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233条记录
高品质抗虫棉花新种质的培育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以3个野生棉种质渐渗系为基础材料,通过与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系)杂交,利用常规育种程序,开展高品质抗虫棉花新种质的培育。通过对9份杂种后代的高世代品系进行抗虫性状的标记基因检测、抗虫性鉴定、农艺性状鉴定和纤维品质检测,培育出4份高品质抗虫棉花新种质。高品质抗虫棉花新种质系可以作为高品质、高产、抗病虫棉花新品种选育的桥梁亲本,多目标性状聚合到同一亲本中,有利于加速育种进程。

关键词: 棉花 高品质纤维 Bt基因 抗虫性状 种质培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包装用材料辐照的ESR波谱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6种包装用材料——聚乙烯袋、打包带、木板桶材、塑料包扎绳、封装胶带、纸板材辐照产生的ESR波谱特征,结果表明:前4种材料辐照前后的ESR波谱无显著差别,而封装胶带和纸板材辐照(3 kGy、8 kGy)后能产生特异的ESR信号,且随着吸收剂量增大特征信号变化越明显,因此该两种材料的ESR波谱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以作为间接判定产品辐照与否的依据。

关键词: 电子自旋共振 包装用材料 辐射 波谱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纹枯病发生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纹枯病是江苏省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为了明确稻秸秆、草木灰和钾肥等处理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调查了不同施肥处理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并通过稀释培养方法比较了不同处理区小麦根际总细菌、荧光假单胞菌、真菌数量以及拮抗菌群体活性,以探讨根际微生物与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稻秸秆、草木灰和钾肥处理都可以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以秸秆还田处理的效果最好。稻秸秆还田、草木灰和钾肥处理都可以提高小麦根际荧光假单胞菌种群量,钾肥主要在苗期发挥作用,而秸秆的作用可延续至小麦孕穗期。钾肥还可以显著增加小麦根际纹枯菌拮抗细菌指数。分析显示,稻秸秆还田的抑病作用与增加土壤中的有效钾有关,但两者的控病机理又有所不同。施用酸性肥料可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显著加重。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施肥 根际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位点的检测和效应分析

植物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11个家系组成的热研2号(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Reyan2’)/Milyang23(Oryza sativa subsp.indica‘Milyang23’)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群体(F7),采用重病区田间自然接种方法,以病情指数作为条纹叶枯病的表型值,鉴定了2个亲本及111个RIL家系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使用QTL Cartographer软件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Oryza sativa)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进行了QTL分析。结果检测到2个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的QTL,分别位于第2和第11染色体上,其中第11染色体上的QTL贡献率为19.58%,表明这是一个主效的QTL,该QTL及其附近的分子标记,可以用于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关键词: 水稻 QTL分析 重组自交系 水稻条纹叶枯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病毒的检测

植物保护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灰飞虱体内水稻条纹病毒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利用已经制备的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的多克隆抗体SV21和单克隆抗体3B9,采用多孔板间接ELISA、DIBA和Western blotting等三种方法进行单头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SBPH)体内RSV检测。结果表明,检测灵敏度以多孔板间接ELISA最高,其次为DIBA,Western blotting最低;用单克隆抗体3B9检测灵敏度高于多克隆抗体SV21。RT-PCR、IC-RT-PCR和DB-RT-PCR三种方法中,RT-PCR对单头灰飞虱稀释到400倍可检测到病毒;IC-RT-PCR在多克隆抗体SV21稀释浓度大于500倍时检测不出RSV,单克隆抗体3B9稀释浓度大于800倍时检测不到RSV;DB-RT-PCR检测结果显示,单头灰飞虱在稀释400倍后均无阳性反应。

关键词: 灰飞虱 水稻条纹病毒 免疫检测 RT-PCR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属野生种克劳茨基棉(Gossypium klotzschianum)基因组向陆地棉的渐渗(英文)

棉花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花远缘种质是改良栽培种的丰富资源,野生种遗传变异的有效利用依赖于鉴定并渐渗理想的野生种DNA进入栽培种的能力。为了检测二倍体野生种克劳茨基棉染色质在陆地棉中的渐渗情况,构建了一个来自于(陆地棉×克劳茨基棉)×陆地棉的BC1F2群体,并用320个覆盖棉花基因组的SSR标记来监测外源种质的转入;只有38个标记在BC1F2群体中显示了分离,这些标记分布于14条染色体,组成了18个渐渗片段;通过比较发表的棉花遗传图谱,这18条渐渗片段的总长为595cM;同时两个形态性状(黄色花瓣和开放花蕾)被定位于13号染色体。通过分子和形态鉴定,结果证实克劳茨基棉染色质已被渐渗进陆地棉遗传背景中。利用这种特异的标记将会促进理想的外源基因转入栽培棉。

关键词: 克劳茨基棉 SSR 渐渗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防菌sf-628离子注入突变高效菌株筛选及对油菜菌核病的防病效果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防菌sf-628对油菜菌核病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为进一步提高其拮抗性,能获得高效菌株,利用不同剂量的N+对sf-628进行离子注入诱变。经过初筛、复筛和定量筛选,从500个诱变处理的菌株得到10株拮抗性能比出发菌sf-628提高15%以上的突变菌株。对筛选出的高效菌株进行室内抑菌和盆栽防病测定,结果表明,N+离子注入拮抗菌sf-628的最适剂量为100~150×5.3×1013N+/cm2;突变菌株的拮抗能力比sf-628提高了18.5%~41.7%;防病效果比sf-628提高了1.14%~14.80%。

关键词: sf-628 离子注入 诱变筛选 抑菌防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黑斑病病菌的致病条件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盖森链格孢(Alternaria geisen)是梨树致病真菌之一,能引起梨黑斑病。本研究探讨了接种方法、温度、保湿方法等因子对梨黑斑病病菌致病性的影响及24种病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采用喷雾法和涂抹法室内接种梨黑斑病病菌,该病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梨黑斑病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28℃,采用2%水琼脂保湿时该病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24种病原菌的致病性,用喷雾法接种,强致病性菌株占54.2%(病情指数>25%);用涂抹法接种,强致病性菌株占50%(病情指数>25%),表明大多数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结果还表明菌株接种后的病情指数与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相关性不显著;但与菌落颜色存在一定的关系,颜色越深,致病性越强。由此推测,梨黑斑病病菌致病性的强弱可能与其产生色素有关。

关键词: 梨黑斑病 盖森链格孢 致病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酒凝乳酶酶学性质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乙醇沉淀法提取米酒中凝乳酶的粗酶液,对其酶学性质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米酒中凝乳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但该温度条件下的酶活稳定性较差,60℃下处理60 m in,酶活性仅存15%。在实际干酪生产中,选择最适酶促反应温度45℃;米酒凝乳酶的最适反应pH值在4~5.5左右,此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酶活稳定性;添加0.4 g/L CaC l2,间接加快酶促反应速率,增强凝乳硬度。

关键词: 米酒 凝乳酶 酶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稻曲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引起的水稻真菌病害,目前已上升为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探明水稻稻曲病的抗性遗传机制对制定抗病育种策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病情指数为指标,利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对来自抗病亲本IR28(籼稻)与感病亲本大关稻(粳稻)组合的亲本及其衍生的F10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抗病性评价,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抗性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符合E-1-3遗传模型,即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间表现为等加性作用,加性效应为11.41;主基因遗传率为76.67%,多基因遗传率为22.86%,抗性遗传存在明显的主基因效应。提示抗稻曲病育种时不仅要考虑主基因对抗病性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基因对抗性的影响。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抗性 遗传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