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温度和氮磷浓度对平裂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温度及氮磷浓度对平裂藻和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分别在18、25和35℃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不同的氮磷浓度组,进行了2种藻的单独培养试验和混合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纯培养条件下,低营养浓度组(磷浓度分别为0.1和0.5 mg/L)平裂藻在3种温度下基本停止生长,高营养盐浓度组(磷浓度分别为1.0和1.5 mg/L)除18℃1.0 mg/L组停止生长外,其余均能正常生长增殖,且细胞最大密度表现为25℃>18℃>35℃,1.5和1.0 mg/L浓度组细胞生长差异不显著。栅藻在纯培养条件下,细胞密度总体表现为随着营养盐浓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细胞最大密度表现为18℃>25℃>35℃。在混合培养试验中,除35℃、1.5 mg/L组平裂藻对栅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大于栅藻对平裂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外,其余试验组均表现为栅藻受平裂藻影响较小。在混合培养体系中,0.1 mg/L组平裂藻仍基本停止生长,0.5 mg/L组受栅藻的刺激作用,生长优于纯培养体系。1.0和1.5 mg/L组均受栅藻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cyclinH基因的原核表达和蛋白纯化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yclin H是细胞分裂周期调控中的重要因子,研究斑节对虾cyclin H对阐明斑节对虾卵巢发育机制有重要意义。构建了斑节对虾cyclin H的重组表达质粒p ET21a/cyclin H,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进行诱导表达获得目的蛋白,并用亲和层析技术进行纯化,用SDS-PAGE、Western blot和质谱联用分析诱导和纯化结果。结果表明,斑节对虾cyclin H重组蛋白获得了表达,纯化的蛋白经鉴定为cyclin H重组蛋白;在22℃和37℃培养条件下,重组蛋白在LA和YTGA两种培养基上均能被诱导表达;22℃条件下,部分融合蛋白为可溶性表达;在37℃培养条件下LA培养基获得较好的效果,且均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隶属于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大水系[1]。中华绒螯蟹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物种。目前,中华绒螯蟹的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开展已造成不同水系种质资源严重混杂[2,3]。因此,为深入了解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特征和种质差异,有效管理利用和保护中华绒螯蟹资源,对不同水系中华绒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线粒体控制区 单倍型多样度 核苷酸多样度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染排放尾水对几种海洋生物幼体的毒性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某印染工业园区印染排放尾水对海洋生物的毒性,以甲壳类(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鱼类(半滑舌鳎、鲻鱼)、贝类(缢蛏)、螺类(泥螺)幼体为实验对象,在96h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毒性单位分级体系、潜在生态毒性效应指数法研究了印染排放尾水对海洋生物幼体的毒性。结果表明,本实验印染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仅苯胺的含量超过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但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其余水质指标均符合两类排放标准。本实验的印染排放尾水对受试海洋生物幼体的96h-LC50顺序为:半滑舌鳎>脊尾白虾>鲻鱼>三疣梭子蟹>缢蛏>泥螺;对受试生物幼体的毒性单位平均值为4.16,属于中毒水平;对受试生物幼体的潜在生态毒性值为4.72,属于高毒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鱼疾病的生态防控技术
《科学养鱼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自从1994年以来,广东省鳜鱼养殖主产区每年5-10月都会大规模暴发流行性疾病,常见病害如指环虫、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出血病和白肝病等。鳜鱼疾病暴发与养殖水体浮游生物总量的降低、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水质因子超标有强相关性。因此,如何在高密度的鳜鱼投放量情况下维持养殖水体水质稳定,成为预防疾病暴发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定期控制水体鳜鱼寄生虫数量以及定期调水,实现了鳜鱼"标粗"和成鱼养殖整个培育过程的少发病甚至不发病的目的。现将经验总结如下。一、养殖方法1.基本情况3口标粗池面积5~10亩,沙土底质,底泥厚度小于15厘米,水深1.5米左右。6口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龙鱼头罐头加工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鲟龙鱼头罐头的加工技术,分析生骨与熟骨的营养成分差异,解决鱼骨软化关键技术,运用质构仪分析熟制过程中软骨硬度、凝聚性、弹性、胶黏性及咀嚼特性,运用正交实验筛选调味配方,研究罐头贮藏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调味料的最佳配方为(100 m L水中的添加量):酸菜60 g、食盐2.5 g、味精0.4 g、白醋1.0m L、胡椒粉0.4 g、白酒5.0 m L、生姜粉0.3 g、红辣椒10 g、植物油4 g,在115℃条件下高压处理15 min,产品能达到商业无菌要求,骨质软化程度适中,其各项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国家指标规定的食品卫生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Ecopath模型评价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象山港生态系统在环境和捕捞等多重因素胁迫下的结构和功能现状,实现象山港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和生态承载力评价,本研究根据2011~2014年在象山港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4软件构建了象山港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并通过模型系统分析了象山港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和系统功能的总体特征。模型包含了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等25个功能组,大体涵盖了象山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生态系统表达能流路径的食物链主要有两条,分别为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其中以牧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系统中各功能组的营养级在1.00~3.62级。系统总能流为2 210 t·km-2·a-1,主要分布在Ⅰ~Ⅳ营养级上。流量中来自碎屑的比例为38%,初级生产者是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营养级Ⅰ和Ⅱ的利用效率较低,大量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未能流入更高的营养层次。系统的总能量转换效率为3.8%;总初级生产量/总呼吸量(TPP/TR)为1.52;系统连接指数(CI)为0.342;系统杂食性指数(SOI)为0.182。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反映了象山港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较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系统成熟度和稳定性偏低,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脂肪酸标志法的不同海区合浦珠母贝的摄食差异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了海南新村和黎安、广东徐闻和雷州、广西白龙和营盘6个海区养殖的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硅藻、鞭毛藻类或原生动物、大型绿藻或陆生植物颗粒、褐藻类及细菌等都可能是合浦珠母贝的食物来源。其中新村的食物组成中大型绿藻或陆生植物脂肪酸标志物∑[C_(18∶2)(n-6)+C_(18∶3)(n-3)]相对质量分数高达4.64%,较其他地点差异显著。黎安的细菌脂肪酸标志物[C_(18∶1)(n-7)/C_(18∶1)(n-9)为1.29,Odd&br FAs达4.21%]优势于其他地区。雷州的硅藻脂肪酸标志物[C_(16∶1)(n-7)/C_(16∶0)=1.06和DHA/EPA=1.13]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白龙地区贝体中褐藻类脂肪酸标志物[C_(20∶4)(n-6)为9.08%]较其他地区差异显著。新村、黎安、徐闻、白龙和营盘的鞭毛藻类或原生动物脂肪酸标志物(DHA)均高于雷州,并且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饵料组成与其栖息环境息息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现状与控制策略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性食源性致病菌,是近年来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菌。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高达495.1万人次。为了进一步掌握副溶血性弧菌在我国的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近十年的流行病学概况,同时选取了我国24个大中型海产品主要消费城市作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副溶血性弧菌的整体检出率、时空变化以及品种间差异3个方面逐一分析了2006年~2013年期间各城市的污染调查数据。并对该菌在污染源头、流通、销售和消费过程中的现有控制措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从而进一步降低我国因食用海产品而导致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