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不同磷物料培肥心土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黑土心土培肥不同磷物料效果,通过小区比对试验方法,采用自主研发的土壤深耕犁和心土培肥犁分别对嫩江薄层黑土进行心土培肥试验,比较5种不同磷肥(P_2O_5含量22.5%的磷矿粉、44%的磷酸一铵、28%的磷矿粉、46%的重过磷酸钙、12%的过磷酸钙)心土培肥效果,明确了不同磷物料心土培肥对大豆生育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物料对大豆生育及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盛花期和结荚期叶绿素含量也有显著差异,综合比较P_2O_5含量44%的磷酸一铵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比对照组增产32.79%,且大豆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重量比对照提高9.7%和35.5%,蛋白质含量提高3.45%,同时高于其它磷物料培肥处理,因此心土培肥应根据生产实际条件选择相应的培肥物料,更加利于大豆产量的提高。

关键词: 黑土 心土培肥 磷物料 大豆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马铃薯Y病毒P1基因的特点

微生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不同PVY分离物基因的测序及分析,从而了解PVY株系的多样性,进而对PVY病毒的分子检测及防治提供重要的资料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针对黑龙江15个马铃薯Y病毒样品的P1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结果】经比对分析,样品被分成两组,有10个样品的基因类型高度同源,且相对保守,是本地区的优势群组,无论是与国内其它地区样品比较还是与国外样品比较,其亲缘关系都有一定距离;而另一组中的5个样品的P1基因与本地优势组群有较大差异,且这5个样品间也有一定的差异,并与国内其它地区和国外一些样品的P1基因序列比较接近。通过比对Gen Bank中已上传的序列提供的PVY株系的信息,得知本次试验的P1基因与PVY~(NTN-NW)株系是相似的,且这15个样品与国内其他样品一样都是由PVY~N株系演变而来。【结论】由P1基因分析表明,PVY受环境影响较大,黑龙江10个样品的PVY在长期的进化中产生了具有地方特点的变化,而后来的5个样品说明中国大部分PVY有可能是跟随国外品种资源的引进进入,同时PVY也随国内不同区域间资源交流和种薯调运而传播。

关键词: 黑龙江 马铃薯Y病毒 P1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建设农场举行

大豆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9月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的"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在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局下属建设农场顺利举行。参加会议领导及专家200余人次,现场展示了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田、良种攻关项目苗头品系展示田、大豆生产相关机械和北安农业示范园区,听取了项目组有关专家现场讲解的核心技术,并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孕穗期低温胁迫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龙江省25份主栽水稻品种及苗头品系为试材,在孕穗期平均16.1℃,处理5 d的试材为低温处理,以正常栽培管理的试材为对照,分析低温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系)品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导致所有试材每穴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下降,根据相对结实率分为1、3和5级,其中以3级最多、5级最少,分别占总材料的56%和8%。低温处理导致材料糙米粒长、宽和厚下降,但是1和3级材料下降幅度更大;低温处理稻米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起浆温度和消减值增加,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最高黏度和崩解值下降,但是耐冷性中等的材料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幅度更大。相关分析表明,相对结实率与每穴实粒数、每穴产量和冷胶黏度的冷水反映指数(CRI)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和回复值的CRI值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孕穗期低温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品种间存在很大差异,在低温胁迫下耐冷性极强品种(系)每穴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最高黏度对低温反应迟钝,这是耐冷性极强品种(系)保持较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重要形态特征和生理原因。

关键词: 水稻 耐冷性 结实率 淀粉粘滞特性 产量 品质

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粒茎比和主要病害抗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粒茎比与主要病害(灰斑病、根腐病)的变化规律,选用不同年代18个同熟期的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深入系统的开展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粒茎比的变化趋势为逐年累加提高,变化幅度为0.44~0.88,极差为0.44,增长速度为0.73%,是品种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种对灰斑病抗性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抗病能力总体呈逐步增强的趋势,说明灰斑病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20世纪50、60年代品种均表现感灰斑病,70年代品种抗感交替过渡,到80年代以后的品种全部表现为中抗或抗灰斑病。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除个别品种(‘绥农4’、‘合丰45、55’、‘黑农48’)抗性水平突出外多数品种抗病性较差,抗病能力总体呈阶段性提高的趋势,其中抗病品种占22.22%,感病品种占77.78%。说明根腐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当前育种与生产亟待解决的病害。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大豆主栽品种 粒茎比 灰斑病 根腐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根瘤及产量对生物糖氮肥和尿素的响应

核农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物糖氮肥和尿素2种类型氮肥对大豆根瘤的调控效应,以合丰5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处理,即:生物糖氮肥150 kg·hm-2(N1)、生物糖氮肥225 kg·hm-2(N2)、尿素150 kg·hm-2(N3)、尿素75 kg·hm-2(N4),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类型氮肥对大豆根瘤数量、根瘤干重、根系干重、地上部干物重和有效根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大豆籽粒产量的影响依次为N1>N2>N4>N3,且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N1的大豆籽粒产量比N2、N3、N4分别高6.24%、21.57%、9.39%。N1的根瘤数量、根瘤干重、根系干重、地上部干物重以及有效根瘤最高,最终籽粒产量最高。因此,生物糖氮肥对大豆根瘤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大豆产量。本研究为大豆氮素营养调控和高产施肥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大豆 生物糖氮肥 尿素 根瘤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对水稻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生物炭对东北粳稻苗期的生长发育和对育苗基质营养含量的影响、探明生物炭在东北冷凉地区水稻育苗生产上的应用潜力,以东北稻田土壤为基础、生物炭为外源添加物(5.0%~20.0%,w/w),研究生物炭对东北冷凉区水稻秧苗株高、干物质积累量、矿质元素N、C、S、P、K、Mn、Zn、Cu、Fe、Mg、Ca和Na的吸收及育苗基质中矿物质元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苗基质中添加生物炭对水稻苗期株高、干物质积累有显著影响;其中施用5.0%、10.0%和15.0%生物炭时株高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1.2%、5.0%和6.0%,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18.2%、27.7%和43.4%;水稻秧苗随着生物炭施用量增加,N、C、S、P、K、Mn、Ca、Na、Mg、Zn、Cu和Fe吸收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施炭量为5.0%时矿物质元素Mn、Zn和Cu出现峰值,在施炭量为10.0%时矿物质元素Fe出现峰值,在施炭量为15.0%时矿物质元素N、C、S、P、K、Ca、Na和Mg出现峰值;在育苗基质中,N、C、S、P、Zn、Cu、Mg和Na含量随生物炭用量增加均呈上升趋势,而K和Fe随生物炭量增加,其含量逐渐减少,Mn和Ca含量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在育苗基质中施用10.0%~15.0%的生物炭能够促进水稻秧苗生长,有利于水稻秧苗对大部分矿物质元素的吸收与利用,同时提高育苗基质固定与保持一些重要营养元素的能力。

关键词: 生物炭施用量 株高 秧苗素质 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大豆Na~+/H~+逆向转运蛋白GmNHX1基因植株的获得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约大豆生产的因素很多,土壤盐渍化就是其中之一。大量研究证明过表达NHX逆向转运蛋白可以提高植物的耐盐性。为获得耐盐性良好的转基因大豆材料,我们将大豆Na~+/H~+逆向转运蛋白(GmNHX1)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上,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GmNHX1导入大豆品种黑农56和黑农59中,共获得18个转基因株系,并对T_1代转基因株系进行了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CR结果表明转基因后代株系呈阳性的植株有4株;经Real-time PCR检测该4个PCR阳性转基因株系的G NHX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株系;200 mmol/L NaCl溶液的盐试结果表明;对照植株的生长速度滞缓于4个转基因株系的生长速度。

关键词: 大豆 农杆菌转化 GmNHX1 耐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的应用及增产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耕培土是马铃薯生产的关键耕作技术,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中耕培土犁培土效果达不到当前生产作业要求,限制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为解决该问题,该研究根据马铃薯生产现状,应用自主研发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并以传统中耕培土犁为对照,开展不同垄距培土犁培土效果对比试验,设置垄距为65、70、80和90 cm,分别在马铃薯苗期及现蕾期进行2次培土,探讨马铃薯专用培土犁的最佳培土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培土,垄体明显增大,垄体土壤质量高于对照21.7%~33.4%,有利于马铃薯生育期地下干物质的积累,提高马铃薯匍匐茎数;有利于地下薯块的增长,大、中薯块茎产量增加,小薯块茎所占比率有所减少;马铃薯产量两年平均为38 215.0~43 131.2 kg/hm~2,比对照提高1.1%~7.3%,商品薯产量为33 788.9~39 346.7 kg/hm~2,比对照提高4.1%~11.2%,青薯产量为670.7~834.3 kg/hm~2,比对照降低18.7%~28.8%;其中垄距为80 cm培土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青薯产量最低,均值分别为43 131.2和670.7 kg/hm~2,为马铃薯专用中耕培犁的最佳培土模式。该研究可为马铃薯生产提供指导。

关键词: 农作物 机械化 品质控制 马铃薯 专用培土犁 培土模式 垄距 培土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果沙棘良种‘浑金’

林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浑金’是从俄罗斯引进的优良沙棘品种,属蒙古沙棘亚种,区域化测定结果表明适宜于我国高纬度推广种植,无刺或少刺,盛果期平均单株产量2 kg以上,单位面积果实产量达5 000 kg·hm~(-2),种子水解总黄酮含量223.38 mg·(100 g)~(-1)。

关键词: 沙棘 良种 浑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