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

动物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2013年连续4个年度在日本海进行鱿钓生产采集的样本,利用SSPS软件统计拟合生长和Logistic曲线的方法,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胴长、体重、性别、性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征,以及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和组成的年际变化。太平洋褶柔鱼总样本数量为388尾,其中雌、雄个体的平均胴长分别为231 mm和230 mm,优势胴长组为220~250 mm。各年度样本的雄雌性比均接近1︰1,总性比为0.89。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变化。Logistic曲线拟合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其中雌性为216.04 mm,雄性为216.71 mm。样本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成熟率(Ⅲ、Ⅳ和Ⅴ期)高达78.35%。摄食强度主要分布在Ⅰ、Ⅱ、Ⅲ等级,从胃含物组成的出现频率来看,以鱼类最高且主要是沙丁鱼类和灯笼鱼类,频率达70%以上;头足类次之,甲壳类较少。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各年度的群落结构稍有差异,推测其生长发育与海洋环境因子有关,如温度、海流、盐度、饵料丰度等不同变化造成。

关键词: 日本海 太平洋褶柔鱼 群体结构 性比 年际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螯螯虾酚氧化酶原及其特性研究(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策略和RACE技术,从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血细胞中克隆得到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共2951 bp,开放读码框为1995 bp,编码665个氨基酸。预测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75.7 k D和6.23。酚氧化酶原含有两个推测的tyrosinase copper-binding motifs(带有六个组氨酸残基)和一个thiol-ester-like motif,这些特征和其他甲壳动物的酚氧化酶原特征相同。红螯螯虾酚氧化酶原氨基酸序列与通讯螯虾Pacifastacus leniusculus、欧洲龙虾Homarus gammarus、美洲龙虾Homarus americanus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酚氧化酶原的相似率分别为68%、63%、63%和59%。酚氧化酶原基因双酶切后连接入p ET-28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后重组表达酚氧化酶原蛋白。在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耳兔制备得到的酚氧化酶原多克隆抗体,其效价大于1︰12800。红螯螯虾血淋巴、肝和鳃组织中的酚氧化酶原m RNA表达和酚氧化酶活性较高,而神经、心、肠和肌肉中较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和嗜水气单胞菌免疫红螯螯虾后,血淋巴细胞、肝和鳃组织中的酚氧化酶原和酚氧化酶活性在免疫后的不同时间均出现了显著性的增加,此结果表明酚氧化酶原和酚氧化酶在红螯螯虾对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免疫作用。此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酚氧化酶原基因和酚氧化酶的功能及其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 酚氧化酶原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 嗜水气单胞菌 红螯螯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幼鱼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分别放置在22℃、27℃(对照组)和32℃的不同水温梯度下胁迫48h,研究不同温度、不同时间(0、12、24、48 h)下银鲳幼鱼肝脏和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指标和免疫指标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22℃试验组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仅在22℃试验组出现显著波动(P<0.05),其余组变化不显著(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22℃试验组在24 h和48 h差异显著(P<0.05),32℃试验组0 h和48 h差异显著(P<0.05);丙二醛(MDA)22℃试验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含量显著下降,24 h下降到最低值,随后维持最低值,32℃试验组MDA含量则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照组也出现了显著性变化(P<0.05)。血清中,SOD 22℃试验组的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2℃试验组则随着时间的延长含量直线上升,对照组也出现了波动;CAT和T-AOC 22℃试验组均变化不显著(P>0.05),CAT 32℃试验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T-AOC 32℃试验组显著下降,对照组CAT和T-AOC都出现波动;GSH-PX和MDA32℃试验组出现下降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GSH-PX 22℃试验组含量随时间延长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MDA 22℃试验组和对照组都出现波动现象。免疫指标中,溶菌酶(LZM)活力的变化不显著(P>0.05);免疫球蛋白M(Ig M)各试验组活力均呈现显著性变化(P<0.05)。不同温度组之间在同一时间也会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在肝脏中,T-AOC 32℃试验组在48 h与其余两组差异显著(P<0.05);MDA除起始时间0 h外,其余时间段不同温度组间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而SOD、CAT、GSH-PX则不同温度组在同一时间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除了免疫指标中的LZM不同温度组在同一时间内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在同一时间段不同温度组之间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幼鱼的肝脏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并对其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应答反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苗种生产和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急性温度变化对银鲳幼鱼产生的应激反应。

关键词: 温度胁迫 银鲳 幼鱼 抗氧化指标 免疫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底拖网对小黄鱼的选择性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东海由于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捞,小黄鱼资源量发生了严重的衰退。为更有效可持续利用小黄鱼资源,本试验就东海区底拖网菱形目50、55、60、65、70、75和80 mm网囊网目对小黄鱼进行选择性研究,采用套网法对不同尺寸的网目网囊的选择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当网囊为50和55 mm时产生较高逃逸率,但仍捕获大量当年生经济幼鱼;(2)随着网目由小变大,囊网捕获小黄鱼的平均体长、体重也逐渐变大;(3)拖网时间加长,由于网囊中渔获积累产生的堵塞效应,严重影响非目标鱼类的逃逸率;(4)根据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L0.5)与不同网目尺寸拟合的直线:L0.5=2.625M-30.7(R2=0.915)。结合现行可捕标准以及渔业生产,建议拖网网目尺寸至少为60 mm。

关键词: 东海 底拖网 小黄鱼 选择性 菱形网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罗非鱼养殖模式对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3种典型罗非鱼养殖模式(罗非鱼精养模式、鱼-鸭混养模式、鱼-菜共生模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比较评价3种养殖模式的群落结构状况。结果 3种养殖模式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64种,其中,裸藻门7种,硅藻门8种,蓝藻门13种,黄藻门1种,绿藻门32种,隐藻门3种。浮游植物数量在2 023×104~4 545×104cells/L之间;多样性指数在2.57~4.00之间,均匀度在0.5~0.7之间。表明鱼菜共生模式浮游植物种类最多,多样性指数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生态环境最稳定。

关键词: 鱼菜共生 鱼鸭混养 浮游植物 多样性 生态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设得兰群岛东部南极大磷虾活体磷脂含量分析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5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大型拖网渔船在船上实时分析获得的南设得兰群岛东部海域捕获南极大磷虾活体脂质含量数据,分析比较了不同时间段南极大磷虾磷脂营养成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大磷虾磷脂含量丰富,平均含量达到了磷虾干重的5.4%,同时3个时间段南极大磷虾磷脂含量存在着显著性差异,1月下旬的南极大磷虾磷脂的含量最高,显著高于1月上旬和12月下旬。南极大磷虾丰富的磷脂及其磷脂含量的时间差异可为南极大磷虾今后的可持续商业捕捞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磷脂含量 南设得兰群岛 时间差异 活体样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MKK4基因克隆及其在氨氮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研究中国明对虾MKK4的生物学功能,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中国明对虾MKK4基因全长c DNA序列,并对该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明对虾MKK4基因全长为2 064 bp,开放阅读框长1 221 bp,5'非编码区长214 bp,3'非翻译区长629 bp。将该基因命名为Fc MKK4。推测该基因编码40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5.94 ku,理论等电点为8.50。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Fc MKK4与肩突硬蜱和印度跳蚁的同源性分别为80%和78%,与其他节肢动物MKK4聚为一支。荧光定量RT-PCR结果表明,Fc MKK4基因在肌肉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肝胰腺。氨氮胁迫后该基因在中国明对虾肌肉、肝胰腺、血细胞、鳃、心脏、肠和胃中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并有不同的时空表达谱式,表明Fc MKK4可能参与中国明对虾非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MKK4基因 氨氮胁迫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汉平原养殖黄鳝肌肉中重金属残留评估与分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

摘要:于2012—2013年在江汉平原采集了养殖黄鳝样品,测定了黄鳝肌肉中的Cu、Zn、Pb、Cd、Hg、As、Se和Cr 8种主要重金属含量。8种重金属在黄鳝肌肉中的残留量分别是220.11~394.39、9 644.00~19 377.53、0~239.30、1.05~12.38、0.49~4.46、91.19~274.54、371.02~1 106.94和826.73~2 247.96μg/kg。除了采自石首市黄鳝肌肉样品中Cr含量超出国家食品中重金属卫生标准限量外,其他各采样点黄鳝肌肉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研究结果显示,8种重金属元素中Zn在黄鳝肌肉中的含量最高;黄鳝肌肉中Cu和Z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他重金属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潜江、沙市、公安、监利和枝江的黄鳝肌肉中Se的负荷比最大,其余采样点Cr的负荷比最大。均值污染指数表明,除仙桃黄鳝肌肉中重金属含量为正常背景水平,其余各采样点均处于轻污染水平。本研究从重金属含量角度评价江汉平原黄鳝食用安全性,可为有关部门制订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重金属 黄鳝 肌肉 残留评估 江汉平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不同的养殖模式对日本鳗鲡生长性能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广西农学报 2015

摘要:以精养日本鳗鲡为研究对象,设计投放光合细菌单养(组1)、安装生物浮床单养(组2)、投放鲫鱼鳙鱼混养(组3)、空白组(对照组)等不同模式对日本鳗鲡精准养殖水体水质和生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70d的养殖周期内,除混养组合和对照组间的平均增重率无显著差异外(P>0.05),光合细菌和生物浮床对日本鳗鲡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三种养殖模式对试验周期内日本鳗鲡精养水体中磷酸盐和中亚硝酸盐浓度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光合细菌组的作用尤其显著(P<0.05),其后依次是生物浮床组、混养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种养殖模式对硝酸盐的浓度无显著差异影响(P>0.05),三种养殖模式对氨氮含量在养殖周期内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整个养殖周期内,光合细菌组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始终高于其他组(P<0.05)。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养殖模式在改善日本鳗鲡养殖水质的前提下,对日本鳗鲡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作用。本试验结果为日本鳗鲡养殖提供了可参考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关键词: 日本鳗鲡 养殖模式 生长性能 养殖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船拖网绞机电力控制技术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渔船捕捞装备高效率的驱动性能和良好的控制特性,对拖网绞机电力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在拖网绞机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基于矢量控制方法,设计了变频调速系统控制方案,通过PLC和变频器协同控制绞机,并对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根据设计方案构建了系统试验装置,利用扭矩测量装置得到调速过程中转矩、功率与转速变化关系。试验过程中调速平稳,绞机在额定电压下实现恒转矩输出,能够快速响应负载变化。该控制系统稳定可靠,自动化程度高,适于在渔船捕捞装备应用。

关键词: 拖网绞机 变频调速 矢量控制 PL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