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关联分析挖掘大豆对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位点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26份SSR标记对320份对大豆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具有不同抗性的大豆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并用STRUCTURE软件、TASSEL软件中的GLM分析方法对大豆抗性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20份大豆品种中有23个表现高抗,53个表现抗病,178个表现中抗,56个感病,10个高感。找到与大豆抗灰斑病12号生理小种的相关位点共7个:H连锁群上的Satt052、F连锁群上的Satt335、C2连锁群上的Satt557、A1连锁群上的Sat_368、D1a连锁群上的Sat_346、O连锁群上的Satt243、J连锁群上的Sat_151。


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大豆生产效率研究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大农机、大规模"视角,以位于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的15个现代农机合作社为样本,通过调研获取大豆生产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模型分析黑龙江省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大豆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样本中,2个样本是DEA有效的,样本有效率为13.3%;与种植多种作物的农机合作社相比,专业从事大豆种植的农机合作社生产效率更高;人力投入冗余与单位面积产出不足是影响非DEA有效样本纯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合作社种植规模、管理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是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黑龙江省农机合作社应通过理论和经验的学习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适度扩大大豆种植规模,吸引更多农户参与规模化生产,通过提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促进大豆生产的节本与增效。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田黑土酶活性研究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农业部黑龙江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始建于1979年)为研究平台,选取4个典型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有机肥处理、单施化肥、有机-化肥配合处理)为供试土样,于2011年大豆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主要酶类(葡糖苷酶、脲酶和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肥处理大豆田土壤酶活性较低,施肥处理可以增加黑土酶活性,脲酶与磷酸单酯酶对施肥响应程度大于β-葡糖苷酶;单施有机肥处理与化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程度之间差异不显著,而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则能够显著增强黑土β-葡糖苷酶、脲酶和磷酸单酯酶活性。同时,土壤β-葡糖苷酶、脲酶和磷酸单酯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以及速效磷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 H之间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期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可以显著增强大豆田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含量之间关系密切。


壮秧剂对寒地超级稻龙稻5号秧苗素质及产量提高的作用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寒地超级稻龙稻5号为供试品种,在寒地早春大棚旱育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壮秧剂及用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本田产量构成的影响,旨在探讨适龄、健壮、适合机插秧苗群体在苗期的调控措施,为黑龙江地区培育高质量的秧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施用壮秧剂处理秧苗地上部鲜、干重,株高,叶片最大长度、宽度及面积,叶挺长、叶龄,苗基宽,本田最终分蘖和穗结实率均显著大于对照处理(不使用壮秧剂)。研究结果还表明,壮秧剂施入后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显著提高了穗数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此外,处理3(育苗伴侣每育秧钵盘使用12g,用机插秧专用拌种剂旱育保姆包衣水稻种子后,直接播种)、处理4(育苗伴侣每育秧钵盘使用12g,用机插秧专用拌种剂旱育保姆包衣水稻种子后,浸种催芽播种)秧苗根干重、根冠比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根冠比CK除外);处理5(三金壮秧剂当地用量,每育秧钵盘使用41.6g,水稻种子浸种催芽播种)叶长和株高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但其充实度小于处理1(育苗伴侣每盘使用15g,水稻种子浸种催芽播种)、处理2(育苗伴侣每盘使用12g,水稻种子浸种催芽播种)、处理3、处理4,且与处理3、处理4差异显著。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水稻田恶性杂草的防除技术
《农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缓和稻田杂草群落恶性演替、使稻田杂草防除规范化,高效防治稻田难治杂草。明确50%嘧苯胺磺隆水分散粒剂、5%嘧啶肟草醚乳油对水田恶性杂草防治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试验在水稻插秧前、插秧后分期施药,采用毒土法、茎叶喷雾施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50%丙草胺乳油+50%嘧苯胺磺隆水分散粒剂混用,总草防效达97.6%;水稻插秧前施用50%丙草胺乳油,封闭除草,插秧后施用5%嘧啶肟草醚乳油,总草防效达95.7%。[结论]50%嘧苯胺磺隆水分散粒剂、5%嘧啶肟草醚乳油在推荐使用剂量内对水稻安全,可有效控制水田恶性杂草。


储藏调控方法对留胚米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留胚米的贮藏品质,研究几种包装材料和贮藏参数对留胚米储藏品质的影响。选择微波强度、气调方式、环境温度为参数,以临界储藏时间(对应胚芽米中脂肪酸含量35mg KOH/100g干基)作为胚芽米贮藏品质评价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影响参数对留胚米储藏时间的影响,优化出最佳的储藏调控参数。结果表明:透明塑料袋和铝箔袋包装的储藏时间基本一致,都优于纸袋包装。留胚米储藏调控方法对储藏时间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环境温度>气调方式>微波强度。随着微波强度、CO_2含量的增加和环境温度降低,胚芽米临界储藏时间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当微波强度为500J/g,气调方式N_2和CO_2含量比为30:70,环境温度为3℃时,储藏时间取最大值为374d。


东北部分地区山荆子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我国东北地区收集的239份山荆子资源的树姿、叶形以及果形等19个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山荆子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2.65%和1.38,其中树姿、树型以及叶片颜色等13个目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8.43%,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95,而叶长、叶宽以及叶柄长等6个测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6.8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0。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山荆子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以黑龙江温春山荆子多样性水平最高。基于19个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发现,在欧氏距离为2.5时,参试山荆子材料可以划分为2大类,7个亚类,各地区山荆子材料聚类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独立的分类群,暗示山荆子材料遗传基础较为复杂。
关键词: 山荆子 种质资源 表型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聚类分析


积雪覆盖对苜蓿越冬及返青生长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龙牧806、公农1号、敖汉、Wega7F、WL319HQ、草原3号为材料,以自然降雪量为对照,设置无降雪、30%自然降雪量、70%自然降雪量3个处理,测定苜蓿越冬前后根系营养物质含量、根系形态特征、抗氧化酶活性及返青率、返青后的株高和干鲜重,结果表明:覆盖积雪是紫花苜蓿安全越冬返青的保障,54.5~77.9cm降雪量是安全越冬的适宜积雪厚度;紫花苜蓿通过增强根颈发育、提高根系营养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来提高越冬性能,且其受降雪量影响较大,70%自然降雪量处理的根颈直径最大,较越冬前高21%,全氮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61%、60%,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8%,SOD、CAT活性分别降低20%与9%;不同苜蓿的越冬性能存在差异,草原3号、Wega7F具有较高的产草量及耐寒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