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233条记录
果蔬的褐变及其控制方法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果蔬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褐变是影响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褐变产生的因素较多,其中酶促褐变是果蔬褐变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果蔬贮藏和加工品质保证的主要障碍。概述褐变产生的原因及其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 褐变 机理 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晚疫病菌同工酶基因型鉴定与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91个番茄晚疫病菌菌株为材料,利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技术,对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Gpi)和肽酶(Pep)进行基因型鉴定与分析。结果共发现4种Gpi类型:100/100/111、86/100/111、86/100和100/100;两种Pep类型:100/100和92/100。其中100/100/111和100/100分别为病样采集区主流的Gpi与Pep类型,在所有病样采集区均有发现,各占全部鉴定菌株数量的85.7%和94.5%。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应用于晚疫病菌同工酶基因型鉴定。

关键词: 番茄 晚疫病菌 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肽酶 基因型 鉴定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槜李等15个李品种S基因型鉴定及其多态性分析

果树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李属S-RNase基因特异性引物,对15个供试李品种进行PCR扩增,共获得30个目的条带。对这些目的条带进行测序鉴定出15个李品种的S基因型。通过与NCBI中利用BLASTn与GenBank+EMBL+DDBJ+PDB等数据库中的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中9个为新S-RNases基因,对9个新S-RNases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位于高变区内的内含子大小为141~1758bp,其同源性为33.9%(S-18~S-19)~81.6%(S-20~S-21),表现出丰富的长度和序列多态性;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比对结果,其同源性为73.3%(S-16~S-19)~91.7%(S-17~S-22);其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7.3%(S-16~S-19)~89.1%(S-17~S-22);包含李属S-RNase一级结构所共有的C2、C3保守区和高变区(RHV)。系统进化分析表明,9个新S-RNases与李属其它树种S-RNases聚类在一起,归属为李亚科(Prunoideae)。

关键词: 自交不亲和性 S-RNase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农药等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基因与噬菌体表面特定蛋白基因在其表面融合表达,用于筛选和改造功能性多肽的生物技术,具有库容量大,结合特异性强等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本文在系统介绍了噬菌体展示技术及其载体系统发展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农药等小分子化合物免疫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噬菌体展示技术 酶联免疫检测 农药小分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糟渣饲料日粮对波杂羔羊短期育肥的效果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酱糟、醋糟、赖氨酸渣配制的日粮短期育肥波杂羔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酱糟和醋糟育肥波杂羔羊能够获得较好的育肥效果和较高的经济效益,30 d育肥期内,日增重达到160.37 g和139.81 g,料重比为4.16∶1和4.77∶1,投入产出比为1∶2.16和1∶2.00,日平均饲料成本为1.19元/只和1.12元/只,平均每只纯收入达到41.30元和33.55元。

关键词: 糟渣饲料 波杂羔羊 短期育肥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油菜脂肪酸含量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Agilent 6890N GC对具有不同脂肪酸组分的油菜样品,采用半粒、单粒和混合样3种测试方法进行分析,建立适合于油菜籽各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定量测试程序。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定的分析条件下,二阶程序升温条件下对油菜7种主要脂肪酸的检测效果好于恒温条件,而测试效率则恒温条件高于二阶程序升温条件下。重复性和再现性试验结果显示:在二阶程序升温和恒温条件下半粒种子、单粒种子和混合样3种方法测试的脂肪酸含量大于5%的组分和小于5%的组分重复间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均小于国家标准,表明这3种方法重复性、再现性好,能满足不同品质材料、不同检测要求的全脂肪酸组分的定量分析需要。

关键词: 气相色谱仪 分析方法 油菜脂肪酸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染色体片段置换系除含有供体基因组中的1个或几个片段外,其余背景与受体亲本完全相同,是用于QTL鉴定、精细定位、图位克隆、互作分析和品种改良等的理想材料。本文概述了作物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的构建、特点、类型及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精细定位 图位克隆品种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蔬微波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果蔬微波干燥技术的研究情况,对微波与其他干燥方法进行了比较,介绍了微波联合其他干燥方法的应用,阐述了微波干燥果蔬的特性及规律。

关键词: 微波干燥 果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量秸秆机械化还田对稻麦产量及土壤碳活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开展的机械化稻麦秸秆还田试验,对秸秆还田后水稻、小麦的产量与土壤碳库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3年,小麦苗期的平均株高、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高5%、16%、13%、16%。水稻、小麦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180~810 kg/hm2、150~480 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2.1%~8.6%、5.1%~13.0%。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有机质状况,且有机质各组分对秸秆归还的响应有差异,以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活性有机质增加最多,为初始土壤的2.5倍,总有机质增加最少,增幅为初始土壤的26%。与初始土壤相比,半量、全量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增加了1.52~1.94、1.22~1.99。与对照土壤相比,半量、全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CPMI)分别提高了67.7%、72.0%。说明秸秆全量还田对于提高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更有效。水稻季的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显著低于小麦季的耕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稻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各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作物产量与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相关性要好于有机质,因此,从土壤生产力的角度出发,短期内活性有机质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比总有机质有更好的指示与评价作用。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棕色蘑菇的栽培特性

中国食用菌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为选择适合我省栽培的蘑菇品种和最佳栽培基质配方,设计了棕色蘑菇1号、大棕蘑和双孢蘑菇2796,分别利用配方1和配方2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配方2更适合3个品种的生长,棕色蘑菇1号与大棕蘑的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产量均比2796略低,生物转化率约为25%。棕蘑1号具有较强的耐低温性。

关键词: 棕色蘑菇 双孢蘑菇 生物转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