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冬季层叠式肉鸡舍内温湿度、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与日增重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旨在明确冬季层叠式肉鸡舍内不同位置温湿度差异,并分析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与日增重的相关性。采用3层6列层叠式鸡舍,饲养40 096只AA白羽肉鸡,测定近湿帘端(前区)、鸡舍中区、近风机端(后区)上、中、下层(距离地面分别为1.55、1.20、0.35 m)温度、湿度、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并计算肉鸡日增重,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42日龄时肉鸡体重中区>前区>后区(P<0.05);21 d中区上层温度较后区上层提高7.30%(P<0.05),前区下层温度较后区下层提高8.55%(P<0.05);21 d前区中层湿度较后区中层增加6.35%(P<0.05),前区下层湿度较后区下层增加6.87%(P<0.05);42 d中区上层温度较后区上层提高21.81%(P<0.05),中区下层温度较后区下层提高14.64%(P<0.05);42 d前区上层湿度较中区上层增加10.88%(P<0.05);冬季多层叠式笼养肉鸡舍内不同区域氨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日增重呈负相关(P<0.05),中区氨气、二氧化碳浓度与日增重间相关性最高,其次为后区。可见,优化冬季层叠式笼养肉鸡舍内温湿度、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可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改善养殖福利。

关键词: 冬季 层叠式 笼养 环境参数 肉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降解聚乙烯醇的尖孢镰刀菌鉴定与性能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2024

摘要:通过筛选、分离、纯化,从降解的塑料手柄中获得1株经鉴定为尖孢镰刀菌的菌株,命名为PDBF01(CGMCC No.40272)。塑料聚合物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PDBF01仅表现出对聚乙烯醇(PVA)的降解性,对聚氯乙烯、聚丙烯或聚乳酸没有活性;接种浓度、温度和降解时间对PDBF01的PVA降解率有显著影响;PDBF01在28℃和25%接种浓度下对PVA产生显著降解效应;在21 d后降解率达到最高(51.26%);通过添加电解质(K+、Mg2+、Fe2+和Ca2+),PDBF01对PVA的降解率进一步提高到58.83%。因此,PDBF01在实际应用中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的PVA降解菌株。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 聚乙烯醇 生物鉴定 降解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源无乳链球菌全基因组及致病特性分析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乳链球菌是引发奶牛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为探究牛源无乳链球菌的致病特性,对其流行株NJ1606和YZ1605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已公布的22株牛源无乳链球菌进行基因组分析,解析其遗传进化、毒力因子、耐药基因和前噬菌体等信息,测定NJ1606和YZ1605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能力以及引发乳腺炎发生率等致病特征。结果表明:24株菌可分为15个序列型,并鉴定出23个毒力基因及5个耐药基因,其中21个基因组中至少含有1个完整的前噬菌体。此外,NJ1606和YZ1605均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能高效地黏附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在1×10~5 CFU的剂量下,即可在小鼠乳腺内成功定殖并引发乳腺炎。这一研究不仅首次系统性地揭示牛源无乳链球菌的遗传信息,还为其致病机制的探索以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奶牛 无乳链球菌 全基因组 致病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菌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食药用菌 2024

摘要:真菌尤其是食药用菌,在医药、食品、农林业、生物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人类健康食品的重要来源。病虫害多发、混发是我国食用菌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充分认识和利用真菌自身独特的免疫机制,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抗性,是实现食用菌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策略。本文综述了有关真菌免疫系统中已报道的多种免疫识别受体如NLRs蛋白、聚糖、凋亡诱导因子、淀粉样蛋白等的激活及信号传导机制,以及次级代谢产物在真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以期为真菌先天免疫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真菌先天免疫 NOD样受体 NLR蛋白 结构域 次级代谢产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漾濞槭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是世界濒危珍贵树种,研究其基因组中微卫星序列特征,为后期进行漾濞槭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测序获得的漾濞槭基因组序列,利用MISA软件进行搜索筛选,分析其微卫星分布特征。【结果】漾濞槭全基因组大小为665.89 Mb,其中筛选出1~6碱基重复类型的微卫星342 227个,总长度为5 621 833 bp,相对丰度为513.94个/Mb,相对密度为8 442.59 bp/Mb,约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0.84%。在漾濞槭6种类型的微卫星中,数量最多的碱基类型为单碱基,占6种碱基类型总数的62.23%;其次是二碱基,占总数的27.87%;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的数量依次减少。在各碱基重复单元中数量最多的分别为 T、AT、AAT、AAAT、TTTTA、ATGGGG;漾濞槭全基因组微卫星中,前15种优势重复单元为 T、A、AT、TA、CA、TG、C、G、AG、TC、AAT、GA、CT、TTA和ATT,其中重复单元A和T的数量最多,且远多于其他重复单元,表现出明显的A/T碱基优势。所有搜索得到的微卫星中,挂载到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数量约占微卫星总数的98.04%,长度约占微卫星总长的98.07%。其中2号染色体上分布的微卫星数量最多,约占所有染色体上微卫星总数的12.02%。【结论】漾濞槭全基因组具有丰富的微卫星序列信息,存在A碱基和T碱基偏好性。漾濞槭在12~20 bp长度范围内SSR数量最多,在漾濞槭基因组中存在大量具有潜在多态性的SSR序列,具有较高的开发应用价值。

关键词: 漾濞槭 微卫星 基因组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了探究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辣椒“创椒一号”为供试材料,在自主研发的通用型育苗基质中分别添加双藻菌露200、沃宝防病复合菌、枯草芽孢杆菌3种微生物菌剂,测定辣椒幼苗鲜重、株高、茎粗和根际微生物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后,辣椒幼苗的鲜重和株高显著增加;添加3种微生物菌剂均可提高辣椒根际土壤的细菌含量;添加沃宝防病复合菌、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辣椒根际土壤放线菌含量。由此可知,枯草芽孢杆菌是3种微生物菌剂中最佳菌剂,其既可以显著增加辣椒的鲜重和株高,又可以提高辣椒根际土壤细菌和防线菌含量,对促进辣椒幼苗的生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基质 微生物菌剂 辣椒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海藻糖对NaCl胁迫下大豆幼苗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外源海藻糖对NaCl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叶面喷施海藻糖的方式,以中黄13为材料,在大豆幼苗长出真叶时进行NaCl胁迫(NaCl浓度为125 mmol/L),大豆幼苗复叶展开喷施不同浓度海藻糖(海藻糖浓度分别为0、5、10、20 mmol/L),研究NaCl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海藻糖对大豆幼苗离子转运基因、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NaCl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喷施不同浓度海藻糖有利于缓解NaCl胁迫对大豆幼苗生长的抑制。其中,与盐处理组相比,喷施10 mmol/L海藻糖显著提高了GmsSOS1和GmCLC1基因的表达;大豆幼苗的鲜重、干重、叶面积、株高以及根长分别增加了22.7%、50.0%、86.8%、9.7%和23.0%;大豆幼苗的P_n、Gs、Tr和Ci也分别提高了69.3%、57.3%、21.5%和34.6%。此外,喷施不同浓度的海藻糖还可以提高大豆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喷施不同浓度的海藻糖还降低了大豆幼苗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质膜保护能力。综上所述,喷施海藻糖能提高大豆幼苗的耐盐性,其中,喷施10 mmol/L海藻糖效果最为明显,生产上可尝试在盐碱地大豆幼苗时期喷施海藻糖以培育大豆幼苗。

关键词: 大豆 盐胁迫 抗氧化系统 渗透调节 海藻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腐酸对Ca(NO3)2胁迫下菜薹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次生盐渍化会严重影响菜薹的产量及品质,黄腐酸作为一种全水溶性的有机物质,对缓解植物盐胁迫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以金秋红二号红菜薹为试验材料,探究在Ca(NO32胁迫下外源施用黄腐酸对菜薹幼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5 mmol/L Ca(NO32(CK)相比,80 mmol/L Ca(NO32处理显著抑制了菜薹的生长,而与80 mmol/L Ca(NO32处理相比,80 mmol/L Ca(NO32+100μmol/L黄腐酸处理可以显著缓解Ca(NO32对菜薹的抑制作用,促进菜薹幼苗的生长,增加菜薹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同时与80 mmol/L Ca(NO32处理相比,80 mmol/L Ca(NO32+100μmol/L黄腐酸处理可以显著降低菜薹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减少O2·-、H2O2的积累,增强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酶)活性。上述结果表明,外源施用黄腐酸可以通过提高菜薹的光合和抗氧化能力来缓解Ca(NO32胁迫,本研究结果可为黄腐酸在缓解蔬菜盐胁迫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菜薹 黄腐酸 Ca(NO3)2胁迫 光合特性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强国背景下构建甘薯产业强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农业展望 2024

摘要:农业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势必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甘薯产业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随着农业强国目标的提出,甘薯产业链如何转型升级使其契合农业强国的内涵与要求不断变“强”,对于甘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从甘薯产业链发展现状入手,结合农业强国对甘薯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指出构建甘薯产业强链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完善甘薯繁育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机械化水平、延长甘薯加工链条、开发精深加工品、扩建销售网络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等对策,以期提升甘薯产业链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甘薯产业强链,助推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农业强国 甘薯 繁育体系 机械化水平 品牌建设 科技创新 产业强链 发展困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江苏现代农业产业园高质量发展路径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探索实践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载体平台。综合运用统计分析、理论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对2010年至今批准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全面梳理总结,结果发现,经过产业园阶段(2010—2014年)、产业示范园阶段(2017—2020年)和高质量示范园阶段(2022年至今)3轮推进,江苏省农业产业园建设在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带动优势产业和地区发展、发挥辐射示范效应以及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管理运营从传统粗放向精细化转变、产业发展从单一环节向链条化发展转变、园区功能从农业功能向县域城乡融合转变、平台建设从农科服务向综合创新高地转变等转型升级。当前园区发展面临种业发展不强、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和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未来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化路径:应坚持走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为主线,以育种科技创新和种质保护推动种业振兴,以生产和装备的智慧化管理推动生产效率提高,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推动运营主体培育和壮大。

关键词: 现代农业产业园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