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以中庄流域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对区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中庄小流域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对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5—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小,10a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两减两增(农田、水域的减少和草地、林地的增加)。研究区域总体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也体现为两减两增(农田、水域的减少和草地、林地的增加),土地利用面积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退耕还林工程和国家"十五"、"十一五"项目的实施,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0种植物粗提物对枸杞主要害虫的杀虫活性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选取宁夏地区10种植物粗提物对枸杞主要害虫枸杞蚜虫(Aphis sp.)、蓟马(Tetranychus kanzawai)、木虱若虫(Poratrioza sinica)进行杀虫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狼毒(Stellera camaejasme)和伏毛铁棒锤(Aconitum flavum)对枸杞主要害虫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经过毒力回归分析,4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枸杞蚜虫的LC50值分别为258.90、303.79、529.73和822.90mg/L,尤其以披针叶黄华和乳浆大戟效果较为明显,可进一步分离纯化,提高杀虫活性.


灌水对不同春小麦品种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春小麦品种(宁春4号、宁春50号、宁春47号、宁春39号、H2038和H2127)为材料,研究了二棱水(W1)、二棱水+拔节水(W2)和二棱水+拔节水+开花水(W3)3种灌水条件下春小麦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灌水较少条件(W1、W2)下,宁春50号、宁春4号、H2038籽粒产量的主要物质来源于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在花后的转运,而H2127、宁春47号、宁春39号则主要来源于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增加灌水(W2、W3处理)有利于各春小麦品种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促进花后光合产物累积。增加灌水可明显增加H2038、宁春4号叶绿素含量,而后期适度灌水(W3处理)能增加宁春50号、宁春39号叶绿素含量;6个品种中,宁春47号、H2127受灌水影响较大。在生育中后期缺水条件(W1处理)下,宁春50号、宁春47号、H2127能保持较高叶面积系数;H2038、宁春4号叶面积系数随着生育后期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为W1>W3>W2;同一灌水条件下H2038、宁春4号、宁春50号、宁春39号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利用效率、抗旱指数均显著高于宁春47号和H2127,收获指数亦较高。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利用效率,H2038、宁春4号、宁春50号、宁春39号是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及节水品种,二棱水+拔节水是春小麦获得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模式。


宁夏引黄灌区农田排水沟渠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宁夏引黄灌区农田排水沟水生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采用样方调查法在灌区农田选取典型支沟、斗沟和农沟,并在每条沟渠布设上、中、下游断面,断面上设置样方大小进行退水沟渠水生植物物种种类、数量、多度、盖度调查。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排水沟水生植物由11个科,13个属,20个种组成,其中,芦苇、藨草、水莎草、香蒲、龙须眼子菜和浮叶眼子菜是分布较广的优势种。群落垂直分层明显,但以芦苇及其伴生种组成的挺水群落多见。灌区农田排水沟各层次植物种类分布和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表现为农沟>斗沟>支沟。水位和流速是影响沟渠水生植物形态及分布的主要因素。农沟中水流速度较慢,生长环境稳定,有利于多种植物的繁殖,为科学合理布局优势物种富集农田排水中的养分,以达到控制农田非点源污染目的提供了可能。
宁夏环香山地区压砂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入渗速率的特征分析
《土壤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夏压砂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压砂年限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入渗速率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压砂初期土壤贮水能力很强,当压砂10 a后土壤贮水能力逐年下降,土壤水状况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也逐步降低。压砂初期在较低吸力时(1 bar以下)即可获得较多的有效水量,但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农田压砂逐步失去保水能力。压砂初期明显提高了土壤的入渗速率,随着压砂年限的增加土壤入渗速率逐步降低,压砂10年土壤入渗速率低于农田ck,压砂15 a时土壤初入渗速率比农田CK下降了63.37%。综合分析说明,压砂初期,土壤的水势较高,吸力较小,作物吸收容易,但随着压砂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势逐步下降,吸力增加,导致作物利用逐渐困难。


宁夏黄土丘陵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呼吸是陆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环节,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文中以冬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ACE土壤呼吸自动监测系统,研究了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相互关系以及碳释放量。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13:0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夜间;2)土壤呼吸日变化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0-10cm)和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不确定;3)土壤呼吸季节变化表明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水分和光合有效辐射无显著相关关系;4)冬小麦农田碳释放量168gC·m-2·a-1。
关键词: 宁夏黄土丘陵区 冬小麦农田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 光合有效辐射


灌水频率对枸杞品质、产量和耗水特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枸杞为试验材料,研究灌水频率对枸杞耗水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枸杞的水分生产函数。结果表明:枸杞对水分的消耗基本呈现为秋果采收期和秋果生长期小、营养生长期较大、高峰为盛果期和盛花期的特点;通过对枸杞产量和耗水量进行拟合,得出水分生产函数为y=-1.2162x2+1461.07x-436857(R2=0.7673),当耗水量为达到600.68 mm,产量达到1965.47 kg/hm2,即当灌水次数达到5次时,不仅可获得最高产量,使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枸杞品质,实现了高产与高效的统一。


地埋式瓶灌初步研究——一种提高低水头自压式灌溉灌水均匀度的新方法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集雨节灌系统在自压灌溉方式下灌水均匀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提高低水头自压式灌溉的灌水均匀度的新方法——地埋式瓶灌,对该灌溉方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在风干、疏松的黏壤土中对该方法的地下渗灌环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地埋式瓶灌能在渗灌瓶周围形成一个土壤含水量相对均匀的椭球形湿润土体,灌水5 L后1~2天,水分水平扩散至距瓶身10~15 cm处,竖直向下扩散至距瓶底16~23 cm处,湿润土体内平均土壤含水量约17%,灌溉水不会发生深层渗漏。另外,湿润土体的形状、范围,以及湿润土体内土壤含水量等与渗灌瓶开孔方式之间的关系并不强,这便于渗灌瓶在田间的布设。研究提出的地埋式瓶灌方法,原理简单,适宜性强,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林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地埋式瓶灌 灌水均匀度 集雨 节水灌溉 黄土丘陵沟壑区


宁夏水稻粒形变化对品质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33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各品质性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随米粒长宽比增加,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糙米率和精米率呈降低趋势,而整精米率则表现为单峰曲线趋势,即米粒长宽比为2.00~2.19时整精米率最高,蒸煮和营养品质表现为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1),而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米粒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糙米率、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粳稻米粒长宽比增加,可显著改变大米的外观品质,粒形与一些碾磨、蒸煮、营养品质因子具显著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