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对虾养殖池塘藻与菌的调控技术
《海洋与渔业 》 2015
摘要:传统的养虾理念是"养虾先养水",养水则培藻。随着养殖模式的改变和养殖密度的增加,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实验证明,营造优良养殖池塘环境的关键是"培藻"和"培菌",构建藻菌平衡的生态。一、对虾养殖池塘藻和菌的重要性通过浮游微藻和有益细菌的共同作用,降解转化养殖代谢产物,调节水质,抑制有害细菌和有害微藻的滋生,营造适宜对虾健康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如图1所示)。"培藻"的作用:(1)能保持养殖水体中高含量的溶解氧;(2)消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固相萃取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5 mmol·L-1甲酸铵(含0.5%甲酸)-乙腈(含0.5%甲酸)为流动相,采用基质匹配的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并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测试对象,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在50~600μg·kg-1添加水平下,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平均回收率为72.3%~91.1%(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9%~9.5%(批内)。STX、dc STX和neo STX定量限(S/N>10)为100μg·kg-1,GTX1~GTX5、dc GTX2和dc GTX3定量限为50.0μg·kg-1。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适合于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贝类 检测 虾夷扇贝 菲律宾蛤仔 太平洋牡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微卫星标记鉴别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
《水产学杂志 》 2015
摘要:用32个微卫星标记分析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杂交子代H.dauricus(♀)×A.schrenckii(♂)的遗传差异。其中,28个标记在三个群体中均能得到稳定的扩增产物,1个标记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利用这些微卫星标记对三个群体进行分析,发现有5个特异性标记能够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其中,HLJSX350在施氏鲟扩增出227bp的条带,在达氏鳇扩增出209bp的条带,而其杂交种质扩增出209bp和227bp的杂合条带,扩增出的特异条带能够有效鉴别3个种质;HLJSX226、HLJSX329、HLJSX332和HLJSX351 4个标记在施氏鲟和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扩增出差异显著的条带。本研究鉴别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种的区分,为2种鲟、鳇的种质保护提供了遗传工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商业化开发的战略性思考
《极地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磷虾的区域特色、资源保有量优势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使它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南极磷虾商业化开发战略是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特色为战略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支撑,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基于中国海洋开发的战略环境,结合南极磷虾资源特色,评估其战略能力,确立发展目标为形成并完善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的产业体系,确立发展战略重点为跟踪南极磷虾资源养护管理措施变化和开发利用政策、中国南极磷虾产业发展模式及风险评估、中国发展南极磷虾产业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机制、中国发展南极磷虾产业的政策措施与保障机制研究。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商业化开发 战略资源 战略能力 南极磷虾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生长抑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黄颡鱼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基因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在黄颡鱼胚胎发育、胚后发育阶段及成鱼各个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方法】以黄颡鱼脑组织为材料,根据瓦氏黄颡鱼和斑点叉尾鮰SS基因保守区设计1对引物用于扩增SS基因中间保守区序列,再根据中间保守区序列设计2对引物,分别用于扩增5′端和3′端序列,将扩增得到的中间保守区序列、5′端和3′端序列拼接后得到黄颡鱼SS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用NCBI的Protein Blast对黄颡鱼与其他物种S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进行比较,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SS基因在胚胎发育时期和胚后发育阶段(1~20d)的表达特征。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SS基因在黄颡鱼脑、心脏、肌肉、胃、肝脏、肾脏、鳃、脾脏、性腺等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黄颡鱼SS基因cDNA全长694bp,其中5′端非翻译区139bp,3′端非翻译区211bp,开放阅读框为345bp,编码114个氨基酸。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SS基因编码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98%。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黄颡鱼与同属于鲇形目的瓦氏黄颡鱼和斑点叉尾鮰聚为一支。SS基因在黄颡鱼受精卵时期就有表达,并持续至胚胎孵化出膜,且在心跳期和出膜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受精卵时期(P<0.05);在出膜后的1~20d,SS基因在黄颡鱼中稳定表达;在成鱼的各个组织中,SS基因只在脑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结论】初步探明了SS基因在黄颡鱼胚胎发育、胚后发育阶段及成鱼各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推测其可能在黄颡鱼胚胎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酵母水解物对大菱鲆幼鱼非特异性免疫及抗应激能力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酵母水解物对大菱鲆幼鱼非特异性免疫、肝脏抗氧化功能及抗应激能力的影响。以鱼粉、豆粕、玉米蛋白粉、谷朊粉和酵母粉为复合蛋白源,分别制作含酵母水解物0(YH-0)、1%(YH-1)、2%(YH-2)和3%(YH-3)的等氮、等能的4种人工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大菱鲆幼鱼血清溶菌酶(LZM),肝脏酸性磷酸酶(ACP)、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碱性磷酸酶(AKP)YH-2组活性及YH-3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及YH-1组(P<0.05);YH-1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YH-0组(P<0.05);YH-1、YH-2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低于对照组,且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大菱鲆幼鱼的耐低盐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分析表明,酵母水解物可提高大菱鲆幼鱼机体免疫能力、肝脏抗氧化性能和抗应激能力,且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添加2%的酵母水解物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酵母水解物 大菱鲆 非特异性免疫 抗氧化能力 抗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南部浮游动物稳定同位素研究——氮稳定同位素
《热带海洋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分析了南海南部海域不同粒径浮游动物春季和夏季的生物量和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海域大部分站位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于夏季(p<0.05),而夏季在西南陆架区生物量出现极高值(受西南陆架上升流影响),拉高了夏季的均值。根据粒径将浮游动物分成3组,分别是大于500μm组(大型)、380~500μm组(中型)和180~380μm组(小型)。大型浮游动物生物量在夏季的比例更高,而中型和小型浮游动物在春季的比例更高。春季浮游动物氮稳定同位素δ15N值高于夏季,大部分站位大型浮游动物的δ15N值高于中型,而小型浮游动物的δ15N值最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显示,小型浮游动物δ15N值受环境和生物因子的共同影响非常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对3种不同底质的适应能力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养殖系统中开展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对3种不同底质适应能力的研究。3个底质处理组分别为海沙组(S-s)、对虾池塘底质组(S-sp)和鱼塘底质组(S-fp),各设5个重复;方格星虫[(2.58±0.23)g]的养殖密度为5条/缸。结果显示,3个处理组中,方格星虫的存活率均高于90%;3个处理组中,方格星虫的排泄物主要由粒径(R)小于0.4 mm的物质组成,其中R<0.224 mm的物质占较大比例,在S-s、S-sp和S-fp组中分别达到47.70%、85.95%和69.99%。试验结束时,S-fp组的方格星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长,而S-s和S-sp组体重稍有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方格星虫成体对于底质的还原状态具有较大的耐受范围,而对于较小粒径(R<0.224 mm)的物质具有较高摄食需求;同时,底质中的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其生长的因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怒江西藏段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7年、2008年的7月先后2次对怒江流域西藏段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应用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析了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结果显示:17个采样断面(干流8个,支流9个)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属),隶属于25科,其中以水生昆虫种类最多(76.0%);研究区域内干、支流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2.77 ind/m2、3 967.51 mg/m2,95.39 ind/m2、2 339.64 mg/m2;干流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高于支流,但其物种多样性(H、D、J)组成却低于支流。研究发现,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海拔高程变化之间无明显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_1的需要量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维生素B1(VB1)含量为0.08(对照组)、0.57、1.13、2.09、4.11和8.09 mg/kg的6种纯化饲料,分别饲养初始体质量为(64.4±1.5)g的吉富罗非鱼12周,研究VB1对其生长性能、部分血清生化指标、肝脏VB1蓄积量及转酮醇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确定其对饲料VB1的需要量。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VB1含量增加,吉富罗非鱼增重率先呈线性增加后趋于稳定,当饲料中VB1含量为1.13、2.09、4.11、8.09 mg/kg时增重率达最大。吉富罗非鱼肝脏VB1含量随着饲料VB1含量增加不断增大,当增加到2.09 mg/kg后趋于稳定。饲料中缺乏VB1显著提高血清丙酮酸含量(P<0.05),但对全鱼水分、粗脂肪、粗蛋白、灰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VB1显著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肝脏转酮醇酶基因表达量(P<0.05)。饲料中VB1含量大于1.13 mg/kg各组的肝脏转酮醇酶活性显著高于VB1含量小于0.57 mg/kg组(P<0.05)。折线回归分析表明,吉富罗非鱼(64~325 g)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VB1需要量为1.16 mg/kg;肝脏VB1蓄积量达到最大时,对VB1的需要量为2.06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