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黑斑狗鱼胚胎发育的研究

水产学杂志 2015

摘要:采用活体观察和固定观察两种方法,系统观察和详述了黑斑狗鱼Esox reichrti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各时期的特点。结果表明:黑斑狗鱼成熟卵为圆球形,呈淡黄色,略透明,沉粘性,卵膜较薄,略有弹性,卵径为2.49±0.09 mm;在水温6~10℃下,受精卵历经529 h孵出,整个发育期间所需的积温为4511.5℃·h,约合188℃·d。黑斑狗鱼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即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和器官形成阶段,各阶段发育所需积温分别为60.5℃·h、125℃·h、572℃·h、180℃·h、477℃·h,和3097℃·h。在胚胎期间,许多器官分化形成,至孵出时,胚胎已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器官,各鳍亦已形成。

关键词: 黑斑狗鱼 胚胎发育 积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水产养殖缓解了对野生渔业资源需求的压力

中国水产 2015

摘要:Ling Cao等在《科学》杂志(SCIENCE,2015,6218:133-135)发表的"中国水产养殖与世界野生渔业"(China's aquaculture and the world's wild fisheries)一文引起了多方关注。该文提出了"若不采取相关措施,中国水产养殖业注定削减世界野生渔业资源"的论点。显然,文章作者对中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国情缺乏了解,文章的结论也有失偏颇,缺乏令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2—2013年流沙湾海水养殖区水环境质量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调查2012—2013年流沙湾海水养殖区4个季度的水质数据,分析流沙湾海域基本理化指标及变化趋势,采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A)、营养状态指数(E)和海水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法综合评价该养殖海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流沙湾海水养殖区溶解无机磷(DIP)浓度较低(普遍小于0.05 mg/L),而溶解无机氮(DIN)浓度则普遍较高,尤其是春季(0.692~3.067 mg/L)和夏季(0.521~0.979mg/L),水体属于明显的P限制;化学需氧量(COD)呈春夏两季较高的特征(分别为4.62~5.81和2.87~3.65mg/L);夏秋两季内港的叶绿素a(Chl-a)浓度较高(4.85~8.79μg/L)、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而夏季外港的1号及3号站位则呈明显的富营养化状态(叶绿素a浓度>10μg/L);夏季至冬季的E指数普遍>1,各季NQI指数均>3,养殖海域已经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春夏季的有机污染严重(A指数普遍>4),秋冬两季有机污染状况恢复至中度污染以下(A指数<4)。与往年相比,流沙湾海水养殖区的DIN浓度明显增加,富营养化状态凸显。

关键词: 流沙湾 海水养殖 营养盐 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莫荷罗非鱼幼鱼耐盐性能的初步研究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与荷那龙罗非鱼的杂交子代莫荷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hornurum♂)为实验材料,通过急性耐盐实验和慢性耐盐驯化实验,对其幼鱼耐盐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莫荷罗非鱼的96 h半致死盐度为(33.74±0.94)‰;在每天将盐度提高8‰的情况下,其半致死盐度为(112.93±4.87)‰,驯化致死盐度为128‰~136‰。实验表明,莫荷罗非鱼经过驯化可以耐受更高盐度的水环境,具有在海水中养殖的潜力。

关键词: 莫荷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hornurum♂) 耐盐性 半致死盐度 耐盐驯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樟芝对水产动物解毒效应的初步研究

当代水产 2015 CSCD

摘要:1前言樟芝(Antrodiac innamomea),隶属真菌门(Fungus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多孔菌科(Poly polaceae)薄孔菌属(Antrodia),是台湾独有且稀少的药用真菌,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真菌,有"芝中之王"和"森林中的红宝石"的美誉。台湾土著居民将樟芝作为传统的中药,用来治疗肝癌,解酒,中毒,痢疾,腹痛,高血压等。现代研究发现,樟芝含有三萜类、多糖及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态制剂对仿刺参室内育苗中换水频次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定期(5d)添加以乳酸菌为主的微生态制剂乳酸粉和不同换水频次对体质量(1.2310±0.0046)g的仿刺参幼参生长、存活及育苗水质的影响。试验共设6组,各组分别每隔3d、5d、8d、12d和15d换水一次,以未换水组为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3d和5d换水组水中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幼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说明换水频次对幼参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幼参的特定增长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呈负增长,其中3d换水组特定增长率最大,为(1.5645±0.0688)%/d,但与5d换水组差异不显著;不同换水频次试验组中饲料的氮、磷输入贡献率分别占66.3%~74.5%和95.7%~96.6%,海水占0.6%~6.7%和0~0.3%,幼参占24.9%~28.5%和3.3%~4%;残饵和粪便氮、磷输出贡献率最高,幼参次之,海水最低;3d换水组中氮、磷转化到幼参体内的效率最高。综上所述,在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的情况下,5d换水一次更适于室内仿刺参幼参的培育。

关键词: 换水频次 水质 仿刺参 生长和存活 氮、磷收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NSST和人眼感知保真约束的图像自适应增强

光电子·激光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鉴于现有的图像增强方法在提高图像对比度、清晰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提出了基于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SST,non-subsampled shearlet transform)和人眼感知保真约束的自适应增强方法。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NSST,分解为一个低频子带图像和多个高频子带图像;然后利用非线性增益函数增强高频子带系数,同时对低频部分进行分块局部增强;考虑到传统分块局部增强存在局部图像块间不连续进而导致失真的情况,引入了人眼感知保真约束条件,并将其转化为求解一个典型的线性优化问题,由此获取增强参数,实现低频部分的增强;最后融合处理后的高低频子带系数,重构出期望的增强图像。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与近年提出的4种同类方法相比,本文方法所得增强图像的主观视觉效果更好,在清晰度、局部对比度以及全局对比度等定量评价指标上平均高出50%,且实时性良好。

关键词: 图像自适应增强 非下采样剪切波变换(NSST) 人眼感知保真约束 非线性增益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近海沉积物铜和锌的活性形态对潜在污染风险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8月对东海近海海域的调查,通过对沉积物分级萃取的实验方法,结合环境因子的分析,采用总量和分形态风险评价的手段,重点研究了沉积物中Cu和Zn的活性形态、影响因素和潜在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u和Zn在细粒度的南部外海泥质区富集,且Cu和Zn的含量与粒径明显负相关,和粘土、粉砂等细粒度含量强烈正相关,说明自然来源是控制Cu和Zn含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Cu和Zn活性形态高值区在长江口和杭州湾近岸,Cu的优势活性形态是碳酸盐结合态,Zn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相差不大,是其活性形态的主要部分。水化学环境对各形态Cu和Zn没有明显影响,自然沉积环境是影响Cu和Zn活性形态和总量的主要因素。富集因子研究表明,富集因子Zn>Cu,Cu和Zn的富集高值区在南部外海。Cu富集因子小于1,属于陆源,受外界污染影响不大;Zn富集因子接近于1,属于轻度污染。从形态角度评价,Zn和Cu平均都属轻度污染,但各站位污染程度相差较大,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污染较重,Zn在C5(P=369.14%)甚至出现重度污染。综合评价得出,Cu和Zn在外海总量高、活性形态低,说明具有较高的本底值;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容易受人为污染影响,存在相对较大的污染风险。

关键词: 形态 影响因素 沉积物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种渔药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急性毒性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1.8±0.8)℃,pH值6.3~8.1,溶氧4.4~6.7 mg/L的实验条件下,采用静水暴露法,研究了二溴海因和聚维酮碘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二溴海因对吉富罗非鱼24 h、48 h、72 h、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39、4.37、3.98、3.8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38 mg/L;聚维酮碘对吉富罗非鱼24 h、48 h、72 h、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9.71、9.31、8.43、7.9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80 mg/L。2种渔药对吉富罗非鱼均属于高毒物质,且吉富罗非鱼对这2种渔药敏感性顺序为:二溴海因>聚维酮碘。结果表明二溴海因和聚维酮碘在实际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量较安全。

关键词: 急性毒性 吉富罗非鱼 二溴海因 聚维酮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亲体量和环境对东海小黄鱼补充成功率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补充成功率通常可用多个假说机制进行解释,模型选择方法通过选择最优模型而支持某种特定假说.然而,由于忽略模型不确定性,将单一模型结果应用到衰退种类的资源管理或许并不是行之有效的方案.本研究利用1992—2012年东海区海洋渔业统计、渔业资源监测和渔业资源同步调查获得的小黄鱼亲体量丰度、补充量丰度资料,以及同年东海北部5—8月海表温度(SST)、经向风应力(MWS)、纬向风应力(ZWS)、海平面气压(SSP)和长江径流量(RCR)等水文环境数据,采用AIC、最大校正R2和变量显著性3种独立的模型选择方法对竞争模型进行优化,根据模型选择结果探寻影响小黄鱼补充成功率的显著因素.同时,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在模型不确定性假设背景下对多种变量进行了概率集成.选取平均绝对误差、均方预测误差和连续排序概率评分3种概率检验方法评估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和标准模型选择方法的预报系统的整体性能.结果表明:3种模型选择方法获得的模型形式并不一致,AIC选择的预测变量有亲体量和经向风应力,变量显著性方法为亲体量,最大校正R2为亲体量、经向风应力和长江径流量.亲体量与补充成功率为显著负线性关系(P<0.01),表明种群可能通过自相蚕食、饵料竞争等过度补偿效应控制补充成功率;经向风应力强度和长江径流分别对补充成功率有近似显著的正效应(P=0.06)和负效应影响(P=0.07).在平均绝对误差和连续排序概率评分分析指标中,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均最小,变量显著性方法最大,最大校正R2模型在均方预测误差中估计精度最高.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的亲体-补充量集成预报不仅可以提供精度较高的预报均值,而且可以通过概率分布定量评价模型预报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小黄鱼 贝叶斯模型平均 模型选择 补充成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