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纳米探针的制备与特征分析
《中国动物检疫 》 2015
摘要:为了快速检测鱼类神经坏死病毒,本研究设计了病毒特异性的发夹型探针,经硫醇修饰后与纳米银溶胶结合,制备了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纳米探针(Ag-NNV),并使用透射电镜、多功能酶标仪、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仪等对纳米探针Ag-NNV的表征及发夹型探针在纳米银粒子表面的覆盖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裸露的纳米银粒子为球形,平均直径50 nm;制备的纳米探针颗粒为球形,平均直径90 nm。纳米银粒子和纳米探针在溶液中均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平均每个纳米银粒子表面结合发夹型探针约100条,单位表面积的探针覆盖量为0.56 pmol/cm2。该纳米探针制备简便,适合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对鱼类神经坏死病毒进行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与栖息地特征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在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对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栖息地及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对其适宜栖息地保护河段进行了评估与划分。研究表明:(1)1950~2012年,大渡河流域川陕哲罗鲑分布范围持续减少,损失率高达91.4%,强烈的人类活动(如水电开发)成其主要影响因素;(2)川陕哲罗鲑对栖息地生境质量需求较高,适应水温范围较窄(4℃~14℃)。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川陕哲罗鲑对于生境的需求存在差异;(3)大渡河上游干流及众多支流对保护川陕哲罗鲑极为重要。在上游适宜划分为川陕哲罗鲑栖息地保护的河段总长度共计2 222.9km。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1)川陕哲罗鲑栖息地有效保护,不仅应保护其现有分布区域,而且还应涵盖具有较高保护和恢复价值的历史分布和潜在分布空间;(2)尽快开展大渡河河源区川陕哲罗鲑栖息地保护相关规划和研究工作;(3)为协调流域保护和发展,建议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南部海域鸢乌贼甲醛本底质量分数调查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采自南海中南部海域40个站点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头部、胴体、内脏的内源性甲醛质量分数,探讨了影响南海鸢乌贼甲醛质量分数的因素,并与其他头足类海洋生物的甲醛质量分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内脏部分甲醛质量分数最高,平均值达到93.21 mg·kg-1,头部和胴体甲醛质量分数次之,分别为29.63 mg·kg-1和25.69 mg·kg-1,头部和胴体的内源性甲醛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体长以及不同捕获区域的鸢乌贼头部、胴体和内脏的甲醛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差异,但捕获于春夏季的鸢乌贼胴体(25.82 mg·kg-1和23.26 mg·kg-1)和内脏(69.43 mg·kg-1和123.74 mg·kg-1)的甲醛质量分数要高于捕获于秋季的鸢乌贼胴体(5.13 mg·kg-1,P<0.05)和内脏(18.15 mg·kg-1,P<0.05)的甲醛质量分数。和其他头足类的内源性甲醛相比,南海鸢乌贼胴体部位的内源性甲醛质量分数较高(25.69 mg·kg-1),高于其他种类鱿鱼胴体部位的游离甲醛和游离及可逆结合型甲醛质量分数(1.09~27.06 mg·kg-1)。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每日甲醛最大摄入量0.2 mg·kg-1计算,一个体质量为60 kg的成年人每日食用南海鸢乌贼胴体的最大量约为467 g。另外,在南海鸢乌贼的后续加工过程中,较高的内源性甲醛质量分数应予以重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文化渔业的角度谈休闲渔业发展的新路径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休闲渔业是实现现代渔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休闲渔业产业如出一辙的模式使休闲渔业发展陷入瓶颈期,本文试图从"文化学"角度探讨,重新整合运用现有资源,尝试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兰州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通过对黄河兰州市区段21个采样点位的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多样性指数对该区段水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8个门类87种属,其中硅藻和绿藻在种类组成中占主导地位。浮游植物密度范围为3.76×105~7.65×105ind./L,平均密度为5.54×107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38~1.03 mg/L,平均生物量为0.66 mg/L。在浮游植物种类中,以帽状菱形藻(Nitzschia palea)、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agare)和长等片藻(Diatoma elongatum)为绝对优势种。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范围为2.03~2.97,平均值为2.43。通过综合分析,认为黄河兰州市区段水质整体受到中度污染,需加大力度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播虾夷扇贝活品流通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对比分析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收集香气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同一批次刚刚捕捞出水以及干露航空运输后2种状态的虾夷扇贝的蒸制后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并基于各挥发物的感受阈值,以相对气味活性值法确定了2种状态扇贝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表明:在捕捞出水状态扇贝贝肉中鉴定出55种物质,运输终端扇贝贝肉中鉴定出45种物质;2种状态条件下的扇贝贝肉有着基本相同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为:癸醛、壬醛、三甲胺、辛醛、2-壬烯醛、1-辛烯-3-醇、己醛、庚醛、正庚醇、2,7-辛二烯-1-醇,其中2-壬烯醛为刚刚捕捞出水扇贝单独检出的关键风味化合物;但是起到修饰作用的风味物质种类却相差很大,捕捞出水状态的扇贝风味化合物为辛稀醛、癸烯醛、十一醛、苯乙醛、2-正戊基呋喃、2-乙基呋喃,干露运输后的扇贝风味化合物为2-辛烯-1-醇、辛稀醛、苯乙醛、二甲基硫醚。
关键词: 底播虾夷扇贝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对气味活性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步接毒条件下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在CPB细胞中的最适增殖条件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知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同步接毒最适增殖条件,通过检测不同血清浓度、病毒接种量、细胞状态等培养条件下的病毒拷贝数,确定鳜脑组织细胞(CPB)同步接种ISKNV的最适体外增殖条件。结果表明,上述各因素对ISKNV的增殖量均有明显影响。其中选取处于对数生长中期的CPB细胞,胰酶消化后按照病毒感染复数(MOI)为0.2同步接种ISKNV,培养液中胎牛血清终浓度为6%时,28℃恒温培养9 d后收获,所得病毒拷贝数最多,为2.54×108拷贝/m L。将所测得病毒拷贝数折算成培养基成本进一步分析表明,按照上述相同条件进行接毒,每元人民币培养基所得病毒量也最高,为4.24×1011拷贝。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病毒增殖量及培养基成本对病毒增殖条件进行优化,可为低成本ISKNV疫苗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鳜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鳜脑细胞 同步接毒 荧光定量PCR 增殖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精子主要生物学特性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6 ind健康的雄性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经人工催产后获得成熟的精子,测定了精子密度、精浆渗透压、p H和生化成分,研究不同保存温度和p H对精子活力与寿命的影响,并比较几种离子对精子的抑制作用和再激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鲟精子密度为(2.12±0.89)×109cell·m L-1,精浆渗透压为(87.83±2.79)m Osm·L-1,精浆中K+(1.61±0.26)mmol·L-1,Na+(29.13±1.79)mmol·L-1,Cl-(21.83±1.84)mmol·L-1,Ca2+(0.11±0.03)mmol·L-1,Mg2+(0.33±0.04)mmol·L-1,P(6.06±0.26)mmol·L-1,尿素(UREA)(3.51±0.10)mmol·L-1,葡萄糖(GLU)(0.39±0.02)mmol·L-1,总蛋白(TP)(1.35±0.24)g·L-1,白蛋白(ALB)(0.35±0.06)g·L-1。精子在室温(16~22℃)条件下,可存活4d;在低温(4℃)条件下可以存活9 d。随p H的升高,精子的活力和寿命均先增加后减少,在p H为8时,精子的活力和寿命均最高。不同离子对精子抑制效果差别较大,其中低浓度的K+(0.005%)能显著抑制精子活力,抑制后的精子再经激活后,精子活力和寿命与鲜精无显著性差异(P>0.05);较高浓度的Na+(1.2%)、Mg2+(1.2%)、Ca2+(0.8%)才能抑制精子,抑制后的精子再经激活后,精子活力和寿命与鲜精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 俄罗斯鲟 精子活力 生化成分 pH 保存温度 离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钙调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在蜕皮中的功能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转录组数据库信息,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钙调蛋白基因(PTCaM)。该基因cDNA全长1981 bp,包含45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16.8 k D,理论等电点为4.09。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TCaM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具有EF家族典型的EF-hand钙离子结合域。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PTCaM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果蝇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Ca M氨基酸序列覆盖率高达100%,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和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覆盖率高达99%。系统进化表明,PTCaM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中华绒螯蟹和克氏原螯虾聚为一支。通过分析不同蜕皮时期各个组织中PTCaM的表达情况得知,该基因在蜕皮时期的各个组织中均出现差异性表达,并且差异显著,说明该基因参与蜕皮调控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