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两种温度条件下四种鱼类临界游泳速度的比较
《动物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鳜(Siniperca chuats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鲫(Carassius aurat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4种暖水性鱼类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8±1)℃和(10±1)℃条件下测定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比较。体长相近的鱼类之间比较,鳜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均显著性低于鳙(P<0.01),瓦氏黄颡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均显著性低于鲫(P<0.01)。通过比较两种温度条件下同种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发现4种鱼在这两种温度条件下的临界游泳速度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8±1)℃条件下4种鱼的临界游泳速度极显著性高于(10±1)℃条件下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疏浚泥悬浮液和浸出液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的急性毒性及热应激蛋白70基因表达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研究了洋山航道工程疏浚泥悬浮液和浸出液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大眼幼体的毒害效应,结果表明:(1)大眼幼体死亡率随着悬浮液和浸出液配比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浸出液对大眼幼体的96 h半致死配比浓度φ(LC50)为1 294.66 m L·L-1,安全配比浓度φ(SC)为129.466 m L·L-1;悬浮液对大眼幼体的96hφ(LC50)为996.17 m L·L-1,φ(SC)为99.617 m L·L-1。(2)大眼幼体的蜕皮率随着悬浮液和浸出液配比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体积配比浓度下,浸出液处理组蜕皮率略高于悬浮液处理组。悬浮液抑制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的蜕壳,而浸出液抑制新壳的硬化。(3)浸出液和悬浮液胁迫24 h后,大眼幼体肌肉中HSP70表达量迅速升高,浸出液和悬浮液最高配比浓度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2 h各处理组HSP70表达量均达到最高值;96 h后各处理组表达量有所降低,最高配比浓度组HSP70表达量降幅明显(P<0.05),对照组表达量仍继续上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2/2013渔季CCAMLR 48区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时空分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1–9月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福荣海"轮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数据,以3n mile/h拖曳获得的产量作为CPUE指标,对南极磷虾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月的月均CPUE值相对稳定,7–9月逐月下降。各渔区中平均CPUE值以48.1区最高,为(25.12±31.04)t/h;48.3区最低,为(11.49±12.06)t/h;CPUE值的波动幅度48.1区大于48.2和48.3区。48.1区的南极磷虾群主要分布于0–100 m水层,CPUE值以25–50 m水层为最高;48.2区虾群主要分布于50–150 m水层,CPUE值以100–150 m水层最高;48.3区虾群主要分布于100–250 m水层,CPUE值以200–250 m水层最高。海底深度<500 m的近岸海域是磷虾主要集群分布区和商业捕捞渔场,以水深<250 m的浅水区渔场虾群密度最大,平均CPUE值为(17.54±35.26)t/h,水深250–1500 m的深水区渔场平均CPUE值变化较小,在12.0–14.0 t/h之间波动,但水深>1500 m时,平均CPUE值降到(9.62±9.54)t/h。作业渔场的表温SST主要集中在-1–2℃,当SST为-1–0℃时,平均CPUE值最高。探捕调查发现了5个主要的磷虾集群,集群时间可达30 d以上,但集群密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调查结果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商业捕捞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K_3对西伯利亚鲟生长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维生素K3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生长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为5.14 g左右的西伯利亚鲟630尾,分为7组,投喂分别添加0、5、10、20、40、80、2000 mg/kg的甲萘醌烟酰胺亚硫酸盐(MNB)饲料,测得到甲萘醌(维生素K3)实际含量为0、2.88、4.84、10.08、26.42、40.86、990.00 mg/kg(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饲养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对西伯利亚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的影响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以26.24 mg/kg维生素K3组最高,990.00 mg/kg维生素K3组最低;与对照组相比,10.08、26.24 mg/kg维生素K3组西伯利亚鲟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990.00 mg/kg组显著低于2.88、4.84、10.08、26.24 mg/kg组(P<0.05);4.84、10.08、26.24 mg/kg维生素K3组肾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4.84、10.08、26.24、40.86 mg/kg组肾脏T-AOC能力显著提高(P<0.05),990.00 mg/kg组肾脏GSH含量和T-AOC能力显著低于4.84、10.08、26.42、40.86 mg/kg组(P<0.05);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对肝胰脏和肾脏SOD及MDA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对西伯利亚鲟的生长也无影响;以肝胰脏和肾脏的T-AOC为指标进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到西伯利亚鲟对维生素K3的需要量分别为19.79、24.57 mg/kg(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南罗非鱼养殖及疾病防控状况调查与建议
《广东饲料 》 2015
摘要:罗非鱼养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据FAO统计显示,2011年全球共有116个国家和地区养殖生产罗非鱼。我国罗非鱼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的广东、海南、广西和福建,其他省区也有不同规模的养殖。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发展罗非鱼产业具有无可比拟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罗非鱼还是海南第一大出口创汇农产品,2012年海南省罗非鱼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鲅科(Polynemidae)鱼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生物学杂志 》 2015 CSCD
摘要:马鲅科(Polynemidae)鱼类为名贵的海产鱼类,全世界共有8属约41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介绍了马鲅科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和地理分布、几种常见马鲅科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对马鲅科鱼类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底拖网作业三类主要渔获物的时空关系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海洋捕捞渔获物主要分为三大类,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这三类生物共存于一片水域,同处一个生态系统,相互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如捕食与被捕食、生存空间竞争等。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洋生物资源管理与研究已经成为国际趋势和国内要求,将各种生物、群落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基于生态系统管理与研究的基本途径,而目前多数研究还是将三类生物分开,缺少三者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根据2000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调查数据,就三类生物的主要分布区域水平空间关系、三类生物空间分布的距离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发现,三类生物主要分布区域存在空间分离趋势,且该趋势随着三类生物集中区域的聚集程度越高,空间分离的现象越为明显,这种分离特征可能是三类生物相互竞争、相互适应、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一种典型的生态位分化现象。四季三类生物的空间分布距离,呈现出春夏季距离远、秋冬季距离近的特点;可能是由于春夏季是多数鱼类的产卵繁殖期,其分布水域主要聚集在产卵场或育卵场,而其它生物无显著聚集或聚集水域不同,从而导致鱼类与其它生物之间的距离增加;而秋冬季是多数鱼类的索饵和越冬洄游季节,分布水域相对分散,从而导致三类生物之间的距离相对近。三类生物的空间分布距离,呈现出头足类与鱼类距离近、鱼类与甲壳类和甲壳类与头足类距离相对远的特点;可能是由于三类生物的不同活动能力所导致,甲壳类活动能力差,一般处于海洋最底水层,头足类活动能力强于甲壳类,能活跃于多个水层,但其游泳能力具有间歇性特点,而鱼类活动能力最强,能长期持续在多水层之间游动。活动能力导致鱼类与头足类的空间交叉区域较多,因而距离较近;而甲壳类与鱼类和头足类的交叉区域较少,因而距离较远。三类生物空间分布的分离特征对于渔业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适当引导不同作业渔船在不同水域进行生产,从而能减少或避免渔船为争夺渔场而发生的纠纷和摩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5年罗非鱼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15
摘要:论文主要从苗种生产、成鱼生产、产品加工和市场贸易等四个主要环节总结了2014年罗非鱼产业的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着重分析了2015年罗非鱼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规范苗种生产、推广健康养殖、研发专用饲料、重视病害防控、加强产品质检、探讨活鱼运输、加强企业联合、推动国际认证、发展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埃及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
《科学养鱼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埃及国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也是非洲第三大经济体。近年来,埃及人口增长迅速,面对庞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何在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基础上找出适合埃及的经济发展道路、增加食品供给、减少贫困,是埃及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对于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埃及而言,水产品是多数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渔业也成为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天然渔业资源正在急剧减少,捕捞业产出受到限制,埃及政府不得不依靠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升级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水产品总需求。一、发展历史埃及水产养殖历史悠久,自有文字记载起,埃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天河二号”的水产病原生物信息分析平台构建及其在水产病原分析中的应用
《遗传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生命科学的关键组成,生物信息学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中。然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的构建需要高性能计算机而非普通的个人电脑,从而极大地限制了生物信息学在水产科学中的应用。本研究基于"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构建了水产病原生物信息分析平台。该平台由基因组与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3个功能模块组成。为了验证该平台的实用性,以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为例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Blast检索、GO和Inter Pro注释,鉴定了约氏黄杆菌(Flavobacterium johnsoniae)M168株的功能基因并对其进行了注释。通过同源模建,构建了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HZ-08的5个小节段的蛋白结构模型。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外膜蛋白A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并观察了平衡过程中系统温度、总能量、均方根偏差和环区构象的变化。以上结果均显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上运行的水产病原生物信息分析平台。此项研究将为其他学科生物信息分析平台的构建提供思路和线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