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麦种质资源麦谷蛋白高分子量亚基构成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89
摘要:本文对小麦种质资源中古老品种的麦谷蛋白高分子量(HMW)亚基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其它的研究结果作了比较.随育种历史的发展,Glu-Alb、Glu-Blb、Glu-Ble和Glu-Dl2的频率降低;Glu-Ala、Glu-Bla、c、d和Glu-Dld的频率增加;其它等位基因频率无大的变化.在澳大利亚小麦品种中,和烘烤品质关系密切的Glu-Ala、Glu-Bli和Glu-Dla的频率比古老小麦品种高,这反映了上述三个等位基因对澳大利亚小麦优异烘烤品质的贡献.我国小麦品质育种也应充分利用它们;另一个类似的等位基因Glu-Blb也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田间措施对鸭梨果品质量的影响和效果
《河北果树 》 1989
摘要:鸭梨是河北省的优势产品,产量约占全省梨总产的三分之二,出口量占全国梨总出口量的四分之三,由于商品量大,品质较好和供应期较长,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但近年由于果实风味变淡,果形变异等问题的出现,降低了果品质量。为此我们从探索影响果品质量的栽培因素入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果品质量降低的原因,经采用相宜的技术措施,已取得提高果品质量的较好效果。


太谷核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应用
《华北农学报 》 1989
摘要: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受单个显性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遗传特点,建立了一系列的育种方案,并付诸实施,已选育出21个品系和一大批优异单株材料.其中Ta_186221品系两年比对照冀麦7号分别增产24.2%和13.7%,且早熟6天.


芝麻双茎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华北农学报 》 1989
摘要:芝麻双茎栽培技术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根据芝麻性状遗传相关与形态器官发生理论,提出于幼苗期摘除顶尖,使每个单株第一对真叶(或第二对真叶)叶腋间两腋芽萌发生长形成双茎.作者对双茎栽培的增产效果、机理、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增产效果:1987—1988年采用冀芝一、三号进行了八点次双茎栽培试验,平均亩产89.59公斤,比常规栽培增产41.67%,其中最高亩产可达199.68公斤.试验表明,采用双茎


应用~(15)N研究滨海稻区高产施氮指标及氮素平衡
《华北农学报 》 1989
摘要:应用~(15)N示踪,通过三年的盆栽、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滨海稻区中等肥力的土壤,每公顷施纯N150—165公斤,以底肥占1/2或1/3,蘖、穗肥各占1/4左右,施于0—10cm土层里.每公顷可收获9000公斤以上的稻谷.N素的利用率达33%,土壤残留率28%,损失率:39%.本研究不仅为水稻提供合理的施肥技术.同时也提供了科学施肥的依据.


HMC毒素对雄花不育及正常细胞质玉米根冠活细胞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1989 CSCD
摘要: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对玉米的致病作用,主要是病菌所产生的毒素(Patho-toxin)引起的。本文分析了三套(C、S、N)和20对(C、N)同核异质系玉米根冠细胞经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溶液处理后细胞的死亡率。实验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用稀释30倍的毒素过滤液处理3小时,采用WF9,B73、B37三种基因型的T、C、S、N四种细胞质试材,其根冠细胞死亡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4.57±4.07;43.95±3.98;21.20±3.99、15.60


肥水条件对小麦加工品质效应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1989
摘要:栽培环境对优质基因的表达有强烈的影响,不仅影响小麦的营养品质,而且影响着加工品质.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产生的品质变异相关分析表明,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存在正相关.确定适宜的氮肥用量、追氮时期和底肥与追肥的比例,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会降低面筋含量、但并不降低面筋质量.开花期灌水对加工品质有不良影响,但较肥料作用为弱.本文提供了兼顾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较佳栽培措施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