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银鲳消化道内潜在产酶益生菌产酶条件的初步研究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酶学分析法研究了单因子(温度、p H、发酵时间)变化对野生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内同时分泌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中两种以上的5株菌株产酶活力的影响,即通过测定酶活力的大小找到每株菌最适产酶条件范围。结果显示,在温度31~37℃、p H 7~8、发酵时间3 d的条件下,5株产酶菌的蛋白酶活力最大;在不同温度和p H条件下,5菌株分泌的淀粉酶活力各不相同,但都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3~5 d达最大值;4株分泌纤维素酶的菌株纤维素酶活力受环境影响总体变化不大,在温度31~37℃、酸性条件(p H 5)和发酵时间4 d的条件下为活力最大;2株分泌脂肪酶的菌株在28~31℃、中性(p H 7)、发酵时间1 d条件下其脂肪酶活力最大,最大可接近180 U·m L-1,但活力都随发酵时间而显著下降。结果表明,不同产酶菌所分泌的消化酶活力所需的最适条件有很大不同,了解和掌握银鲳肠道中菌群的产酶条件,对开发潜在产酶益生菌有着积极的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暗纹东方鲀卵子磷酸酶等生化指标分析与卵质评估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暗纹东方鲀卵子可发育能力与其生化指标的关系,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暗纹东方鲀未受精卵子基本成分、磷酸酶活力、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唾液酸(SA)、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同时用GC-MS方法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各物质变化规律与其孵化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酸性磷酸酶活力(ACP)、SA含量与孵化率显著相关,碱性磷酸酶(AKP)与孵化率显著负相关;C14:0与孵化率显著相关,并呈现递减趋势;ARA、DHA与孵化率均显著相关,并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趋势;n-3脂肪酸、DHA与EPA之比、EPA与ARA之比均与孵化率存在显著相关。结果表明,磷酸酶、SA、脂肪酸等物质变化规律与卵子孵化率存在相关性,且ACP活力值在68.045~141.038,AKP活力值在2.298~7.241,SA含量在9.081~19.973,C14:0含量在0.485~0.658,ARA含量在1.371~2.498,DHA含量在13.838~18.469时,均可作为卵子孵化率不低于50%的参考指标,据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暗纹东方鲀苗种繁育生产中所用卵子的可孵化价值,亦可作为参考指标对其卵子质量进行初步的客观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放流群体与自然群体能量代谢比较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长江口不同性腺发育时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性亲蟹的性腺与肝胰腺进行取样,对比研究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之间能量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亲蟹性腺发育的不同时期,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性腺指数均在V期显著升高,而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变化;性腺总脂含量放流群体在第VI1期显著下降,自然群体在第VI2期显著升高,其它时期变化均不显著;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肝胰腺总脂含量随着性腺的发育逐渐减小,第VI2期显著低于第IV期。在亲蟹性腺发育的同一时期,放流群体性腺和肝胰腺的蛋白水平显著小于自然群体,两个群体的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水分含量、总脂含量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在放流前对亲蟹进行营养强化,提高其机体蛋白含量,这有助于提升增殖放流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参加工过程中蒸煮工艺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蒸煮工艺对海参产品品质的影响,以刺参为试验原料,研究了其经低压、常压和高压蒸煮处理后,质量损失率、质构特征、组织形态、复水效果以及营养成分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压蒸煮处理的海参质量损失率明显低于常压组(P<0.05)和高压组(P<0.01);不同蒸煮压力处理的海参均具有良好的外观形态,但硬度差异较大,蒸煮后海参的水发速度和最大复水倍数也有明显不同,且呈现出与硬度值负相关的规律;低压处理对海参体壁组织结构的破坏程度相对较轻,相应的硬度值较大,水发速度较慢、复水倍数较小;另外,与常压和高压蒸煮工艺相比,低压蒸煮可以显著减少蛋白质和海参多糖损失(P<0.05)。研究结果将为海参加工过程中蒸煮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黄海獐子岛养殖海域营养水平与虾夷扇贝增殖渔获量评估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营养盐作为浮游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查研究了獐子岛附近海域营养盐含量水平、空间分布及营养盐结构,并据此估算了现有营养水平可支持的潜在生物量,评估了该海域虾夷扇贝增殖渔获量。结果表明,獐子岛附近海域海水总体营养水平较低,底层水中的营养盐浓度是表层水的2—3倍,海水中的营养盐浓度基本高于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阈值,且溶解无机氮与磷酸盐的比值(DIN/PO4-P)和硅酸盐与磷酸盐的比值(Si O3-Si/PO4-P)均>22,全海域为磷营养限制。根据磷限制因子及食物链能流转移理论估算,该海域1000 km2现有的营养水平可支持一个生长周期内虾夷扇贝增殖的动态理论生产量为3.8—6.1万t,如人为增加5%—20%的水体磷,则虾夷扇贝增殖产量可增加0.25—1.00万t。
关键词: 营养水平 虾夷扇贝增殖 渔获量评估 獐子岛附近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4个地理群体体色差异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野生群体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头胸甲颜色进行观察及大螯斑点、头胸甲斑点、游泳足斑点数量统计,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4个地理群体头胸甲颜色存在显著差异,斑点数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样本所属群体进行判别分析,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53.3%,其中海州湾最高,为83.3%;莱州湾最低,为30.0%;说明根据斑点数量不能精确完成个体群体归属判定。建立4个群体各自的判别函数公式,通过对同样环境下养殖的4个群体子代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子代间差异减少;而家系结果显示,子代头胸甲颜色和亲本差异较大,斑点为中间型。综合以上数据初步判定,三疣梭子蟹体色受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且环境因素为主导因素。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野生群体 体色差异 单因子方差分析 判别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蝇蛆抗菌肽对日本鳗鲡生长性能的影响
《黑龙江水产 》 2015
摘要:为了研究蝇蛆抗菌肽对日本鳗鲡生长性能及其成活率的影响,本文以日本鳗鲡幼鳗为研究对象,以鳗鲡基础日粮的普通粉料为对照组,对日本鳗鲡幼鳗的成活率、生长速度、相对增重率和饲料系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期内实验组和对照组饲料系数分别为1.24和1.57,相对增重率分别为(193.6±8.74)%和(238.05±9.42)%。相比对照组,试验组成活率提高了9.13%,生长速度提高了22.9%以上,饵料系数降低了21%。试验结果表明:蝇蛆抗菌肽可显著提高日本鳗鲡的生长性能(P<0.05),降低养殖成本,不失为日本鳗鲡饲料的一种优质蛋白添加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贮藏温度下低盐腌渍大黄鱼鲜度及细菌菌相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盐腌渍大黄鱼的鲜度变化与其腐败细菌的关系,对低盐腌渍大黄鱼在5、15和25℃下贮藏过程中的感官、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及菌落总数(TVC)进行了测定,并通过MIDI气相色谱法对其细菌菌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感官评分降低,TVBN、TBA、TVC显著(p<0.05)增长,5、15和25℃贮藏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9、14、4 d。货架期终点时,感官评分、TVBN、TBA和TVC分别为(1.05±0.05)、(29.53±1.03)mg/100 g、(0.40±0.06)mg/100 g和(7.60±0.40)lg(cfu/g)。另一方面,大黄鱼中共分离鉴定出14种细菌,其特定腐败菌因贮藏温度变化而有所差异,在5℃贮藏下为彭氏变形杆菌,在15℃和25℃贮藏下为产气肠杆菌。通过比较,发现特定腐败菌比例与TVBN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而与TBA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说明肠杆菌科细菌是通过分解氮类并产生挥发性盐基氮从而导致低盐腌渍大黄鱼在贮藏过程中的腐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FLP的海萝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深圳、汕头和山东长岛的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应用筛选出的10对多态性丰富的AFLP引物,对这3个地理群体的90个个体进行扩增,共得到427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数为392(91.75%),各引物扩增位点数为30~59。长岛群体扩增位点最多,多态性也最高。群体内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变化趋势一致,均由高到低依次为长岛群体、汕头群体、深圳群体,表明长岛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3个海萝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间。群体间的基因流为0.368 9,群体分化系数(Gst)为0.575 4,表明群体间有高度分化。深圳群体和汕头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0.110 2),与长岛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0.357 7)。UPGMA聚类分析显示广东深圳和汕头群体聚为一支,山东长岛群体为另一支,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与地理距离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海萝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月相对南海灯光罩网鸢乌贼渔获率的影响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同一艘灯光罩网船2006年~2010年3月~5月在南海西中沙海域的生产数据,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评价了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渔获率的影响,并利用方差分析方法(ANOVA)比较了月光天(农历初八至二十二)和月黑天(农历初一至初七、二十三至三十)之间作业天数和鸢乌贼平均日产量的差异。结果显示,GAM模型中各年份月相对灯光罩网鸢乌贼渔获率的影响极为显著(P<0.001);作业天数在月光天和月黑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4<0.05),在月黑天的作业天数明显高于月光天;平均日产量在月光天和月黑天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4<0.05),在月黑天的平均日产量也明显高于月光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