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池塘养殖环境水质因子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池塘养殖环境中不同水层水质因子与气象因子组间的相关关系,对池塘养殖环境中不同水层(水下10、60和110 cm)的水质因子(水温、DO、p H、ORP)与气象因子(气温、气压、湿度、日照、风速、风向、雨量)等11个因子进行监测,并对这3组进行典型性相关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定性、定量规律,旨在提取出影响水质的关键影响因子,为进一步预测不同水层水质以及智能决策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水温是水质因子中反应最活跃、最密切的因子,水温的关键影响因子为气温;DO和p H是水质因子中相对复杂的因子;DO的关键影响因子为水温、光照、气压、气温和湿度;p H的关键影响因子为水温、DO、气压、气温和湿度;ORP与气象的密切程度不高(r<0.3),可以不予考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办公室系统的行政协调功能
《办公室业务 》 2015
摘要:本文分析了办公室在单位里的协调职能特点、协调职能要点和提高协调能力的方法,为办公室工作人员提供了关于协调能力的重要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密度下吉富罗非鱼生长性状的通径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下吉富罗非鱼(GIFT)成鱼体长、全长、体高和体宽对体重的影响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罗非鱼生长性状之间的差别。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各养殖密度下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对不显著变量进行了剔除。结果发现:除在养殖密度为18000尾/hm2和22500尾/hm2时体长和全长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指标在不同养殖密度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3个养殖密度下对体重影响最大的变量分别是体长(18000尾/hm2)、体宽(22500尾/hm2)、全长(27000尾/hm2),回归方程中,在养殖密度为22500尾/hm2时全长和体高被剔除,在养殖密度分别为18000尾/hm2和27000尾/hm2时体长被剔除。不同养殖密度下同日龄吉富罗非鱼的其他生长指标对体重的影响存在差别,在选育时应充分考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碱环境下青海湖裸鲤肠道HCO_3~-分泌相关基因表达差异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和定量PCR法研究HCO-3分泌相关基因SLC4(solute carrier family 4)和SLC26(solute carrier family 26)家族slc4a1、slc4a2、slc4a4和slc26a6基因组织分布情况,并对不同盐碱环境下肠道中SLC基因家族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揭示青海湖裸鲤适应盐碱环境的肠道调节机制。结果表明,slc4a1、slc4a2、slc4a4和slc26a6基因在青海湖祼鲤鳃、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肠道中的表达量较高,其中slc26a6在肠道中高表达,而在鳃中表达量极低,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在碱度组[盐度1.31±0.02,碳酸盐碱度(30.66±0.08)mmol·L-1]、盐度组[盐度15.02±0.02,碳酸盐碱度(2.12±0.05)mmol·L-1]和湖水组[盐度14.84±0.03,碳酸盐碱度(29.57±0.11)mmol·L-1]青海湖裸鲤肠slc4a1、slc4a2、slc4a4和slc26a6基因的表达量在胁迫4 d过程中均呈现出先升高后回落的现象,其中湖水组裸鲤肠SLC4、SLC26家族基因表达量上调最为明显,尤其是slc26a6基因表达量最高上升为对照组的4.9倍,同时,湖水组裸鲤直肠排泄HCO-3浓度也最高,说明盐碱环境下青海湖裸鲤通过肠道Cl–/HCO-3交换子(slc4a1、slc4a2、slc26a6)、Na+–HCO-3联合转运子(slc4a4)分泌和排泄机体内积累的碱,这一调节途径有助于青海湖裸鲤补偿因水环境中盐碱度升高而造成的渗透及酸碱失衡。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盐碱环境 肠道 基因表达 SLC基因家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泛素结合酶PmUbc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肝胰腺转录组数据中筛选的泛素结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Pm Ubc)基因片段为基础,利用SMART-RACE技术获得Pm Ubc的c DNA全长,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进行了分析。Pm Ubc基因c DNA全长598 bp,包括编码154个氨基酸的46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17 bp的5'非编码区(UTR)和116 bp的3'UTR。Blast分析显示,Pm Ubc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等物种的Ubc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Pm Ubc mRNA在不同组织和卵巢发育各时期的相对表达量和变化模式。结果表明,Pm Ubc mRNA在斑节对虾的脑、胸神经、心脏、肝胰腺、卵巢、肌肉、血淋巴中均有表达;Pm Ubc基因在卵巢发育Ⅲ期表达量最高,其次是Ⅰ和Ⅳ期。结果显示,Pm Ubc基因在斑节对虾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该实验结果为斑节对虾卵巢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斑节对虾 泛素结合酶 实时荧光定量PCR 卵巢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藕塘异位净化鱼塘水环境试验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南方平原湖区养殖池塘水质改善和养分循环再利用,将养殖池塘和种植池塘通过田间工程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复合系统,并进行了莲藕不同生育期的滞留和面流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水在藕塘滞留可有效消减其中的TP、TN、NH+4-N、NO-3-N、NO-2-N和CODMn,其去除率随滞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鱼塘水通过藕塘表面流处理,对TP和TN的去除率表现为休眠期>成株期>结藕期,对NH+4-N、NO-3-N、NO-2-N和CODMn的去除率表现为成株期>休眠期>结藕期;在藕塘表面流处理鱼塘水时,TP、TN、NO-3-N、NH+4-N的去除率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系统运行6h后去除率分别达到13.89%、11.43%、11.02%和5.73%;与对照鱼塘相比,与藕塘联合运用的鱼塘水质明显要好,其中TP、NO-3-N、TURB和SD等水质指标有极显著改善,TN、NH+4-N和CODMn等指标得到显著改善。鱼塘养殖和藕塘种植可以结合,鱼塘水通过藕塘异位处理可以得到改善,并使鱼塘水中养分得到再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渔业科研支撑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提出促进我国渔业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我国渔业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明确我国渔业科技支撑体系组织机构、科研项目组成及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对策。【结果】我国渔业科研成果使渔业生产水域得到了有效拓展、提高了渔业水域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开发了新的渔业生产对象、促进了渔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但仍然存在原始创新能力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体系不完善、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资源系统集成度低等问题。【建议】应创建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新型科研评估体系和倡导学术批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提高渔业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加大渔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等,以促进渔业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海洋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在广西白龙半岛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共记录到污损生物60种,以亚热带暖水种为主,其中优势种类有河蜾蠃蜚Corophium acherusicum、钩虾Gammarus sp.、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华美盘管虫Hydroides elegans、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ia和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全年均有生物附着,四季平均附着密度和附着湿质量分别为45 136个/m2和4 246.03g/m2,其中以秋季附着密度最高,达到153 514个/m2,春季附着湿质量最大,为9 418.42g/m2。污损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丰度/生物量比较法结果表明,冬季、秋季、下半年和周年板上的污损生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近海沉积物自然粒度中镉和铅的赋存特性及潜在生态风险
《生态环境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8月对长江口和杭州湾附近东海海域的调查,采用沉积物分级萃取及风险评价的方法,研究沉积物中镉和铅的地球化学特征、赋存形态、影响因素和潜在生态风险,揭示镉和铅各赋存形态的环境学特征和影响其存在形态的主要环境因子,以及不同形态特征条件下生态风险的差异,为今后进一步的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表明,海水中不同站位间,Pb质量浓度差异较大,高值区出现在杭州湾和长江口,平均质量浓度为1.42μg·L-1;Cd质量浓度则变化不大,南部海域略高于北部,平均质量浓度为0.085μg·L-1。沉积物中Pb高质量分数区在外海泥质区G2(44.64 mg·kg-1),平均质量分数为32.29 mg·kg-1,与黏土、粉砂等细粒度呈显著正相关;Cd的高质量分数区在北部近岸镇海甬江河口附近E1(0.83mg·kg-1),平均质量分数为0.29 mg·kg-1,与粒度无明显的相关性。说明以大气沉降为重要来源的Pb易在细粒度的泥质区富集,Cd较易受人为输入的影响。形态分析表明,Cd和Pb的活性形态明显大于残渣态,且优势形态都是碳酸盐结合态。风险评价表明,富集因子的平均值EFPb>EFCd>2,Cd在各站位的富集因子差异较大,在长江口近岸A1(EF=3.59)和杭州湾近岸E1(EF=6.11)出现极大值。从形态角度评价,Cd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个别近岸站位有重污染,外海无污染;Pb在南部外海属中度污染,其他基本上属轻度污染。综合评价得出,Pb以大气沉降为主要输入途径,平均污染较为严重,整体上Pb污染的潜在风险程度较高;而个别近岸站位达到重度污染的Cd,受人为污染的影响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56型中东大西洋小型中上层鱼类中层拖网和1040型智利竹筴鱼中层拖网性能比较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5
摘要:本文选取我国大型中层拖网渔船生产作业所使用的网口周长相近的2顶中层拖网进行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网口周长1 056 m的1号网(中东大西洋小型中上层鱼类中层拖网)与网口周长1 040 m的2号网(智利竹筴鱼中层拖网),当拖速从1.80 m·s-1升高至2.83 m·s-1时,在下袖端间距分别为60 m、67 m、74 m三种水平扩张下,1号网的平均阻力从134.85k N上升为290.38 k N;2号网的平均阻力从151.75 k N上升为333.53 k N;1号网的平均网口高度从55.59 m下降为41.60 m;2号网的平均网口高度从59.58 m下降为46.77 m。本次试验,1号网的阻力平均值为209.59 k N,网口高度平均值为47.95 m,2号网的阻力平均值为238.88k N,网口高度平均值为52.61 m,2号网的平均阻力比1号网的平均阻力高12.26%,网口高度高8.86%。试验网具在结构、网具阻力、网口高度等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从能耗系数的角度来看,二者的捕捞效率相当接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