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文丘里曝气器布置对循环水体增氧效率的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溶解氧的动态平衡,运用"对冲流动"理念与文丘里曝气器的自吸气增氧原理,设定15种工况,探究文丘里曝气器的对冲方式对水体增氧的影响.结果表明:氧体积传质系数与循环水体流量成正比;在同一流量条件下,氧体积传质系数与文丘里曝气器淹没深度成反比.结合增氧效果与对冲循环流场特性,建议在养殖初期与后期将文丘里曝气器安装为A—B层错层对冲,而在养殖中期调整为A—C层错层对冲.

关键词: 文丘里曝气器 循环水养殖系统 增氧 对冲流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促进我国休闲渔业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国水产 2015

摘要:休闲渔业是指以休闲娱乐和体育运动为目的的渔业活动,是将旅游观光、水族观赏、休闲娱乐、餐饮、健身、科普等与渔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合理配置,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新型渔业。休闲渔业发展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对于转变渔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活品虾夷扇贝在净化过程中菌相及营养成分的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虾夷扇贝的工厂化净化工艺流程,检测分析现有工艺条件下虾夷扇贝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菌相特征、白度及营养成分随净化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净化前虾夷扇贝全组织匀浆液中共鉴定出17种不同属细菌,革兰氏阴性菌占明显优势,净化后共鉴定出9种不同属细菌,其中假单胞菌、肠杆菌、动性球菌、盐球菌、希瓦氏菌、黄杆菌、埃希氏菌芽孢乳杆菌等细菌在净化后期不再检出;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随着净化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白度、水分含量随着净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而糖原、粗脂肪随净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粗蛋白含量随净化时间有少量的上升。通过无菌海水净化,虾夷扇贝的菌相种类趋于简单且营养品质有所降低。

关键词: 虾夷扇贝 净化 菌相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3月~4月与6月~7月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态类群、优势种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桡足类187种,其中大型的127种,中型的152种。浮游桡足类属于典型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大多数种类属于外海生态类群,其次是广盐生态类群、沿岸生态类群与深水生态类群。大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随季风转换更替不明显,而中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随季风转换更替显著。大型浮游桡足类平均栖息密度为4.87个·m-3,中型的为19.2个·m-3,为大型的4倍。浮游桡足类多样性水平为丰富或非常丰富。浮游桡足类生态学特征受季风转换引起表层环流结构变化与水团运动改变而产生不同的分布趋势,其中大型浮游桡足类对水团垂直运动反应较敏感,而中型浮游生物对海区表层环流改变的响应更为灵敏。

关键词: 栖息密度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环流 水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智利外海东部海域智利竹造价筴鱼CPUE 的时空分布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4~9月“开富”号大型拖网加工船在东南太平洋智利外海的东部海域进行智利竹?鱼拖网作业的生产数据及 NOAA 遥感卫星记录的海表温度(SST)数据,研究并分析了智利竹?鱼的网产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月份及季节变化;不同季节智利竹?鱼产量分布频次与 SST 的关系;各月的 CPUE 空间均值分布与 SST 的关系;不同季节 CPUE 空间均值及中心渔场的时空分布;以及放网次数和 CPUE 空间均值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冬季智利竹?鱼的月均CPUE 高于秋季,且两者均显著高于初春的月均 CPUE,平均网产量的月份及季节变动规律与CPUE 的变化相同;智利竹?鱼的秋季产量集中在 SST 为12.5~13.0℃及13.5~14.0℃的海域,冬季产量集中在 SST 为12.5~13.5℃及15.0~16.0℃的海域,初春产量则集中在 SST 为15.5~16.0℃的海域;4~5月在 SST 为13.5~14.0℃内的智利竹?鱼的 CPUE 较高,6月在 SST 为11.0~11.5℃内的 CPUE 较高,7~8月在 SST 为12.5~13.0℃的 CPUE 较高,9月在 SST 为15.5~16.0℃内的 CPUE 较高.中心渔场随着季节的变化则持续向北进行转移;CPUE 在纬度方向的波动较大,在27°~28°S、37°~39°S 及40°~44°S 这3个范围内 CPUE 均值高于5 t/h,在79°~81°W 范围内,CPUE 空间均值介于10~15 t/h.

关键词: 海洋渔业资源 智利竹筴鱼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海表温度 时空分布 智利外海东部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海洋中性蛋白酶高产菌S-3685的鉴定及产酶条件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单因子优化等方法研究了来自南海海域一株产中性蛋白酶菌株S-3685,并对其在250 ml摇瓶中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初步确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发酵培养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10 g/L和豆面10 g/L,牛肉膏5 g/L,酵母膏5 g/L。无机盐Mg SO4·7H2O、Na2CO3、KH2PO4最佳浓度分别为0.2 g/L、2.0 g/L、1.0 g/L;菌株在培养基起始p H=7.0、4%接种量、15 ml/250 ml(v/v)装液量和30℃的条件下,发酵72 h获得较高的酶产量。在最佳培养条件下产酶量为4250 U/ml,是优化前的5倍。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中性蛋白酶 芽孢杆菌属 鉴定 培养条件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给药方式下伊维菌素在虹鳟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研究旨在通过口灌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方式,研究伊维菌素在虹鳟体内的药动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研究了以0.3 mg/kg剂量分别单次口灌和腹腔注射伊维菌素后,药物在虹鳟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口灌给药方式下,伊维菌素在虹鳟血浆、肌肉中的药物浓度和时间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而在肝脏、肾脏中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腹腔注射给药方式下,伊维菌素在虹鳟血浆、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药时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口灌给药后,伊维菌素在血浆中主要的药动学参数:AUC为123.709 mg/(L?h)、Ka为3.749 h-1、t1/2ke为466.569 h、Tmax为0.454 h、Cmax为0.319 mg/L。腹腔注射给药后,伊维菌素在血浆中主要的药动学参数:AUC为52.560 mg/(L?h)、Ka为5.033 h-1、t1/2ke为103.236 h、Tmax为1.317 h、Cmax为0.350 mg/L。说明在两种给药方式下,伊维菌素在虹鳟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伊维菌素在腹腔注射给药方式下吸收和消除速率均较口灌给要快。

关键词: 伊维菌素 虹鳟 药物代谢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现代经济信息 2015

摘要:本文分析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信息化融入财务管理的优势,以及如何提高财务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现状及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指马鲅稚鱼、幼鱼和成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组织化学研究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及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AB,p H2.5)染色方法对四指马(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稚鱼、幼鱼和成鱼消化道中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观察。35日龄稚鱼消化道黏液细胞数量少,种类单一,食道含数量较多的II型黏液细胞,偶见I型黏液细胞;幽门盲囊未检测出黏液细胞的分布;前肠以I型黏液细胞为主,有少量III型黏液细胞、中肠和后肠均只有II型黏液细胞。65日龄幼鱼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种类丰富,食道、前肠和中肠均含I、II、III、IV型4种类型的黏液细胞,其余均含至少两种类型的黏液细胞,食道黏液细胞密度最大,其次是后肠。成鱼食道、幽门盲囊均含II型和IV型黏液细胞,但后者两型黏液细胞数量都比较少;胃部含有大量I型黏液细胞,胃腺区域则以IV型黏液细胞为主;肠道只含III、IV型黏液细胞,黏液细胞密度从前到后呈递增规律。稚鱼、幼鱼、成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分布特点体现消化道结构功能逐渐发育完善的规律。

关键词: 四指马鲅 消化道 组织化学 黏液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崇明东滩围垦区芦苇湿地土壤盐分动态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2009~2013年对崇明东滩围垦区芦苇湿地10cm和30cm两个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水分、温度和相关微气象因子进行了为期5a的原位同步连续监测,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湿地土壤盐分动态。结果如下:(1)在年际动态方面,10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在5a间逐年递减,年均降低8.10%,30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在前4a逐年递减,年均降低6.06%,但2013年较2012年上升了16.34%。各个年份10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均值皆显著低于30cm土层,且年均值的差异逐年递增。(2)在季节动态方面,各年份内,两个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多表现为春、夏、秋升高,冬季下降的趋势,也多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各年份间,10cm土层春季和夏季以及30cm土层春季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3)在日动态方面,10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波动幅度大于30cm土层,并且30cm土层土壤溶液电导率日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时刻较10cm土层有一定的滞后性。综上所述,研究区在围垦后,耕层土壤每年都能以一定的速率脱盐,但在季节性气候影响下,严重的返盐现象仍可能在秋季发生,因而在秋季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措施以防止土壤返盐。

关键词: 崇明东滩 围垦区 土壤溶液电导率 长期连续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