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放牧制度对大针茅草原营养成分及其消化率的影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受生育期影响,随生长季节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放牧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草群营养成分含量及其消化率.研究表明:放牧利用草群的营养成分含量高于无牧对照,其中轮牧区又高于连牧区;放牧绵羊日粮营养成分含量高于天然草地草群营养成分含量,其中轮牧区日粮营养成分含量又高于连牧区.不同放牧制度大针茅草原混合草群及日粮消化率与牧草粗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二者均随生长季节变化而降低,但不同放牧制度之间差异不明显.7月以前连牧区放牧绵羊日粮消化率高于轮牧区,7月以后轮牧区日粮消化率高于连牧区.


基于能流物流理论的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模式研究——以内蒙古后山旱农区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经过多年的攻关研究 ,以能物流理论为指导 ,根据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后山旱农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 ,提出了以丘陵为单元的生态治理模式 .1999年对传统顺坡种植模式、人工草地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进行观测 .能物流分析结果表明 ,生态治理模式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 ,能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8 3% ,提高能量输出量 8 7% ,提高能量转化效率19 4 % ,N的输出量提高 2 6 5 % ,转化效率提高 5 7 1% ,P的输出量提高 12 1% ,转化效率提高 4 5 0 %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7 7% .人工草地模式与传统模式和生态治理模式相比 ,其太阳能利用率、能量输出量、能量转化效率都是最低的 .治理模式产出最多 ,盈利最多 ,是经济效益最好的模式 ,经济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 16 1% .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沙化影响因子的风洞试验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风蚀沙化是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室内风洞实验研究,定量分析了土壤风蚀率(风蚀强度)与风速及土壤水分的相关关系、土壤风蚀输沙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翻耕后土壤风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风蚀率与风速变化成正相关,随着风速增大,风蚀率相应增加,18m/s风速是风蚀由轻变重的一个转折点;土壤水分与风蚀率呈负相关,水分含量越高,风蚀率越小,6%含水量水平是土壤风蚀由重变轻的一个转折点。通过曲线拟合表明,风蚀率与风速成幂函数的关系,与土壤水分含量成对数函数关系。土壤风蚀空间不同高度输沙量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在距地面2~4cm范围内集沙量最多,80%左右的沙量集中在近地面10cm范围内。土地翻耕是加重土壤风蚀的重要因素,对于天然草场,翻耕后风蚀强度是未翻耕的66~306倍,对于旱作农田,留茬覆盖可以有效控制土壤风蚀,翻耕马铃薯地风蚀强度是留茬地的25~108倍。


不同来源肽对培养液中瘤胃细菌蛋白产量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大豆肽、玉米肽和瘤胃液肽对培养液中瘤胃细菌蛋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氨基氮含量越高,细菌生长速度越快,菌体蛋白氮产量显著增加(P<0 01或P<0 05)。培养初期(0~6h),细菌生长快,菌体蛋白氮产量也显著增加(P<0 01或P<0 05);培养后期(6~24h),细菌生长缓慢,菌体蛋白氮产量处于平稳期(P>0 05)。对于不同来源肽来说,瘤胃液肽和大豆肽对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好于玉米肽(P<0 05)。结果表明:瘤胃细菌生长需要肽营养,肽可能是细菌生长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玉米品质育种的现状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000~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审定的区内选育品种品质的现状分析,结果表明,专用玉米品种比重逐年增加.淀粉、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有所提高,而脂肪含量较低,并提出玉米育种仍然要以高产、优质、多抗为选育目标,改善品质要以提高蛋白质含量为重点。


内蒙古白绒山羊生绒期日粮适宜铜水平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基础日粮中 (含铜 7 4 6mg·kg-1)添加不同水平的铜 ( 0 ,10 ,2 0和 30mg·kg-1)对生绒期绒山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确定其日粮铜的适宜水平。结果表明 :1)基础日粮添加铜对采食量、氮代谢、DM及ADF消化率没有影响 (P >0 0 5 ) ,但NDF的消化率有升高趋势 ,添加 10 ( 5 6 72 %为NDF消化率 ,下同 )和 2 0 ( 5 7 16 % )mg·kg-1铜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 5 0 35 % ) (P <0 0 5 )。 2 )添加 2 0mg·kg-1铜组日增重 ( 4 2 5 0g·d-1)和饲料转化率 ( 6 2 5 6 g·kg-1)与对照组 ( 2 9 17g·d-1,4 3 5 8g·kg-1)和添加 10mg·kg-1铜组 ( 31 39g·d-1,4 6 5 0g·kg-1)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但显著高于添加 30mg·kg-1铜组 ( 2 6 6 7g·d-1,39 86g·kg-1) (P <0 0 5 )。日粮铜水平对绒山羊绒毛的细度没有影响 (P >0 0 5 ) ,但添加 2 0mg·kg-1铜组绒毛生长率 ( 0 4 4mm·d-1)显著高于对照组 ( 0 39mm·d-1)和添加 10mg·kg-1铜组 ( 0 38mm·d-1) (P <0 0 5 ) ,而与添加 30mg·kg-1铜组 ( 0 4 0mm·d-1)之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3)绒山羊生绒期日粮铜的适宜水平为 2 7 4 6mg·kg-1。


玉米施用硅肥的肥效初探
《华北农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包头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通过对玉米施用硅肥的肥效试验,验证硅肥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在同一试验条件下施35-50kg/667m~2硅肥作基肥,其增产率为6.7%~19.1%;施入40kg/667m~2作追肥,其增产率为17.4%~21.4%。从而为硅肥在玉米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西鄂尔多斯地区土壤与四合木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西鄂尔多斯地区生境适宜性特征的角度 ,研究四合木 (Tetraenamongolia)的生态适应性 ,探讨迁地保护不易成活的原因 .对不同生境条件下四合木分布区土壤和植株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四合木分布区土壤中Cu、Fe、Mn、Zn、B、Mo、Se、Co、CI 9种微量元素中 ,除B的含量明显高于国内土壤平均含量水平和荒漠区土壤平均含量水平 ;其它元素都低于国内土壤的平均含量 ;迁地实验区土壤中除Cu的有效量略低于荒漠区土壤和四合木分布区土壤的含量外 ,Fe、Mn、Zn、B、Mo的有效量均略高于荒漠区土壤和四合木分布区土壤 .四合木植株中Fe、Cu、Zn、B、Se、Co的含量远高于各种类型草原植物 ,而Mo含量高于植物体含量均值 ,但低于荒漠草原植物 ,仅为荒漠草原植物的 5 0 % .四合木分布区土壤与四合木成株、幼苗 9种微量元素相关性不显著 ,而且植物体中 9种元素含量远远大于土壤中的有效量 .从四合木植株中各元素含量与各类型草原植物 (包括荒漠草原植物 )和土壤中含量比较表明 ,四合木在生长过程中对各种元素呈富集特征 ,可见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不是四合木迁地种植的制约因子


苹果抗寒矮化砧木比较试验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经多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77-34,GM256是寒地苹果栽培优良的矮化中间砧,其与基砧黄海棠、山定子嫁接 亲和,小金海棠属抗寒半矮化基砧,它们与苹果品种亲和性好,幼树生长快,树体矮化,树冠开张,早花、早果,果实品 质及产量与乔砧相比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