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响应面法优化藻油中抗氧化剂的复配组合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藻油氧化稳定性,对添加在藻油中的抗氧化剂组合进行优化。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以迷迭香粉(≥30%鼠尾草酸)、VE、VC棕榈酸酯添加量为试验因素,以藻油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为响应值,并进行二次回归设计建立模型,得到的最佳抗氧化剂组合为:迷迭香粉0.37‰、VE 0.11‰、VC棕榈酸酯0.20‰。该优化条件下藻油经过12 d烘箱实验后测得POV为9.26 meq/kg,TBA为0.35 mg/kg,DHA含量为30.27%,其与模型预测值相吻合,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藻油 抗氧化剂 响应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黄海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平均营养级变化特征初步分析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东海、黄海渔业生物群落结构长期、连续的变化特征,采取聚类和平均营养级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连续14年的底拖网秋季调查数据,对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结构的变化阶段和规律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将主要的渔业生物进行了类群划分,并分析了渔业生物群落平均营养级与资源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时间范围内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水母暴发前期(1999—2003年),水母暴发期(2004—2007年)和水母暴发后期(2008—2012年)。暴发前期,资源量波峰与波谷变化周期为2年,后期则变为1年。水母暴发后,经过5年的剧烈波动发展,群落结构变化恢复到接近暴发前状态的趋势。此外,研究的主要渔业生物品种可以划分为暴发(沙海蜇)、优势(带鱼和小黄鱼)、异常(竹筴鱼)、常见(刺鲳、银鲳和黄鲫)、水母伴随(白色霞水母和海月水母)和偶见(日本鲭、龙头鱼等)6个物种类群。另据物种资源量在水母暴发前后的发生水平,偶见类群中的物种又可分为前期高后期低(龙头鱼、多棘腔吻鳕等)、前期低后期高(蓝点马鲛、大管鞭虾等)和没有变化(日本鲭)3个小类群,这些小类群中的物种具备了作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指示种的特征。最后,14年的渔业生物群落平均营养级与总资源密度对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具体关系式为TL=-0.896 5·ln(CPUE)+14.142 1(TL为平均营养级,CPUE为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此结果显示在营养级降低的同时会伴随整体资源量的增加,反之亦然。

关键词: 底拖网 渔业生物群落结构 平均营养级 东海北部 黄海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克隆鉴定及在低盐胁迫和蜕皮周期中的表达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几丁质酶在甲壳动物中参与多个生物学进程,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总长为3694 bp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几丁质酶基因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Pt Cht基因。该基因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200bp和455bp,开放阅读框为3039bp,推测编码101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13.4k Da,理论等电点为6.289。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t Cht基因含有2个催化结构域和1个几丁质结合结构域Cht BD2,催化结构域具有几丁质酶第18家族的保守基序MotifⅠ、Ⅱ、Ⅲ、Ⅳ;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Pt Cht基因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Cht的同源性最高;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Pt Cht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而在眼柄和表皮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Pt Cht基因在蜕皮周期中的表达规律表明,Pt Cht基因在不同蜕皮时期存在明显变化,在表皮中先下调后上调;在眼柄中,呈整体上调趋势。通过分析Pt Cht基因在低盐胁迫进程中的表达规律发现,低盐胁迫可显著改变Pt Cht基因在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模式,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下降的表达趋势。该研究结果表明Pt Cht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发育和渗透压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三疣梭子蟹和其它甲壳动物几丁质酶的功能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几丁质酶 蜕皮 低盐胁迫 三疣梭子蟹 几丁质外骨骼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eoserver的WebGIS在海洋牧场可持续管理中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基于OpenGIS的海洋牧场地理信息管理决策系统,为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可实时监测海洋牧场运行情况的平台。系统采用Java编程语言,利用开源GeoServer服务器和PostgreSQL9.3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海洋牧场数据管理、数据分析、适宜性评价和效果评估功能,实现对海洋牧场的数据存储、数据查询、专题图分析、选址评价、多样性分析、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和建设前后环境状况遥感分析,为海洋牧场可持性发展服务。

关键词: 海洋牧场 Web GIS 空间数据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在对虾生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对虾营养代谢、能量平衡、免疫防御和胃肠道发育等生理过程紧密相关,是维持机体肠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综述了对虾肠道正常菌群的营养、消化、免疫和屏障等生理功能,分析了对虾肠道菌群结构与组成的影响因素,介绍了对虾肠道菌群结构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展望了对虾肠道菌群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对虾 肠道微生物 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GC-MS法同时测定鱼、虾中的雌二醇与己烯雌酚残留

分析测试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QuEChERS/GC-MS法测定鱼、虾中雌二醇(ES)和己烯雌酚(DES)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中依次加入无水硫酸镁和乙酸乙酯后均质提取,提取液以中性氧化铝分散剂净化,氮气吹干,经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BSTFA)与甲基氯硅烷(TMCS)(体积比99∶1)的硅烷化试剂衍生后,在EI-SIM-MS模式下进行检测,内标法定量,雌二醇-D2与己烯雌酚-D8分别为雌二醇及己烯雌酚的定量内标。结果显示:DES和ES分别在1~500μg/L和1~25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不低于0.999 1。对草鱼、对虾进行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实验(1.5,2.5,5.0μg/kg),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6.1%~115%,相对标准偏差为0.43%~7.8%。DES和ES的检出限(LOD,S/N≥3)分别为0.3μg/kg和0.5μg/kg,低于欧盟食品中雌激素的最低执法限量(MRPL)(2~50μg/kg)以及美国食品中雌激素的残留限量(0.12~3μg/kg),方法满足欧盟对水产品中雌激素残留的限量要求。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GC-MS) QuEChERS 己烯雌酚 雌二醇 鱼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湿法糖基化改性对南极磷虾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目的]利用糖基化改性提高南极磷虾蛋白的功能特性。[方法]以南极磷虾蛋白质为原料,采用蛋白质溶解性、吸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和起泡性评价方法,分析了5种糖基供体基于改性时间对南极磷虾蛋白质-糖复合物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其他糖基供体相比,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南极磷虾蛋白质与葡萄糖反应产物的溶解性(19.00%)、吸油性(16.67 ml/g)、乳化能力(乳化性10.69m~2/g,乳化稳定性88.12%)最大。采用葡萄糖与南极磷虾蛋白质通过改性反应所得产物的溶解度和吸油性得到明显改善,泡沫稳定性得到提高。[结论]糖基化改性能够显著改善南极磷虾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关键词: 南极磷虾蛋白质 糖基化改性 功能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的分离鉴定及其病理学观察

微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2013年5月广东番禺某养殖场罗非鱼出现大量死亡现象,临床症状表现为鱼体体色发黑、体表出血、鳞片脱落、鳍条溃烂等,解剖发现腹腔有大量腹水、胆囊肿大、肝呈黄色、脾脏呈暗红色。为确定病原,【方法】从具以上临床症状的病鱼组织中分离获得可疑菌株1株,编号PYS1。采用形态特征、生长特性、理化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理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该菌株种类。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及组织病理学研究确定该菌株的致病性,并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其敏感药物。【结果】结果表明PYS1菌株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在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进化树中与其他鱼源类志贺邻单胞菌聚为一支。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已呈现多重耐药性,仅对少数检测抗生素(头孢曲松、头孢洛克和头孢唑啉等)敏感。人工回归感染结果显示PYS1菌株可使尼罗罗非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似症状,其对尼罗罗非鱼半致死量为1.425×108CFU/尾,石蜡切片显示其对感染鱼的肠、肝、脾、肾和心脏等组织均可造成损伤。【结论】证明类志贺邻单胞菌为上述养殖场尼罗罗非鱼发病的病原,且为首次报道该菌对尼罗罗非鱼的致病性。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 致病性 组织病理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饲料和浒苔饲喂对点篮子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影响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人工饲料和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ra)饲喂点篮子幼鱼,实验周期90 d,对比两种饲料对点篮子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影响。结果显示,人工饲料组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相对增长率及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比内脏重和比肝重均显著高于浒苔组(P<0.05),而粗灰分、比肠重、比肠长显著低于浒苔组(P<0.05);人工饲料组幼鱼胃中胃蛋白酶活性,前肠和中肠的胰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肠和肝脏的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浒苔组,而幽门盲囊和肠的淀粉酶活性则显著低于浒苔组(P<0.05)。饲喂浒苔的点篮子鱼幼鱼虽然生长性能低于人工饲料组,但其淀粉酶活性、比肠重和比肠长均高于人工饲料组,点篮子鱼对浒苔有良好的摄食和消化能力,浒苔能满足点篮子鱼的生长需求。

关键词: 点篮子鱼 人工饲料 浒苔 生长性能 消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在刺参养殖中的益生作用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生化方法分析了不同浓度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对养殖水质、刺参的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能够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去除率最高可达42.28%和22.33%,对水体中氨氮含量和化学需氧量影响不显著;实验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6×10–6时,SGR提高40.74%,添加量为6×10–6时,淀粉酶活性提高30.27%,添加量为5×10–6时,蛋白酶活性提高53.93%,达到显著水平差异,但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酶(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添加6×10–6效果最好,分别提高135%、27%、396%、192%。本研究表明,添加适当的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有效改善刺参养殖水体水质,提高机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从而促进刺参生长。

关键词: 刺参 枯草芽孢杆菌 特定生长率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