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玉米的吸肥规律及其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饲料玉米的栽培水平及肥料利用率,以东陵白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室内化学分析和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氮、磷、钾、锌肥对饲料玉米N、P、K养分吸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结果是: (1)分析说明了饲料玉米在生育进程中全株N、P、K的浓度、吸收累积量、吸收速率等变化规律及与施肥的关系,提供了每1000kg干草需要吸收N、P、K、Fe、Mn、Cu、Zn的数量;(2)应用一元三次方程模拟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干物质和N、P、K养分吸收量与出苗后天数之间的回归关系,明确了干物质和N、P、K养分吸收的最快速率及出现时间;(3)氮、磷、钾化肥可显著提高饲料玉米鲜草产量,氮肥增产50.2%,磷肥增产36.4%,钾肥增产13.2%。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开展转基因研究创造条件,用限制性内切酶将葡萄糖氧化酶(GOD)基因从pMD/GO载体上切下,定向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ROKⅡ的CaMV35S启动子下游和NOS终止子上游,成功地构建了GOD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ROK/GO。利用冻融法将此表达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中,提取转化质粒,经PCR和酶切鉴定表明,GOD基因植物表达双元载体构建成功。


燕麦新品种燕科一号组织培养特性及再生体系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燕麦遗传转化的高效植株再生体系,选用裸燕麦新品种燕科一号的幼穗进行组织培养特性和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在6种诱导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状态和诱导率差异不大;在进一步继代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出现明显差异,其中培养基Y2和J结合培养效果好;愈伤组织分化产生绿色芽点和绿苗,二者分化率呈显著正相关;绿苗分化适宜的激素配比是6-BA 0.5 mg/L+KT 0.4 mg/L+NAA 0.4 mg/L,有84.90%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苗,其中KT的作用较6-BA、NAA强;在1/2MS培养基上再生苗容易生根,生根率达到89.64%,移栽成活率91.05%;幼穗取样以0.5~1.0 cm最为理想。


接种根瘤菌和腐殖酸肥处理下的土壤风蚀效应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微生物和腐殖酸都能够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可作为抗风蚀的材料有效利用,其抗风蚀效果和经济效果与其他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通过风洞实验探讨微生物(接种根留菌)处理下和施用腐殖酸肥处理下抗风蚀效应,以及不同处理下的风蚀量对比。从结果分析得出,一方面,通过接种根瘤菌和施用腐殖酸肥料,改良土壤结构来抗风蚀,效果明显,技术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相对于PAM),另一方面它们能增加土壤肥力,带来经济效益。


阴山北麓地区种植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变化关系初探——以武川县为例
《资源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阴山北麓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畜牧业以草食动物放牧或半舍饲为主,耗粮型全舍饲畜牧业比重较小。种植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关系从长期来看是存在必然的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在大多数年份,如果当年种值业产值较前年增加的幅度小于0.73倍时,种植业产值的变化与当年畜牧业产值的变化的关系呈负相关和短期的反向变化。种植业产量增幅的不同也会使畜牧业有不同的波动,但总体上畜牧业产值波动较小。本文从分析这些规律出发,探讨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与牧区和内地农区的比较,提出了应从发展畜牧业和增加开放度、推广资源优化配置的北繁南育和易地育肥模式、实现饲料多元化3个方面来提高农牧交错带畜牧业发展稳定性的相应对策建议。


灌注果寡糖对生长绵羊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营养灌注技术研究了果寡糖对生长绵羊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一灌注1.00%果寡糖,试验组二灌注2.00%果寡糖。结果表明:灌注果寡糖可以显著(P<0.05)降低试羊的瘤胃液相pH和瘤胃内的NH3-N浓度,显著提高(P<0.05)瘤胃内的VFA含量和MCP含量。两个灌注水平都可以提高生长绵羊的瘤胃发酵功能。但2.00%的灌注水平仅在瘤胃NH3-N浓度的降幅方面比1.00%的灌注水平显著增大(P<0.05),在对瘤胃液相pH值、VFA含量和MCP含量的影响方面两个灌注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华北农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日益关注。文章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内容、评价原则。


光照和褪黑激素对内蒙古绒山羊氮分配和产绒性能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日粮氮营养在绒山羊体内的分配机理,调控氮营养在绒山羊体内的分配,提高舍饲绒山羊的经济效益,减少放牧,保护草原生态。方法用缩短光照和埋植褪黑激素的方法调控氮营养向绒毛方向分配。结果光照时间和埋植褪黑激素对绒山羊体内相关激素有显著影响,通过相关激素的变化调节绒山羊体内体氮和毛绒氮的分配比例。短光照和埋植褪黑激素使血液中褪黑激素含量升高,毛绒氮分配比例增加而体氮分配比例减少,促进绒毛生长,试验期内绒山羊的产绒量平均增加338.83±72g,提高73.8%。绒毛各项品质指标均达到纺织工业标准的要求。结论绒山羊的绒毛生长可以通过改变光照和埋植褪黑激素进行调控,在非生绒季节诱导产绒,在生产实践中有巨大的推广价值。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氨基酸含量特征分析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Maxim)氨基酸含量的测定与分析表明:四合木中含有动物必须的8种氨基酸,其含量为:成株13.65g·kg-1,幼苗15.46g·kg-1,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6.77%和32.645%.四合木成株与幼苗的根、茎、叶之间部分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差异,除苏氨酸外,其它氨基酸含量特征为幼苗>成株;四合木11种氨基酸含量高于沙打旺、紫花苜蓿而小于沙生灌木、沙棘、花棒、柠条和多枝柽柳.与其它5种优良牧草(箭舌豌豆、苦卖菜、沙打旺、白三叶、紫花苜蓿)必须氨基酸含量相比较,部分氨基酸含量高于箭舌豌豆和白三叶.与荒漠濒危植物比较,其脯氨酸含量具有特殊性.四合木幼苗根与茎之间脯氨酸含量有显著差异,且根的脯氨酸含量为茎的2倍.由于脯氨酸含量与植物的抗旱能力呈正相关,因此,十分有利于四合木幼苗的成活.


内蒙古后山旱农区马铃薯适宜播种密度和播期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是内蒙古后山旱农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及淀粉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粮食总产量和马铃薯加工利用。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旱地马铃薯适宜播种时期为5月1日左右,适宜密度为57000株/hm2左右;5月21日左右播种,水分亏缺较大,薯块含水量高,淀粉含量较低,适口性差,不利于贮运;5月11日左右播种不仅会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而且会导致各种病害,叶片死亡程度较重。适宜播种密度和播期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优化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促进旱地马铃薯增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