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常温下MAP对核桃脂肪酸氧化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核桃的科学贮藏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甘肃成县产核桃为试材,将带壳核桃分别放入30μm的紫色PVC袋、白色PVC袋和普通40μm聚乙烯塑料袋中进行自发气调贮藏,研究常温贮藏180 d期间核桃脂肪酸氧化的变化。[结果]贮藏30 d时,PVC袋中的O2含量最低,CO2含量最高。贮藏期间,核桃的总脂肪含量、碘价均下降,酸价、过氧化值和皂化值均升高。30μm紫色PVC袋可以较好地抑制总脂肪降解。贮藏180 d时,30μm紫色PVC袋贮藏的核桃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皂化值均低于30μm白色PVC袋和40μm聚乙烯塑料袋,碘价则高于后2种袋。[结论]MAP可以较好地抑制核桃脂肪酸氧化,有利于保持核桃的品质,其中30μm紫色PVC袋的贮藏效果最佳。


宁麦13选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品质差异
《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系统选择是新品种选育的有效方法,也是修饰育种的重要途径,群体内剩余变异和天然杂交是系统选择的来源基础。为探讨其分子生物学基础,利用25对SSR引物对宁麦13的65个选系进行了位点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每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5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8,仅有9对引物呈现多态性,从基因型水平为系统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宁麦13的9个选系的分析表明,硬度基因型全部表现为Pina-D1a/Pinb-D1b,Pinb-D1b可能来源于天然异交。角质度受环境影响大,遗传力较低,应结合角质度和硬度基因标记辅助选择提高籽粒品质的早代选择效率。系统选择可对重要农艺或品质性状进行改良。


池塘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池塘养殖废水的各种综合处理方法,并作了简要比较。结合我国池塘养殖大多规模较小、地域分散、季节性换水和废水排放时间比较集中的特点,指出在我国发展简易经济的集成式生物加强处理系统是比较可行的废水处理模式。


籼稻扬稻6号和粳稻苏沪香粳花药培养力的比较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适合江苏水稻主栽品种花药培养的技术体系,本研究以籼稻扬稻6号和粳稻苏沪香粳为研究材料,分别从取样温度,低温预处理天数以及培养基中的蔗糖、琼脂和激素等研究不同水稻亚种花培的植株再生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气温26℃~31℃之间,扬稻6号在4℃低温预处理9d,接种到以M8为基本培养基,附加2,4-D1mg/L,NAA3mg/L,KT1mg/L,脯氨酸100mg/L,水解酪蛋白300mg/L,60g/L蔗糖和琼脂8g/L的花药愈伤诱导培养基中,可以获得高达8.5%的出愈率.而苏沪香粳在气温27℃~30℃之间,4℃低温预处理12d,接种到以M8为基本培养基,附加2,4-D1mg/L,NAA3mg/L,KT1mg/L,脯氨酸100mg/L,水解酪蛋白300mg/L,60g/L蔗糖和琼脂6g/L的花药愈伤诱导培养基中,可以获得高达15.05%的出愈率.扬稻6号和苏沪香粳花培愈伤组织转接分化培养基分别获得2.7%和5.7%的绿苗率.


辐照可可粉的杀菌效果及对可可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减少有害微生物对可可粉的污染,探讨了60Co-γ射线辐照可可粉的杀菌效果及对可可粉蛋白质、可可脂、总糖、粗纤维、氨基酸含量、可可碱、咖啡因等营养活性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剂量为3 kGy时可可粉中微生物指标基本符合国标要求,剂量为5 kGy时微生物指标均达到食品卫生国家标准;剂量为3~9 kGy辐照时对可可粉中蛋白质、可可脂、总糖及粗纤维含量影响不明显;与对照相比,3~7 kGy辐照时可可粉中的氨基酸总量虽然较低,但差异不显著;可可碱的含量有所增加,但差异也不显著;咖啡因含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加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57 8*);与对照相比,3~5 kGy辐照后,可可粉粉色、汤色、气味无明显改变。综合试验结果,确定可可粉辐照杀菌的适宜剂量为3~5 kGy。


黄颡鱼β-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肌动蛋白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维持细胞结构、细胞运动和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PCR技术首次克隆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β-肌动蛋白基因,其全长为2124碱基对(bp),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cDNA长1128 bp,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75个氨基酸。黄颡鱼β-肌动蛋白与其它鱼类氨基酸的同源性(Identity)大于98.6%,核苷酸同源性大于87.3%。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黄颡鱼β-肌动蛋白在进化上高度保守。RT-PCR结果表明,β-肌动蛋白基因在黄颡鱼的脑、鳃、心脏、肠道、肾、肝、红肌、白肌、卵巢、皮肤、胃、精巢共12种组织中都有表达。


酶处理工艺对紫心甘薯饮料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紫心甘薯是中国从日本引进的具有较佳保健功能的甘薯品种,有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研究表明:酶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改善紫心甘薯饮料的品质,添加0.15%高温α-淀粉酶、酶解40 m in,可将甘薯汁中的淀粉充分酶解,能够提高紫心甘薯汁饮料的悬浮稳定性和澄清度;继续添加0.10%的酸性蛋白酶,可以解决紫心甘薯汁贮存过程中的二次沉淀问题,贮存90 d未见浑浊和沉淀;当紫心甘薯汁pH值为4.8、色素含量在0.008~0.012 mg/g时,溶液呈宝石红色,其澄清度和悬浮稳定性均较好;添加10.00%的白砂糖、0.15%的柠檬酸、0.06%甘薯香精、30.00%酶解甘薯汁,可以配制出酸甜可口、色彩亮丽、风味俱佳的紫心甘薯汁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