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谷氨酰胺转氨酶及辅料对南海鸢乌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以及辅料(蛋清粉、大豆分离蛋白、马铃薯淀粉)对南海鸢乌贼鱼糜凝胶硬度和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Gase和辅料对鸢乌贼鱼糜凝胶硬度和弹性的提高起重要作用。一定范围内,随着添加物量的增加,鸢乌贼鱼糜凝胶硬度显著增强,然而由于鸢乌贼肌肉本身低凝胶性的特点,添加物对鸢乌贼鱼糜凝胶弹性的影响不如对凝胶硬度的影响显著,凝胶弹性增大到7.5 mm左右后就不再发生明显变化。TGase(100 U/g)的最适添加量为2%,选择二段加热法,凝胶条件为35℃水浴1 h;蛋清粉、大豆分离蛋白、马铃薯淀粉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鱼糜质量的6%、9%、1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研究长江中游干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
《动物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稳定性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对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采自长江中游干流宜昌、荆州、石首、监利、城陵矶、鄂州、九江和湖口江段的44种鱼类及3种水生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营养级研究。长江中游干流鱼类的δ13C值范围﹣33.83‰(鳙Aristichthys nobilis)~﹣17.36‰(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δ15N值范围4.83‰(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15.13‰(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以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的δ15N均值5.48‰作为营养级基准线(营养级=2),计算出该江段水生动物的营养级处于2.42~4.88,主要集中在2.83~3.61之间,鱼类平均营养级为3.28。营养级大于2.83的鱼类种类数量占了总生物种数的80.85%。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和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营养级最低,分别为2.42±0.49和2.56±0.52,营养层级大于4.0的高级消费者为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鳙和长蛇(Saurogobio dumerili),分别为4.88±0.01、4.37±0.27、4.32±0.35和4.09±0.78,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Elopichthys bambusa)、鳜(Siniperca chuatsi)、翘嘴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和南方鲇的营养级分别3.99、3.92±0.16、3.89±0.27、3.87±0.62、3.59±0.69和3.59±0.57。本研究旨为长江中游渔业资源评估及其合理利用提供基础科学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长江中游干流渔业资源营养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受人为活动干扰影响等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二长棘鲷微卫星标记开发与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基因组进行高通量随机测序,从测序结果中搜索微卫星位点,根据搜索结果设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引物,并根据PCR产物质量对引物进行筛选,使用一个二长棘鲷野生群体对通过筛选的微卫星标记的种群遗传学特征进行评价。结果共获得二长棘鲷基因组拼接序列0.12Gbp,从中搜索得到侧翼长度≥250 bp的微卫星序列292条。根据微卫星序列搜索结果设计PCR引物40对,共有15对引物通过了筛选。标记种群遗传学评价的结果显示,表观等位基因数(A)分布范围为2~16,平均为6.93;表观杂合度(HO)分布范围为0.268~0.979,平均为0.568;期望杂合度(HE)分布范围为0.300~0.914,平均为0.640。经Bonferroni校正后,除3个标记外,其余标记等位基因频率均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预期。连锁不平衡检测表明各位点间无连锁不平衡现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龙斑鳍的早期胚后发育观察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青龙斑(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鳍的发育特点,明确鳍发育与其生活习性转变的关系,为种苗生产提供判别胚后发育阶段的指示性标志。【方法】采用常规光学显微镜技术对青龙斑早期发育过程中鳍条的形成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结果】在水温(30.0±1.0)℃、盐度(28.0±1.0)‰的人工培育条件下,青龙斑在早期胚后发育阶段各鳍的发育顺序为:胸鳍→尾鳍→腹鳍→背鳍→臀鳍。2日龄仔鱼胸鳍出现芽基;7日龄出现腹鳍棘芽基;8日龄时第二背鳍棘出现;24日龄时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达到仔稚鱼阶段的最大值,各鳍基本形成;至28日龄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长度分别收缩为5.55±0.11和4.54±0.32 mm;33日龄时幼鱼各鳍的形态与成鱼相似,其鳍式为:背鳍Ⅹ~Ⅺ-15,臀鳍Ⅲ-8,胸鳍18~19,腹鳍Ⅰ-5,尾鳍16~17。青龙斑仔稚鱼胸鳍长与日龄的最佳函数关系式为:y=0.0003x3-0.0117x2+0.1616x-0.308。【结论】青龙斑早期发育阶段各鳍的发育与其形态发育及习性转变相互适应,可作为判别早期发育阶段的指示性标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3种Siglecs like融合蛋白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结合活性的初步研究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尼罗罗非鱼Siglecs like融合蛋白,开展相关Siglecs like蛋白的功能研究,深入了解罗非鱼与无乳链球菌相互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前期构建的3个含Siglecs like ORF的克隆质粒,PCR扩增获得Siglec-1、Siglec-4b和Siglec-14 like的膜外段序列,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h Ig G1 Fc中,双酶切、测序鉴定后转染COS-7细胞。q PCR、Western-blot对目的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SDS-PAGE电泳检测纯化效率。ELISA检测融合蛋白与GBS的结合活性。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3个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h Ig G1 Fc-Siglecs like/Ex。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细胞中3个Siglecs/Ex-Fc融合蛋白在mRNA和蛋白水平都有高效表达,且过柱后的融合蛋白具有较高纯度;3个融合蛋白与罗非鱼源GBS的结合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利用真核表达系统成功制备了具有较高纯度的尼罗罗非鱼3种Siglecs融合蛋白,且均有与GBS的结合活性。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唾液酸结合型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 重组蛋白 真核表达 结合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鲇不同组织同工酶及群体遗传结构初步分析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肌肉、心脏、肝脏、脑、脾脏、肾脏和眼睛等7种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醇脱氢酶(ADH)、山梨醇脱氢酶(SDH)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等6种同工酶的表达模式,并对各同工酶的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6种同工酶在兰州鲇7种组织中的分布均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6种酶共记录出17个基因位点,其中EST-2、EST-3、MDH-3和SDH-2为多态位点;兰州鲇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为23.53%,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4;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137 2和0.105 1,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305 4,杂合子处于过剩状态。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兰州鲇野生群体遗传变异程度较大,但是有效等位基因数偏低,有必要对兰州鲇野生种质资源及时加以保护。
关键词: 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 同工酶 组织特异性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鲤鲫杂交回交后代染色体核型分析
《水产学杂志 》 2015
摘要: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培养法,取鱼肾细胞,用空气干燥法制备3种回交鲤(鲤鲫杂交♀×鲤♂)、回交镜鲤(鲤鲫杂交♀×镜鲤♂)、回交荷包红鲤(鲤鲫杂交♀×荷包红鲤♂)的染色体。经核型分析,回交鲤三倍体的染色体数为3n=150,核型公式为:3n=60m+24sm+36st+30t,臂比(NF)234;回交镜鲤三倍体的染色体数为3n=150,核型公式为:3n=63m+45sm+12st+30t,臂比(NF)258;回交荷包红鲤三倍体的染色体数为3n=150,核型公式为:3n=66m+36sm+18st+30t,臂比(NF)25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近海栖息地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渤海湾近岸海域1987、2005及2007―2011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最近有关的海洋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成果,采用多尺度分割和最邻近分类的方法,使用e Cognition、ENVI、Arc GIS软件,分析报道了渤海湾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目及其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变化等与岸线、滩涂、近岸浅海变化等栖息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岸线长度、占用滩涂和近岸浅海面积与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大型底栖动物总物种数、香农–威纳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岸线长度、占用滩涂和近岸浅海面积与多毛类种类数量所占比例以及大型底栖动物总丰度、总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渤海湾近海栖息地环境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渤海湾 近岸海域 栖息地变化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遥感 生物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溴硝基丙二醇抑制虹鳟受精卵水霉菌的效果
《水产学杂志 》 2015
摘要:在泉水水温(4.5±1.3)℃下,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受精到发眼期的胚胎放入桶式孵化器中孵化,施用7个浓度梯度的溴硝基丙二醇(2-溴-2硝基-1,3-丙二醇;分子式:C3H8Br NO4;以下简称溴硝醇):0mg/L(对照组)、100mg/L、300mg/L、500mg/L、700mg/L、900mg/L,和1100mg/L,研究其抑制虹鳟受精卵水霉病的效果,以浓度为1000 mg/L的甲醛和双氧水作比较。结果表明:在浸泡15min的情况下,随着溴硝醇浓度的增加,发眼率逐渐增加,浓度为300mg/L时发眼率(78%)最高,高于此浓度则随着浓度的递增而逐渐降低;孵化率随着溴硝醇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加,浓度为500mg/L时达最高值(97%),此后随着浓度的递增孵化率逐渐降低;各浓度梯度处理组的畸形率无显著差异。溴硝醇浓度为300mg/L时,发眼率(78%)和孵化率(95%)最高,畸形率最低(1.3%);甲醛和双氧水处理组发眼率分别为49%、33%,孵化率分别为93%、91%,畸形率分别为1.5%、0.7%,对照组发眼率、孵化率及畸形率分别为11%、72.3%、0.6%。溴硝醇缓释,药性持久,无刺激性气味,建议在鲑鳟受精卵孵化过程中用300mg/L溴硝醇消毒15min,抑制水霉菌滋生,提高受精卵的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价铬离子在脊尾白虾和三疣梭子蟹体内的富集动力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15d的富集以及之后15d的清水释放实验,应用双箱动力学模型拟合获得了六价铬离子[Cr(Ⅵ)]在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体内的富集与释放动力学参数,同时分析探讨其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差异。拟合结果表明:脊尾白虾和三疣梭子蟹对Cr(Ⅵ)的吸收速率常数k1范围分别为3.37~20.65和4.36~12.44,平均值分别为11.00和7.70;释放速率常数k2范围分别为0.058~0.121和0.115~0.154,平均值分别为0.089和0.131;生物富集因子(bioaccumulation factor,BCF)范围分别为58.10~171.00和37.91~80.81,平均值分别为110.13和56.53;在平衡状态下2种海洋生物体内Cr(Ⅵ)含量(CAmax)范围分别为8.55~290.52和4.85~56.87mg/kg,平均值分别为116.57和25.66 mg/kg;生物半衰期(B1/2)范围为5.74~11.95和4.50~6.03d,平均分别为8.50和5.38d。2种海洋生物对Cr(Ⅵ)质量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和BCF均随外部水体中Cr(Ⅵ)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少,CAmax和B1/2随外部水体中Cr(Ⅵ)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脊尾白虾对Cr(Ⅵ)的富集能力高于三疣梭子蟹,富集速率前期高于后期;而其对Cr(Ⅵ)的释放能力弱于三疣梭子蟹,且释放主要集中在前期。
关键词: 脊尾白虾 三疣梭子蟹 六价铬离子 生物富集 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