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繁蜂用蓖麻蚕卵保存——清水泡卵试验
《广西蚕业通讯 》 1981
摘要:本试验用水泡法保存繁蜂用卵,方法简便易行.保存效果受泡卵时卵龄和保存温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卵龄72~96小时泡卵较为适宜而24小时泡卵效果最差.卵龄72小时水泡后25±1℃中保存10天,平均寄生率为80%,若降低保存温度到15℃以下,20天后寄生率可达3~5℃电冰箱保存效果.


确定照射位置的一个简单而较准确的方法
《核农学报 》 1980
摘要:随着原子能和平利用事业的逢勃发展,农用钴室在全国各省区相继建立,照射材料的范围也迅速扩大。由于照材料要求的照射量率各不相同,所以根据所要求的照射量率准确地确定照射位置就很必要了。对于点源照射位置的计算,可根据公式:P=KI/(R~2)式中:P 代表源距为 R 时的照射量率,I 代表放射源强度,K 是常数。但实际的放射源不是点源,所以引用这个公式容易引起误差。特别是在 R 较小,而放射源的线度又较大时,引进的误差也就更大。为了避免由此而引起误差,往往需要在照射前用仪表实地测量来确定照射位置。这就显得过于麻烦。我们通过做一条规一化的辐射场场强分布曲线,就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要求的照射位置。


化学农药与微生物农药防治核桃缀叶螟试验
《昆虫知识 》 1980
摘要:核桃缀叶螟Locastra muscosalis Walker是为害核桃、木橑等树叶的一种严重害虫。在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均有发生。 该虫主要以幼虫群集缠卷食害树叶,于8月下旬后(幼虫四龄后)分散为害,严重者树叶全部吃光。我们于1974—1976年做了一些化学农药和菌农药的药效试验,今将结果初步整理,仅供参考。


冬小麦杂种后代(F_1F_2)粒重遗传的初步分析
《作物学报 》 1980
摘要: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由穗数、穗重决定的。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增加粒重是提高单产两种不同的途径,所以育种工作者十分注意大粒型品种的选育。但如何选育大粒型品种,对后代又怎样选择,都有赖于了解小麦粒重性状的遗传规律。我们在选育新品种实践中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粒重品种杂交早期世代(F_1,F_2)粒重的遗传,并作了初步分析。


冬小麦的不同生育条件对其花粉植株诱导频率的影响
《遗传学报 》 1980 SCI
摘要:对三种不同生育条件的冬小麦的花药培养进行了比较,观察到它们对培养的反应有明显的和稳定的差异。经春化处理的冬小麦顶凌春播,5月中旬取花药做离体培养,比适时秋播,4月下旬进行离体培养的花粉愈伤组织和花粉植株的诱导频率提高约一倍;比冬天温室栽培,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取花药做离体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提高约二倍。1978年接种顶凌播种的28个杂交组合的冬小麦花药100%的组合诱导出了花粉愈伤组织,92.3%的组合分化出花粉绿苗。分析讨论了冬小麦顶凌播种诱导频率高的原因和它在冬小麦花粉单倍体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水稻缺锌症与锌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土壤通报 》 1980
摘要:近十年来,世界水稻产区,对水稻缺锌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先后都有水稻缺锌的报导。我国山东、安徽、湖北、江苏等省,最近几年,发现水稻缩苗、僵苗、红苗等症状。据试验,主要是由于缺乏锌素营养所致,施锌后有较好的效果。 河北省柏各庄农场,自五十年代建场以来,在水稻生产中历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缩苗现象。如1958年全场种植10万亩水稻,其中缩苗、死苗面积达3万余亩。1957~1964年我们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如缩小排毛间距,光板地种草改良,施用有机肥,勤换田面水和彻底落干等。其中有些措施对缩苗症状起到一些减轻作用,但不能杜绝缩苗的发生。近几年,我们通过植株形态诊断,发现水稻缩苗症状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报导的水稻缺锌症状基本类似,1975年我们开始从缺锌角度研究水稻缩苗问题。


森林害虫主要病原微生物简介
《河北林业科技 》 1980
摘要:人类在和森林害虫作斗争的过程中,采取了各种手段,其中利用微生物杀虫剂防治森林害虫,已成为近几年来综合防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引起了国内外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 昆虫病原微生物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有一些病原微生物,不仅是致病的而且能引起


核桃种子脂肪测定方法
《林业科技通讯 》 1980
摘要:脂肪是三价醇与脂肪酸结合的脂类,能溶于乙醚等有机溶剂中。利用乙醚为溶剂以脂肪抽取器抽取样品中的脂肪,然后将溶剂蒸发净,称残余物之重量,即可测得样品中的脂肪含量。一、仪器与试剂索氏脂肪抽取器,电恒温水浴,电烘箱,分析天平,瓷研缽,称量瓶,无水乙醚。二、测定方法1.样品的处理将均匀抽样取来的核桃种子剥去种皮,把种仁均混后再行取样,放入瓷研钵中充分研细。在研磨时为了避免脂肪被分离出和被研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