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水产及水产加工品专业委员会第33届会议概况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5
摘要:介绍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水产及水产加工品专业委员会(CAC-CCFFP)第33届会议对当前水产品国际标准制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以及相关标准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贝类毒素的测定方法、速冻扇贝肉产品标准及加工操作规范、鲟鱼子酱加工操作规范以及组胺限量规定和抽样计划等国际标准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中国密切跟踪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进展,进一步完善中国水产品加工标准化工作等应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国际食品法典 贝类毒素 扇贝肉 鲟鱼子酱 组胺 国际标准跟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养殖池塘内混养鲻鱼和罗非鱼对水环境及对虾生长的影响
《生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比较对虾—鲻鱼(SM)、对虾—罗非鱼(ST)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含量、颗粒物质、浮游生物以及对虾生长性能等指标变化,研究了鲻鱼(Mugil cephalus)、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对虾养殖池塘内(1000 m2)的生态效益。实验时间为100 d。结果显示,实验期间SM和ST组池塘水体中氨氮(NH_4~+—N)、总氮(TN)、总磷(TP)、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SM组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NH_4~+—N、NO_3~–—N)低于ST组,然而TN含量却高于ST组,且在实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同时,SM组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含量高于ST组,表明SM池塘水体中较高的TN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2个混养池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5.72—16.83μg·L~(–1)和4.35—15.32μg·L~(–1),无显著差异。实验表明,鲻鱼的扰动可以促进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NH_4~+—N、NO_3~–—N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对虾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鲻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罗非鱼通过围网隔离养殖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鲻鱼和罗非鱼对养殖系统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硫代磷酸酯类对尼罗罗非鱼和鲮体内AChE酶活性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二硫代磷酸酯类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特异性毒性机理,以尼罗罗非鱼和土鲮(Cirrhinus molitorella)为试验对象,研究暴露在不同药物质量浓度(0.05、0.1 mg/L)和不同时间下2种鱼的生存状况以及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急性毒性试验及清水恢复的整个过程中,暴露在0.05、0.1 mg/L药液中的尼罗罗非鱼和鲮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0;尼罗罗非鱼和鲮的脑及肝脏中的ACh E酶活性呈现出随药物暴露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但尼罗罗非鱼体内ACh E酶活性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鲮(P<0.05),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在10 d清水恢复后,暴露在0.05、0.1 mg/L药液中的鲮脑中的ACh E酶活性复原度高达96.25%、79.33%。由此得出,低剂量的二硫代磷酸酯类对尼罗罗非鱼具有高毒性,而对鲮的毒害作用较小,其特异性的毒杀机制可能源于2种鱼体内ACh E酶活性对二硫代磷酸酯类敏感性的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鲮 二硫代磷酸酯类 乙酰胆碱酯酶 特异性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主要上升流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海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海是我国的重要渔业产区,目前我国每年在这一海区的捕捞产量大约3×106 t。无论在南海北部还是在南海中部和南部海域都分布有优良渔场,这些渔场往往与上升流存在着密切关系。上升流是一种海水垂直向上的运动现象,通常因表层水体辐散所致,是海洋环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流涌升速度与水平流速相比甚小,一般只有10–4~10–2 cm/s[1]。上升流可以把底层营养盐带到表层,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基础,进而为浮游动物、鱼类、虾类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生物絮团对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采用水质分析和Biolog-ECO技术,分析了葡萄糖强化养殖水体培育生物絮团的过程中水质指标和微生物碳代谢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成熟的生物絮团有效降低了养殖水体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水平,并显著提高了养殖水体的总固体悬浮物(TSS)含量。(2)对照组和生物絮团组水体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在培养108 h后趋于稳定,生物絮团组AWCD高出对照组18%;同时生物絮团系统水体微生物提高了对聚合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的代谢强度;对比2组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发现,生物絮团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2组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主成分1(PC1)贡献度为66.9%,主成分2(PC2)贡献度为12.4%,2组水体微生物差异较大,碳代谢功能差异显著。因此,养殖水体应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质,增加水体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影响水体微生物代谢功能。
关键词: 碳源 生物絮团 微生物群落 Biolog-ECO 碳代谢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普里兹湾南极大磷虾资源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要素的相关性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附近海域断面的调查,对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3月5日期间,普里兹湾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资源时空分布和资源量评估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磷虾平均资源密度为32.8 g/m2,总资源量为9.34×107 t;普里兹湾附近海域大磷虾资源量年度变化明显,种群年龄结构以2+龄或3+龄的补充群体为主,补充群体的生长状况将直接影响资源量变化;调查期间大磷虾主要集群于普里兹湾口的陆架坡折区,其范围为70.50°E~75.50°E、67°S~68.5°S,海底水深介于250~1 000 m;叶绿素浓度与大磷虾资源时空分布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193;未发现水温、盐度和海底水深与大磷虾资源时空分布的直接相关关系(P>0.05);盐度与叶绿素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23;叶绿素浓度深层极大值现象(简称DCM现象)出现在以73°E 67°S为中心的普里兹湾口附近海域,DCM现象可能与冬季残留水团关系密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不同形式湿地中2类厌氧脱氮菌群的分布特征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形式湿地中厌氧脱氮菌的分布特征和关键影响因子,选择池塘、沟渠、表流和潜流4种形式湿地,采用16S r DNA克隆文库法和典型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夏季4种形式湿地中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型甲烷厌氧化菌的菌群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湿地中的AMX菌与Candidatus Brocadia fulgida相似性最高可达99%,DAMO菌与典型菌株C.Methylomirabilis oxyfera分在了不同的分支。夏季4种形式湿地中,AM X菌的Shannon多样性依次为表流湿地>潜流湿地>沟渠>池塘,DAMO菌的Shannon多样性依次为池塘>潜流湿地>沟渠>表流湿地。上覆水中TOC和NO-3-N是影响AM X菌分布的主要因素,上覆水中TN、NH+4-N、p H和DO对DAM O菌分布影响最大。研究表明,夏季表流湿地底泥中所含AM X菌类别最多,池塘底泥所含DAMO菌种类别最多,不同形式湿地中均有AMX菌存在,但不确定是否存在DAMO反应,影响2类菌群分布的主要相关因子是C、N以及p H和DO。
关键词: 湿地 厌氧氨氧化菌 反硝化型甲烷厌氧化菌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兰州市区段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水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多样性,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状况,为黄河兰州段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于2014年秋季(11月)在黄河兰州市区段设定7个调查断面,市区上游工业集聚区设置3个断面(H1-H3),中游人口集聚区设置3个断面(H4-H6),下游人类活动较少区设置1个断面(H7),每个断面设3个采样点,共计21个采样点,进行浮游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检出4大类、27种(属),其中原生动物9种(属),占总种(属)的33.3%,轮虫10种(属),占37.1%,枝角类5种(属),占18.5%,桡足类3种(属),占11.1%,种类组成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浮游动物密度为1.88~11.09个/L,均值为4.64个/L;生物量为1.3~4.4μg/L,均值为2.5μg/L。浮游动物优势种为5种(属),以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的优势度最高(0.539)。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89、0.58和1.94。通过浮游动物密度聚类分析,7个采样断面的浮游动物可分为2大类群。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黄河兰州市区段水质处于轻-中度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