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233条记录
米尔比霉素肟化物ScFv噬菌体展示抗体库的构建

免疫学杂志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具16元大环内酯共性结构小分子物质的特异性抗体库。方法免疫原MILO-BSA免疫小鼠后从脾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得到全套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VH)及轻链可变区基因(VL),SOE-PCR将VH、VL片段拼接扩增得到单链抗体可变区基因片段(ScFv)。将ScFv基因克隆到噬菌粒载体pCANTAB5E中,电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辅助噬菌体超感染得到上清液即为噬菌体抗体库。结果RT-PCR扩增出长360bp左右的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VH)及340bp左右的轻链可变区基因(VL),SOE-PCR扩增得到750bp左右的ScFv基因片段,成功构建了库容量为2.4×106,滴度为2.0×1012pfu/mL的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结论构建的抗体库目的片段连接率较高,多样性较好,为下一步16元大环内酯类小分子物质高特异性抗体的筛选奠了基础。

关键词: 米尔比霉素肟化物 单链可变区抗体 噬菌体展示抗体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稻曲病抗性遗传机制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经多年接种鉴定,对水稻稻曲病有较强抗性的水稻地方品种早光头粳(P1)与感病品种粤B(P2)配置了P1、P2、F1、F2、BC1(F1×P1)和BC2(F1×P2)6个世代。在水稻孕穗期,对这6个世代单株进行人工接种稻曲病病菌,调查各个单株对稻曲病的抗性表现,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稻曲病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第1对主基因的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作用次之;第2对主基因的效应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作用不明显;对于该组合,按F2分离世代计算,水稻稻曲病抗性的遗传率为82.84%。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BSA技术筛选玉米粗缩病抗性基因分子标记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网棚集团接种法,对感病自交系苏951和抗病自交系87-1的P1、P2、F1和F2群体进行了玉米粗缩病抗病性鉴定。并用168对引物进行了亲本间SSR-PCR扩增,其中48对引物在亲本间表现多态性。然后利用这些多态性引物检测F2的抗池和感池,只有6个SSR标记在F2的抗池和感池之间表现出多态性。这6个标记为:5号染色体上的Blng1237(Bin5.05-5.06)、umc1941(Bin5.06)、phi087(Bin5.06)、umc1155(Bin5.05)和9号染色体的phi065(Bin9.03)、umc1505(Bin9.07)。进一步利用这6个SSR标记检测了465个经抗病性鉴定的F2单株的基因型,其中Blng1237和phi087明显表现为偏分离。其余4个标记用于分析表型鉴定表现为抗的181个F2单株的基因型,并对每一标记的分离数值与其相应的孟德尔理论比例(共显性1∶2∶1)相比较,进行χ2适合度检验。结果表明,umc1155、umc1505这2个标记可能与抗性基因有关。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粗缩病 分子标记 SSR BS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刍议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

种子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论述了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介绍了我国目前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 植物新品种保护 意义 现状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江苏的暴发与综合防治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关键词: 番茄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暴发 综合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检测系统的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检测系统,本试验在同一个试验技术平台上对9种IBDV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IBDV野毒株盲传4~5代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死亡胚体水肿、出血,病变细胞圆缩、脱落。4个血清Ⅰ型IBDV毒株,用交叉中和试验可进一步分为3个血清亚型。用RT-PCR/SSCP技术分析4个毒株,扩增产物的电泳迁移率有差异。AGP、间接ELISA、夹心抑制ELISA以及中和试验等4种方法同时检测不同来源血清样品中的IBDV抗体,其他3种方法比AGP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敏感度相差104倍。用AGP检测法氏囊组织样品,抗原效价可达到1∶10,而细胞培养物和病鸡粪便则没有出现沉淀线;3种样品用夹心ELISA、RT-PCR、cDNA探针斑点杂交、RT-PCR/SSCP检测以及病毒分离等5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检测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高含油量种质选育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种子含油量达到50%为主攻目标,自1998年以来采用品种间杂交和系统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以含油量起点较高的群体为选择对象,运用种子含油量的正向选择与种皮色泽负向选择相结合的筛选技术,育成了HOC1、HOC2和HOC3等3个种子含油量达到50%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其年度间含油量性状较为稳定,综合性状良好。同时还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下高、低油分品系角果皮与种子油分积累的差异,高含油量品系角果皮具有较强的油份积累与转移效率。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高含油量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蓝藻产沼气潜力及复合折流板反应器(ABR)工艺中试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批次发酵方式研究了太湖蓝藻产沼气潜力,并进行了理论值推算。同时采用复合折流板反应器(ABR)工艺,进行了太湖蓝藻厌氧发酵的中试运行,以评估ABR工艺处理蓝藻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35℃、发酵60 d条件下,蓝藻实际TS(总固体)产气潜力为378.61 ml/g、VS(挥发性固体)产气潜力为410.80 ml/g,发酵前15 d,产气量占到总产气量的60%以上,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46.7%。中试运行结果表明:在有机负荷为10 000~30 000 mg/L、外界气温28℃左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0 d的条件下,COD去除率平均达到65%左右,pH值较稳定;而当外界温度下降后,延长HRT至20 d,COD去除率降低至45%左右。此外,中试发酵沼液中的藻毒素(MC-RR、MC-LR)含量,圴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制定的基准值(1μg/L),表明厌氧发酵处理可以达到蓝藻无害化处理的目的。

关键词: 蓝藻 沼气 复合折流板反应器 藻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质联用测定鱼体内毒死蜱和二嗪农生物富集量

江苏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匀浆萃取结合氟罗里硅土小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鱼体不同组织中二嗪农和毒死蜱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应用于鲤鱼对2种农药的生物富集量测定。建立的测定方法对毒死蜱和二嗪农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01 mg/kg和0.005 mg/kg,在添加浓度为0.05~1.00 mg/kg时,该方法的回收率为80%~105%。经10 d培养,鲤鱼肉、肝脏和鳃对水中毒死蜱和二嗪农均有很强的富集作用,鱼鳃中富集农药量最大,鱼体对毒死蜱的富集作用高于二嗪农。水中毒死蜱和二嗪农浓度分别为0.013~0.140 mg/L和0.130~1.100 mg/L时,鱼肉、肝和鳃对毒死蜱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00.23~277.98 L/kg,120.51~264.43 L/kg和159.40~534.65 L/kg;而对二嗪农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8.04~64.22 L/kg,24.04~46.77 L/kg和45.92~65.79 L/kg。

关键词: 气质联用 毒死蜱 二嗪农 鱼体 生物富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丝瓜与有棱丝瓜亚种间杂交的正反交效应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对2个有棱丝瓜品系(有棱丝瓜1号、有棱丝瓜2号)与3个普通丝瓜品系(极早丝瓜、短棒丝瓜、长沙肉丝瓜)配制的12个正反交亚种间杂交组合杂种F1代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棱丝瓜作父本或母本在F1代第一雌花节位和前期产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且不同有棱丝瓜材料对正反交效应影响较大;F1代瓜长、瓜径、单瓜质量表现出较小差异,不同有棱丝瓜材料对正反交效应影响不大。普通丝瓜无论作母本还是父本,与有棱丝瓜1号的杂交F1代第一雌花节位负向杂种优势均大于与有棱丝瓜2号的杂交组合;而杂交F1代的瓜长、瓜径、单瓜质量杂种优势基本上也大于与有棱丝瓜2号杂交的组合。

关键词: 普通丝瓜 有棱丝瓜 亚种间杂交 正反交效应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