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水产养殖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及其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生素不仅能防治水产生物的细菌性疾病,还能促进养殖生物的生长,因此在水产养殖业中的使用极为广泛。中国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近年来养殖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抗生素污染日益严重,并由此诱导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抗生素抗性基因。此类污染物可通过基因水平的转移进入人体,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正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了解水产养殖环境中抗生素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来源、作用机制、传播扩散机制及污染危害影响,并对未来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引起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为保护水产养殖环境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抗生素 抗性基因 传播 扩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生态工程措施对太湖竺山湖水环境修复效果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以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 Solms)等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措施净化污染水体,成为污染水体治理的发展趋势。在太湖流域,虽然已有多年的工程措施经验,但尚无针对该种生态工程措施实施过程中对水质改善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为此对2011年太湖竺山湖种养66.7 hm2水葫芦期间水体营养盐吸收和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受风浪扰动等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工程区内外水体交换强烈,水体透明度、p H等基本理化指标变化不明显,水葫芦种养区内未出现厌氧现象,水葫芦工程措施对颗粒物及蓝藻具有滞留效果,使得水葫芦种养区水体TN、TP含量较高,其变化幅度分别为1.13~3.30、0.085~0.165 mg·L-1,低于外围水体中TN、TP含量;受气温及水流等影响,水体中蓝藻密度在8月份达到高峰,放养区内叶绿素含量为77.97 mg·m-3,同期边缘和外围含量分别为84.40、86.84 mg·m-3,植物根部叶绿素含量较高,表明水葫芦根须对蓝藻细胞具有较强的拦截作用。全年收获20000 t水葫芦,从水体中共带出N、P、K的量分别为19.8、2.4、44.5 t,表明规模化种养以水葫芦等为代表的生态工程措施具有较好的水体净化功能,为扩大利用水葫芦等速生漂浮植物建立的"移动湿地式"生态工程措施治理较大面积富营养化水体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生态工程 水葫芦 净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葫芦栽培对池塘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影响初探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浮床栽培水葫芦对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对水葫芦种植区和敞水区间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差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主要环境因子与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水葫芦栽培对浮游细菌影响的部分可能机理。结果表明:水葫芦栽培池塘中蓝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是优势菌群;与敞水区相比,水葫芦种植区蓝细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其他一些门类的相对丰度较低,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较低;主要环境因子中叶绿素a和亚硝酸盐氮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呈负相关的现象,可能与水葫芦浮床栽培对藻类丰度和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罗非鱼 精养池塘 浮游细菌 水葫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蛋白源饲料对仿刺参幼参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不同蛋白源饲料对仿刺参幼参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120头平均体质量为3.29 g幼参,随机分为4组,分别投喂以鱼粉、贻贝肉粉、豆粕粉和虾糠粉为蛋白源的饲料,试验30 d。结果表明,在不同蛋白源饲料组中,幼参体壁中粗蛋白和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在鱼粉组与豆粕组间差异显著(P<0.05),贻贝肉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各饲料组间蛋白酶和淀粉酶比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豆粕组和鱼粉组纤维素酶比活力显著高于虾糠组和贻贝肉组(P<0.05)。

关键词: 仿刺参 蛋白源 体成分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鳟受精卵孵化期间水霉病防治药物的筛选(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摘要:为了筛选金鳟受精卵孵化期间水霉感染的有效防治药物,比较研究了2种自组中药复方(A和B)及2种化学除菌剂(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C和D)3种消毒浓度下的作用效果。将金鳟发眼卵随机分为13组,每组2个平行,每个平行1 000粒卵,选取适当的高、中、低浓度对鱼卵进行浸泡消毒,每天1次,每次持续35 min,每日消毒前进行活卵、死卵(霉菌感染死亡及其他原因死亡)计数,实验结束后,对每组存活发眼卵进行计数。结果表明:本实验所选用的2种自组中药复方和2种化药除菌剂对金鳟受精卵孵化期间水霉病的防治均有一定效果,且表现出一定的浓度相关性。经筛选,B中剂量组、C中剂量组和D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著,但是考虑化药后期残留及对发眼卵的潜在危害,建议选择中药复方B进行金鳟受精卵水霉病防治,以进一步实现健康绿色养殖。选用中药复方B进行消毒时,应严格保证其消毒浓度及作用时间,以确保较好的消毒效果。

关键词: 金鳟 受精卵 水霉病 防治药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雌二醇(E2)与塑化剂(DIOP)对褐牙鲆幼鱼组织损伤初步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采用浓度0.1μmol/L、1μmol/L的雌二醇(E2)和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IOP)对褐牙鲆幼鱼进行连续5周的暴露实验,取鳃、肝、肾进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2种试剂的暴露胁迫下,鱼体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试剂浓度的增加、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变化明显。研究表明,E2可以导致鳃小片弯曲变细,末端弯曲膨大,鳃小片断裂,细胞坏死、脱落;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出现脂肪变性和空泡化;肾小管形态崩解,肾小管变细,肾小管管腔变大,肾小球结构遭到破坏。DIOP可以促使鳃小叶之间发生组织增生、粘连,鳃小叶末端弯曲膨大,出现非组织性空腔;肝细胞出现轻微的细胞脂肪变性和空泡化;肾小管形态遭到破坏,出现管细胞受损或不可见现象。

关键词: E2 塑化剂 褐牙鲆 组织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个环境因素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团头鲂致病力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L16(4×213)设计检验了养殖环境中多种理化因子(温度、p H、分子氨、亚硝酸盐)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团头鲂致病力的影响。试验设立温度(A)4个水平(20、24、28、32℃);p H(B)2个水平(6.5、8.0);分子氨(C)2个水平(0.02、0.04 mg·L-1)和亚硝酸盐(D)2个水平(0.1、0.3 mg·L-1),每组试验鱼分别注射嗜水气单胞菌106CFU·m L-1;以试验鱼存活时间的长短判断嗜水气单胞菌对团头鲂致病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分子氨与p H的交互作用(B×C)和温度(A)因素分别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影响极其显著(F>F0.01),p H(B)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影响显著(F>F0.05),而亚硝酸盐(D)和分子氨(C)对嗜水气单胞菌致病力的影响不显著;团头鲂存活时间y(单位为h)与环境因子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164.713-6.399A+14.367B-11.914(B×C);根据该线性回归方程,当温度为20℃、p H=8.0、分子氨浓度为0.02 mg·L-1时,嗜水气单胞菌对团头鲂的致病力最弱,鱼体的存活时间最长(149.76 h)。本实验结果可为团头鲂养殖中的嗜水气单胞菌出血病防控预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团头鲂 嗜水气单胞菌 致病力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脆化过程中肌肉胶原蛋白、矿物质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变化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草鱼脆化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在草鱼脆化养殖过程中定期采样,比较研究不同脆化周期的鱼肉胶原蛋白、矿物质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变化。对不同采样期的鱼肉,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肌肉矿物质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肌肉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普通草鱼肌肉的胶原蛋白含量为1.02 g/100 g,显著低于脆肉鲩。与普通草鱼相比,脆化后肌肉的钙、镁的含量分别增加了269.43%、46.05%,但铁、铜元素的含量分别下降了85.59%和23.08%,肌肉的锌、铬和镉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脆化周期的肌肉中共检出17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值为0.74~1.46,其中以普通草鱼最高。随着脆化时间的延长,肌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量均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草鱼脆化过程中肌肉胶原蛋白和钙、镁含量显著增加,铁、铜含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有所下降。

关键词: 脆肉鲩 胶原蛋白 矿物质含量 脂肪酸组成 草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南部野生银鲳和鮸鱼的耳石元素微化学研究

海洋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电子显微探针元素分析技术(EPMA)对黄海南部野生银鲳和鮸鱼的耳石进行了锶和钙沉积特征的初步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鱼类耳石的Sr/Ca之间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银鲳耳石Sr/Ca比,在耳石核心及相邻处为低值区(5.86±0.92);3段Sr/Ca高值区分别为近核心部(7.88±1.28)、第1龄处(9.44±1.82)及耳石边缘(7.91±1.38);揭示银鲳孵化和早期发育应需要盐度适中的生境,当龄鱼在后期的生长中需洄游经过两段高盐生境(其中之一在第1龄时)。鮸鱼耳石Sr/Ca比波动表现为耳石核心处(7.72±0.97)高于其余部分,反映了鮸鱼孵化及初期发育阶段可能生活在高盐度生境,而当龄鱼随后阶段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则会洄游至盐度有所降低的生境中进行。

关键词: 耳石 银鲳 鮸鱼 电子显微探针分析 黄海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规格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收获期主要生长性状显性效应的遗传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优良品系选育第二世代群体作为试验群体,分别采用只含有加性效应和包括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了体质量、头长、体长、体宽、体厚等5个主要生长性状的加性遗传力和显性方差组分比率。只含有加性效应的模型结果显示,上述5个性状的遗传力在0.16—0.48之间,多为中等或较高遗传力;同时包括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上述5个性状的显性方差组分比率在0.24—0.67之间,均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其中体长显性方差组分比率最低,为0.24,头长显性方差组分比率最高,为0.67。此外,与简单加性模型相比,同时包括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模型估计的5个性状加性遗传力均有下降,在0.14—0.42之间,但是模型改变并没有影响到各性状加性遗传力大小数值的排序关系。本研究还发现,将显性效应纳入模型后,加性方差和随机残差都出现显著下降,提示只含有加性效应的混合模型中所期望的显性效应等非加性效应都可以简单地归入随机残差并不确切,如果将显性效应纳入育种规划,可以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

关键词: 虹鳟 生长性能 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