<0.01,下同),夏季(146.3×10~3ind/km~2)>冬季(36.8×10~3ind/km~2),但不同海域间的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鱼类生物量也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夏季(1394.73 kg/km~2)>冬季(328.24 kg/km~2),不同海域间的生物量差异也不显著。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夏季北部湾北部海域鱼类群落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总体上明显高于冬季,而不同海域间的差异均不显著。ABC曲线分析发现,鱼类丰度曲线一直在生物量曲线上方,说明鱼类群落结构受中度及以上的干扰,即个体较大鱼类的优势度被削弱,主要以生长较快、个体相对较小的鱼类为主。【结论】北部湾北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量和多样性指数较历史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群落结构更替明显。因此,今后应在渔业资源持续监测的基础上,改善北部湾生态环境,加强渔业资源养护管理,降低人为干扰,以确保鱼类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