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南海鸢乌贼两个群体间角质颚形态差异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角质颚具有形态特征稳定、良好的信息储存和耐腐蚀等特点,是开展头足类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硬质材料之一。于2012年9月用灯光罩网船采集南海鸢乌贼样品,共采集角质颚1 325对,对其12个形态参数进行生物学测量,以胴长(ML)数据进行校正后,对中型群(MFS)和微型群(DFS)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了不同群体的判别函数。均数差异性检验表明:MFS群体不同性别的角质颚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侧壁长(LLWL)存在显著差异(P<0.01);DFS群体不同性别的UHL、UCL、上侧壁长(ULWL)、上翼长(UWL)、LHL、下翼长(LW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群体雄性的角质颚UHL、上喙宽(URW)、ULWL、UWL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群体雌性的角质颚UH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MFS群体的主成分因子主要集中在UHL/ML和URL/ML,DFS群体主要集中在ULWL/ML、UCL/ML、LRL/ML、LRW/ML和URW/ML。以性别为区分,利用角质颚对2个群体分别建立判别函数,正确率均达到65%以上,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学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具有一定可信度。

关键词: 鸢乌贼 角质颚 南海 形态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Cl盐度和NaHCO_3碱度对松浦镜鲤、方正鲫的孵化及其仔鱼存活的影响

动物学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NaCl盐度(0、1、3、5、7、9)和NaHCO3碱度(1.00 mmol/L、10.00 mmol/L、15.85 mmol/L、25.12 mmol/L、39.81 mmol/L、63.10 mmol/L)对松浦镜鲤(Cynipus carpio)与方正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孵化率、畸形率以及仔鱼24 h和48 h存活率的影响。1盐度实验结果,松浦镜鲤在盐度为0、1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平均为72.40%±6.09%;在盐度0~3时,孵出仔鱼畸形率较低,平均为6.02%±1.87%,48 h存活率较高,平均为94.99%±6.44%。方正鲫在盐度0~3时,受精卵的孵化率较高,平均为68.03%±15.44%;在盐度0~5时,孵出仔鱼畸形率较低,平均为7.95%±3.24%,48 h存活率较高,平均为88.52%±9.19%。2碱度实验结果,这两种鱼的孵化率在碱度1.00~25.12 mmol/L时较高,松浦镜鲤平均为47.96%±8.43%,方正鲫平均为66.23%±18.11%。畸形率在碱度1.00~15.85 mmol/L范围内较低,松浦镜鲤平均为12.47%±3.77%,方正鲫平均为12.46%±8.44%。48 h存活率在碱度1.00~15.85 mmol/L时较高,松浦镜鲤平均为96.16%±5.04%,方正鲫平均为85.62%±3.73%。综合各项指标,松浦镜鲤和方正鲫人工孵化用水建议盐度控制在3以内,碱度控制在15 mmol/L以内。

关键词: 松浦镜鲤 方正鲫 盐度 碱度 受精卵 仔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达氏鲟生长激素基因cDNA克隆、表达及免疫荧光定位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的功能,合成了达氏鲟垂体SMART c DNA,克隆得到GH全长c DNA序列。达氏鲟GH全长c DNA序列为1008 bp,由52 bp的5′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编码214个氨基酸的645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和311 bp的3′UTR构成。运用GH氨基酸序列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达氏鲟与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一致性要高于真骨鱼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达氏鲟GH m RNA主要在垂体和下丘脑中表达,且垂体中GH的表达量约为下丘脑的110倍;Western-blot研究结果与q RT-PCR一致,仅在垂体和下丘脑中检测到生长激素蛋白,且垂体中GH的表达量远高于下丘脑。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GH主要定位于垂体中部,下丘脑中也有少量荧光信号;苏木精-伊红组织切片染色研究表明,GH主要是由嗜酸性的生长激素分泌细胞分泌。研究为深入研究脊椎动物生长激素基因的进化和人工养殖达氏鲟的生长调控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达氏鲟 生长激素 q RT-PCR Western-blot 荧光免疫组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南部陆架海域渔业资源声学评估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3年南沙海域渔业资源声学和底拖网调查资料,评估了南沙南部陆架区(4°N~6°N)春(3月~4月)、夏(6月~7月)、秋(9月~10月)、冬(11月~12月)4个季节主要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和资源量。结果表明,2013年春、夏、秋、冬季声学资源评估种类分别为146、121、77、60种,所有评估种类资源量密度(均值±标准差)和资源量分别为(11.10±14.43)t·nmile-2和3.64×105t、(19.60±21.46)t·nmile-2和4.83×105t、(8.70±3.87)t·nmile-2和2.23×105t、(11.91±11.44)t·nmile-2和2.13×105t。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为各季节最重要的经济种类,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比例均超过30%。分析了鱼类资源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以及积分值随水深的变动趋势。

关键词: 声学评估 资源量密度 海里面积散射系数 南沙南部陆架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纹石斑鱼(E.moara)(♀)×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杂交F_1生长特征与其亲本子代的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分别对10-14月龄的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 3个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指标、肥满度、超亲优势率等主要生长参数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并对3个群体的生长模型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在体长和体长生长指标方面,依次为杂交F1>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10-11、13月龄时,累积体重值依次为杂交F1>七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体重和体重生长指标方面,增重依次为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七带石斑鱼的肥满度始终最高,杂交F1次之。研究表明,杂交F1体长生长速度最快,且在11月龄前的体重生长速度最快;云纹石斑鱼在11月龄后体重增长速度加快并超过其他两个群体;每月体长、体重生长值的超亲优势率分析显示,杂交F1在14个月的生长中表现出杂种优势。云纹石斑鱼为等速生长类型,七带石斑鱼与杂交F1同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 杂交F1 养殖 生长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升养殖福利减少石斑鱼病害

海洋与渔业(水产前沿) 2015

摘要:如果动物健康生存环境得不到基本保障,过高密度饲养,活动受限,环境变得极其恶劣,都将造成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为疫病的流行和传播创造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大连池鱼产力的评估与分析

水产学杂志 2015

摘要:2012年利用叶绿素法和黑白瓶测氧法测定五大连池的初级生产力,测算五大连池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产量。结果表明:叶绿素法评估五大连池鲢鱼产力达67.65kg/hm~2,年产量171t;黑白瓶法评估鲢鱼产力为85.5kg/hm~2,Aristichthys nobilis鱼产力82.5kg/hm~2,鲢潜在产力216.64t/a,鳙潜在产力208.9t/a。目前,该湖泊产量250t,主要出自2~#、3~#池,因此,测算结果比较贴近实际产量。根据该湖地理条件、水质特点、浮游生物特征等因素,应减少鳙、鲢投放量,调整放养鱼类结构,将有利于湖泊的休养生息及提高水体经济效益。

关键词: 五大连池 浮游生物 初级生产力 鱼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色杜父鱼生物学初步研究

水产学杂志 2015

摘要:2013和2014年5~6月间,采用自制悬挂式电鱼机,在鸭绿江支流蒲石河采捕368尾杂色杜父鱼Cottus poecilopus Heckel,研究该鱼的生物学。结果表明:杂色杜父鱼全长L(mm)与体质量W(g)的关系式为:W=2×10-5L2.9662。48尾雌性个体的统计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497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5.06±2.13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W)为36.98±15.63粒/g。杂色杜父鱼的摄食率为28.26%;充塞度为1~5级的标本尾数分别占总标本数的38.46%、26.92%、19.23%、11.54%,和3.85%;主要食物为底栖动物和小型鱼类。饵料生物中个数百分比(N%)最高的种类是灰纹石蛾Hydropsyche ulmeri,质量百分比(W%)和出现频次百分比(F%)最高的均为钩虾Gammarus sp.,百分比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最高的是灰纹石蛾Hydropsyche ulmeri。

关键词: 杂色杜父鱼 生物学特性 鸭绿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枝状地衣乙酸乙酯提取液对两性绵霉的抑菌效果

菌物研究 2015

摘要:研究了3种枝状地衣乙酸乙酯提取液对水霉病主要病原菌两性绵霉菌丝的体外抑菌效果。菌株分离自河流水体,经培养、形态观察及ITS区序列测定比对,鉴定为两性绵霉Achyla bisexalis。结果显示枝状地衣黑穗石蕊、中国树花、地茶的乙酸乙酯浸提液均对两性绵霉有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均为800 mg/L;在供试浓度为3 200 mg/L时,3种地衣提取物均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

关键词: 枝状地衣 乙酸乙酯 两性绵霉 抑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棘头梅童鱼7个野生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COⅠ序列为遗传标记分析了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7个地理群体(江苏连云港、江苏大丰、上海崇明、浙江舟山、浙江温州、福建宁德和福建厦门)的遗传结构特征.在7个群体209个样本的线粒体COⅠ序列中共检测到44种单倍型.7个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416±0.112)~(0.720±0.07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 10±0.000 35)~(0.004 44±0.001 64).两个组群的AMOVA分析显示,南北两个组群分析组群间的变异为40.10%(P<0.01),组群间群体间的为-0.15% (P>0.05),群体内为60.05% (P<0.05),这与基于单倍型构建的NJ树、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的结果均表明棘头梅童鱼群体具有明显的谱系结构,以温州为分界点,温州以北为北方类群,以南则为南方类群.两群体之间的基因流数据表明南方与北方类群的基因交流受阻,结合各方面资料,推测更新世的演化历史因素为棘头梅童鱼南北分支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自身的生活习性则是南、北类群内部无明显分化的原因.其结果可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棘头梅童鱼野生资源,以及建立和保护棘头梅童鱼种质资源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COⅠ基因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