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幼鱼的效果比较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江野生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约150~400 g)为试验对象,开展了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的比较试验。每种驯养条件下的试验鱼均按规格分2组进行驯养。封闭循环水系统中2组试验鱼的放养密度分别为11.48 kg/m3和17.65 kg/m3,驯养时间为279 d,平均水温为(14.5±3.4)℃。船体网箱中2组试验鱼的放养密度分别为4.40 kg/m3和7.06 kg/m3,驯养时间244 d,平均水温为(20.0±3.1)℃。所有试验鱼均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试验鱼的成活率分别为97.75%和83.78%,且大规格试验鱼比小规格试验鱼成活率略高。封闭循环水系统中两组试验鱼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8%/d和0.11%/d,船体网箱中两组试验鱼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7%/d和0.21%/d。船体网箱试验鱼的丰满度总体大于封闭循环水系统的试验鱼。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全年未暴发重大疾病,船体网箱中暴发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小瓜虫、车轮虫等寄生虫病。结果表明,封闭循环水系统驯养圆口铜鱼的成活率高但生长较慢,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的生长优势明显但易遭受疾病侵袭。综合而言,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养殖均是当前比较可行的圆口铜鱼驯养方式。
关键词: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驯养 封闭循环水系统 船体网箱 生长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密度养殖彭泽鲫造成雄鱼较多的分子机制及成因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前期将同一批经雌核发育产生的F1彭泽鲫仔鱼(Pcc)分别置于实验室和池塘进行养殖,发现实验室养殖缸中出现了高比例的雄鱼。本研究为验证雌雄比例是否与密度有关,采用F1彭泽鲫雌鱼经人工雌核发育技术繁育出PccF 2,分高、低密度在实验室进行养殖,并比较了高、低养殖密度下雌雄鱼中性腺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PccF 2高、低密度养殖组中,雌鱼中dmrt1c、抗缪勒氏管激素基因amh、芳香化酶基因cyp19a1a的表达显著高于雄鱼中对应基因的表达;雌鱼中dmrt1a、dmrt1b、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bhsd)、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2(11bhsd2)、17α羟化酶/17,20碳链裂解酶a1(cyp17a1)和类固醇激素急性调节蛋白(star)的表达显著低于雄鱼中对应基因的表达。实验室不同密度养殖、不同性别PccF 2彭泽鲫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为类固醇合成酶类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差异可能造成雄鱼过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性腺分化相关基因 雌雄激素受体 类固醇合成酶类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综合症病毒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利用ESE-Quant tube scanner检测平台,建立了一套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实时荧光检测方法,用于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检测;并在此基础上,与巢式PCR、Real-time PCR和其他已发表的4种LAMP方法在检测灵敏度、实际应用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在63℃恒温反应30min可检测到最低为105倍稀释的基因组DNA模板,与Real-time 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相当,高于巢式PCR和其他已发表的4种LAMP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而且特异性较好,与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等5种常见对虾病原DNA均无交叉反应。通过构建质粒进一步进行灵敏度测试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最低检测限度为24个拷贝质粒DNA,检出时间亦为30min。通过对66份待检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的检出阳性率为7.57%,准确率为100%,高于其他WSSV的检测方法。因此,研究建立的WSSV实时荧光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成本低廉,可以直观、实时地观察反应的进行情况,适合对虾养殖现场及诊断实验室的WSSV快速检测。
关键词: 白斑综合症病毒 实时荧光LAMP ESE-Quant tube scanne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Pro/E Mechanica的农业机械用链轮的动力学分析
《机械传动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链传动由于其传动可靠、结构简单,在农业机械中获得广泛应用。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应用的链斗式过滤装置中,作为链传动中关键零件,链轮受到工作环境恶劣、复杂载荷等因素影响,齿根磨损严重而失效。为增加链轮寿命、减少应力集中,利用Pro/E平台建立链轮的三维模型,并应用Pro/E Mechanica进行动力学分析,进行链轮设计的结构优化,在减轻其重量的同时,使链轮受力基本均匀,减少应力集中和变形。通过对链轮做全局敏感度分析表明:齿顶圆弧半径的增加削弱了最大应力的增长;最大应力随凸缘直径的增加而减小。最后以质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对两个重要参数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佳设计:当齿顶圆弧直径与凸缘直径分别为14mm、54.952 3mm时,模型质量最小为3.408kg,模型的质量减少了4.48%。
关键词: Pro/E Mechanica 动力学分析 敏感度分析 优化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和pH对细角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16、20、24、28、32、36、40等盐度和pH 7.0、8.0、9.0等pH水平下细角螺(Hemifusus ternatanus)成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显示,随盐度升高,细角螺的耗氧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盐度28和32时的耗氧率高于其他盐度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盐度降低,排氨率在盐度28~20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度24、2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盐度16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出现死亡。pH 7.0时细角螺的耗氧率低于pH 8.0(P<0.01)和pH 9.0处理组(P<0.05);pH 9.0组排氨率高于pH 8.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氧氮比值显示,细角螺在适宜条件下更多依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维持机体代谢,在盐度和pH胁迫条件下消耗机体的蛋白质来维持机体生理代谢需要。细角螺可适应一定范围的盐度和pH变化,盐度16可能是其生长存活的最低盐度。
关键词: 细角螺 成贝 代谢 呼吸 耗氧率 排泄 排氨率 盐度 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能值评价
《中国工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更好地评价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在工厂化循化水养殖模式下的养殖效果及环境可持续性,运用能值理论及分析方法构建了半滑舌鳎循环水养殖模式能值流程图,并对此养殖模式各能值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模式环境能值投入只占比1.08%,能值产出率(EYR)为2.433,环境负载率(ELR)为0.313 4,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ESI)为7.763,表明此种养殖模式已经将农业生产提升至工业化水平,其经济系统发展程度高,生产效率较高;同时该养殖模式极大地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其可持续性和环境容纳量均较高。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循环水养殖 养殖模式 环境可持续性 能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豹纹鳃棘鲈尾部溃烂症病原菌的鉴定与药敏试验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海南会文烟堆某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养殖场突发大量死亡,病鱼体色发白,尾鳍溃烂。从病鱼病灶处分离出1株菌X11YD05,回归感染证实为患病豹纹鳃棘鲈病原菌,对平均体质量为30.8 g的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67×105cfu·g-1。为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学特征,扩增其16S rDNA、toxR、rpoD、mreB、topA和rctB等6种管家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X11YD05与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有较高同源率。结合生理生化试验,确定X11YD05为哈维弧菌。16种药敏试验表明该菌仅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等5种抗生素敏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白锦鲤GTP环化水解酶1基因(Gch1)的表达及其进化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斑马鱼(Danio rerio)中蝶啶代谢通路调控蝶啶色素合成,而GTP环化水解酶1基因(GTP cyclohydrolase 1,Gch1)是该代谢通路的限速酶。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koi)是一种被广泛养殖的观赏鱼,有多种的体色组合模式。为了研究锦鲤Gch1基因的功能、保守性及在不同体色的表达模式,本研究组装鲤(Cyprinus carpio)高通量转录组数据,并依此扩增获得锦鲤Gch1全长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P056544)。该基因编码一个由2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结构域分析发现,该蛋白含有GTPcyclohydrolaseⅠ功能域。Gene Ontology注释发现,该蛋白具有水解酶活性分子功能,并参与细胞内含氮化合物代谢和细胞内氨基酸代谢过程。多物种Gch1同源性比较发现,该基因较为保守。适应性进化分析发现,锦鲤与斑马鱼Gch1的非同义替换率(the number of nonsynonymous substitutions per nonsynonymous site,Ka)与同义替换率(the number of synonymous substitutions per synonymous site,Ks)比值为0.06,说明该基因在进化中受到强烈负选择压。研究结果表明,锦鲤Gch1参与蝶啶代谢通路;Gch1在红皮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白皮的(P<0.05),提示该基因高表达可能导致体色变红。本研究首次阐明Gch1在锦鲤红白体色间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Gch1在锦鲤其他体色变化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基础信息。另外,本研究还揭示Gch1在脊椎动物中的保守性,为研究其他观赏鱼类的体色变化机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 GTP环化水解酶1基因(Gch1) 锦鲤 体色 蝶啶合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崂山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区分了中国对虾的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结果显示,8月中旬中国对虾放流苗种主要生活在崂山湾中部海域,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44.9、130.5 mm,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向深水区移动,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分别占总群体的92%和8%;由于受到竞争生物及栖息地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58%。虽然相比其他海域中国对虾的回捕率较低,但是崂山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