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产条件下两个特殊年份春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010年和2011年春小麦生长季,选用宁春50号,研究高产条件下特殊气候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0年籽粒产量、千粒质量、穗粒数、株高、水分利用效率、总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显著高于2011年;在不同生育阶段,播种至二棱的阶段耗水量、播种至二棱、拔节至开花的耗水模系数2011年显著高于2010年,二棱至拔节、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的阶段耗水量、开花至成熟的耗水模系数2010年显著高于2011年;2011年春小麦的土壤耗水量主要集中在20~40cm土层,2010年春小麦土壤耗水量主要集中在20~80cm土层,表明2010年春小麦能充分利用深层土壤水;②2010年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为开花至成熟>拔节至开花>播种至二棱>二棱至拔节,2011年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为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播种至二棱>二棱至拔节,2个年份的耗水强度均为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二棱至拔节>播种至二棱,且2个年份春小麦全生育期耗水强度变化规律均与生育期基本吻合;③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和土壤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为2011年>2010年,降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和土壤耗水量为2010年>2011年;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水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利用效率为2010年>2011年,降水利用效率为2011年>2010年,且差异显著。综合表明,2010年明显高于2011年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能由于2010年气候条件促进春小麦具有较高的总耗水量、耗水强度、灌水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利用效率,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耗水模系数以及充分利用深层土壤水、较多的降水和较高的土壤耗水量。


利用数量性状构建粳稻核心种质的方法比较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50份粳稻为研究材料,根据7个数量性状的基因型预测值,研究粳稻核心种质构建的方法。采用2种遗传距离(欧氏距离和马氏距离),8种聚类方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法、离差平方和法),3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偏离度取样法和优先取样法),在25%的取样比例下构建48个核心种质,以筛选出的最佳构建策略进一步比较6种不同取样比例(10%、15%、20%、25%、30%和35%)的构建效果以确定最适宜的取样比例。结果表明,在粳稻核心种质构建中,马氏距离优于欧氏距离。欧氏距离优先取样法下最短距离法构建的核心种质最优。马氏距离偏离度取样法构建的核心种质能较多保存原群体遗传变异。10%是最适宜的取样比例。


BGA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结构及养分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BGA土壤调理剂对土壤体积质量、总孔隙度、团聚体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BGA土壤调理剂能降低土壤体积质量0.7%、使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对增大土壤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都具有明显效果。对7mm以下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且能增强土壤团聚体在水中的稳定性。降低土壤pH,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12.0%、3.1%、5.7%、0.29%、29.2%和41.3%,增加的效果接近PF施肥的效果。
关键词: BGA土壤调理剂 土壤 理化性质 土壤团聚体 养分


盐池四墩子荒漠草原拟步甲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摸清荒漠草原优势昆虫类群拟歩甲科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本文利用陷阱法对盐池四墩子的荒漠草原、人工干扰荒漠草原、半人工干扰荒漠草原、放牧草原4类生境共6个样带的拟步甲昆虫进行了系统研究调查,共采集标本5431头,分属10属20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生境和不同环境因子对拟步甲昆虫空间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芒草带相对于其他生境拥有更多的拟步甲个体数和物种数,一些典型的荒漠半荒漠拟步甲种类栖于此生境;对荒漠草原适度干扰(半人工干扰荒漠草原)有利于提高拟步甲群落的物种数。此外,结合环境因子对拟步甲空间动态进行分析,这些结果为揭示草原拟歩甲群落的分布特征以及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遮荫对茖葱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长白山茖葱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通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利用CI-340型便携式光合仪研究不同光强下宽、窄叶型茖葱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及叶绿素荧光等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条件(遮荫下光强相当于自然光强的50%左右)下,宽、窄叶型茖葱叶片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CO2饱和点(Csp)、CO2补偿点(Ccp)、羧化效率(CE)均下降,表观量子效率(AQY)上升。由黑暗转到强光下,自然光照下的宽、窄叶型茖葱叶片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非光化学猝灭(NPQ)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值,而遮荫叶片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基于生物阻抗特性的苹果新鲜度无损测定
《农业机械学报 》 201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在室温下贮存得到失重率0、5%、10%、15%和果心褐变果实,分别定义为1、2、3、4、5级新鲜度,采用LCR阻抗仪测定各等级共424个果实的14个生物阻抗参数在9个频率点下的126个特征值。通过稀疏主元分析-线性分类器(SPCA-LDC)模型试验,得出适宜的选样比例(训练样本数与测试样本数之比)为9∶1,主元数达到前39~45个时分级正确率达到最大值;构成至少39个主元的生物阻抗特征参数为44个;50次重复试验的分级正确率平均值为87.90%。
关键词: 苹果 新鲜度 生物阻抗 无损测定 稀疏主元分析 线性分类器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灰榆林碳储量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榆林是贺兰山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关于其有机碳储量的研究对评价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贺兰山东麓灰榆林单株生物量及含碳量、林下生物量及含碳量、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测定,进而估算了灰榆林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1)灰榆各部分含碳率有较大差异。树干含碳率最高,嫩枝叶含碳率最低,平均含碳率为437.78g/kg,低于其他树种的含碳率。林下草本及细根有机碳密度276.61g/m2。(2)林下土壤含碳率15.82g/kg,有机碳密度3.76kg/m2;(3)灰榆林平均有机碳密度为4.72kg/m2,每1hm2碳储量约为47.2t,土壤碳储量要显著高于植被碳储量。在植被稀疏的干旱区,土壤环境条件有利于有机碳的累积,土壤有机碳是干旱区重要的有机碳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