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MS-222麻醉圆斑星鲽成鱼效果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水温(15℃、20℃和25℃)下、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对圆斑星鲽成鱼的麻醉效果不同。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分别把麻醉和复苏过程分为6个和4个时期。15℃、20℃和25℃时MS-222麻醉圆斑星鲽成鱼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80~300 mg/L、160~280 mg/L和150~230 mg/L。实验结果表明:高水温条件下成鱼进入麻醉状态所需麻醉剂浓度较低;15℃、20℃和25℃温度下在各自的有效质量浓度(180~300 mg/L1、60~280 mg/L和150~230 mg/L)范围内,浓度越高鱼体达到A4期的麻醉时间越短,但复苏时间无明显差异。随着水温的升高,同等麻醉浓度的麻醉剂对圆斑星鲽的麻醉效果逐渐增强。MS-222麻醉圆斑星鲽的效果好,鱼体入麻时间短、复苏快,安全边界宽,是一种理想的鱼用麻醉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自然繁殖的水文状况适合度研究
《长江科学院院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三峡水库运行前(1983-2002年)后(2003-2005年)中华鲟产卵场产卵季节(10-11月)的水文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所建立的水文要素适合度模型,对三峡水库运行前(1983-1986,2002年)后(2003-2005年)8个年份产卵季节水文状况对于中华鲟产卵的适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中华鲟产卵场产卵季节的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产卵季节平均水温上升了1.48℃(8.2%),含沙量降低了0.36 kg/m3(91.8%)。平均适合度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整个产卵季节水文状况对于产卵的综合适合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整个产卵季节水文状况的适合度都比较高,并且中华鲟的产卵活动并不总是发生在水文状况适合度最佳(即综合适合度波峰值)的时候,说明水文状况并不是决定自然繁殖发生时间的唯一因素。产卵前含沙量的变动趋势由水库运行前的稳中下降转变为运行后的稳中上升,说明含沙量的剧烈下降可能对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不利。中华鲟自然繁殖发生时间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水文状况外,科研捕捞活动、年度之间自然繁殖群体的生物学差异等都可能对自然繁殖活动发生的具体时间产生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免疫前后白细胞cDNA差减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罗非鱼链球菌疫苗免疫前后白细胞表达变化基因及探讨鱼类白细胞免疫机理,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以链球菌疫苗免疫前后罗非鱼白细胞cDNA为材料,构建了罗非鱼免疫前后正、负2个cDNA差减文库,并采用地高辛(DIG)标记差减文库cDNA作为探针,进行差异表达片段的筛选鉴定。结果显示:2个文库重组率均在90%以上,插入片段在300~900 bp,接头连接效率超过50%,差减效率非常高效,阳性率均超过70%。杂交筛选后正、负文库各挑选3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组装聚类,正、负文库各获得16和18条非冗余EST(unigene),所得序列经GenBank同源性分析,正、负文库各有10和11条unigene获得功能注释,且各有6和7条unigene没有同源性匹配,为未知新基因。
关键词: 罗非鱼 链球菌 白细胞cDNA 差减文库 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降雨对粤西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强台风"莫拉菲"环流云系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天气前后(2009年7月14日和7月28日),对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凡纳滨对虾半集约化养殖土池的水样和泥样进行调查,研究施用微生态制剂和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及底泥中的异养细菌、弧菌和芽孢杆菌的变化情况,并利用BIOLOGECO微板对水体和底泥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水体和底泥中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在强降雨前后基本保持稳定;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在强降雨后,水体的弧菌数升高,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显著降低(P<0.05),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率变化明显。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相比较,未施用微生态制剂的虾池在强降雨后,水体及沉积物环境波动变化明显,强降雨对其水域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并针对恶劣天气采取有效措施,以稳定虾池水体及沉积物的微生物生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1997-2000年在东海(26°00′-33°00′N、120°30′-128°00′E)进行的4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量化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于其种群成熟度指数(PMI)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东海均有分布;秋季PMI值最高,春季最低;4个季节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分布范围均较广,主要集中在东海外海受台湾暖流和黑潮控制的水域。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环境适应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其分布的底温范围为:春季14.70-18.30℃、夏季13.18-20.91℃、秋季13.96-24.67℃、冬季14.33-19.75℃。底盐范围为:春季29.52-34.63、夏季31.57-34.27、秋季32.26-34.72、冬季34.25-34.70。水深范围为:春季55-179m,夏季43-176m、秋季40-184m、冬季79-152m。综上所述,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时空分布具有广范围、多季度的特点,这种分布特征可有效降低其幼体间的种间竞争,为确保其种群繁衍提供有利保障。
关键词: 空间分布 生殖群体 太平洋褶柔鱼 广义相加模型 种群成熟度指数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2种致病菌间接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方法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腐皮综合征的2种致病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为抗原,分别制备兔抗血清。以载玻片为介质,建立了2种病原菌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T)。交叉反应、阻断试验和吸收试验结果均表明本方法特异性强。对人工感染实验中的养殖水体及发病刺参溃烂组织检测,可以检出水体和患病刺参溃烂组织中的相应病原菌,病原菌被染成明亮的黄绿色,检测灵敏度2.4×104cell/mL。冰冻切片检测结果显示,在刺参肿胀嘴部与溃烂肌肉处有大量染成黄绿色的细菌颗粒。结果表明:采用IFAT可以对刺参腐皮综合征2种致病菌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该方法的建立对刺参腐皮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刺参 腐皮综合征 灿烂弧菌 假交替单胞菌 间接荧光抗体检测(IFA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快速检测赤潮环状异帽藻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环状异帽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ITS1区为靶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运用Real-time PCR方法,对环状异帽藻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以其他9种赤潮微藻为对照验证其特异性。结果表明,仅含环状异帽藻DNA模板的样品有扩增,其他藻没有检测到扩增信号。以超声波破碎得到的藻液为标准品,所得标准曲线具有高度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89,并且可以在30个循环内检测到0.5个细胞。对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获得的环状异帽藻DNA样品进行检测,都能获得扩增信号。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对初步模拟现场样品进行定量检测,与显微镜计数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环状异帽藻 Real-timePCR ITS1 鉴定 定量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的微卫星标记与体质量、体长、体高和吻长的相关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4个鲤(Cyprinus carpio L.)EST-SSRs标记和41个SSRs标记对柏氏鲤和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回交子代的84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共得到182个等位基因,各座位等位基因数2~4个,片段长度142~329bp,有效等位基因数1.3913~3.9353,观察杂合度0.3214~1.0000,期望杂合度0.2829~0.7535,平均位点多态信息含量0.5120。利用统计软件SPSS的GLM程序对65个微卫星标记与鲤鱼体质量、体长、体高和吻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其中与体质量、体长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E365;与体质量、体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816;与体质量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726,与体长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107、HLJ1098;与体高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111、HLJ817;与吻长显著相关的标记是HLJE331、HLJ906、HLJ1330。对同一标记不同基因型间进行多重比较,找到与4种性状相关的基因型,并运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定位等位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关键词: 鲤 微卫星标记 体质量 体长 体高 吻长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舌鳎亚科鱼类单系起源和同种异名的线粒体DNA证据
《生物多样性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舌鳎亚科鱼类因形态特征的特殊性,其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测定了中国沿海14种舌鳎亚科鱼类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yt b基因的部分片段。两个基因构建的舌鳎亚科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中国沿海舌鳎亚科鱼类为明显的单系群,但舌鳎亚科鱼类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分类划分的亚属并不完全一致,日本须鳎(Paraplagusis japonica)与其他舌鳎属(Cynoglossus)种类并未形成不同的分支。虽然舌鳎属内的舌鳎亚属(Cynoglossus)、拟舌鳎亚属(Cynoglossoides)和三线舌鳎亚属(Areliscus)均可以聚为独立分支,但长吻红舌鳎(C.lighti)与短吻红舌鳎(C.joyneri)、短吻三线舌鳎(C.abbreviatus)与紫斑舌鳎(C.purpureomaculatus)、半滑舌鳎(C.semilaevis)与窄体舌鳎(C.gracilis)及褐斑三线舌鳎(C.trigrammus)这三组物种可能存在同种异名现象。这一结果提示,基于形态学对舌鳎亚科的种属分类鉴定尚存在不足,线粒体DNA的系统发育关系可为其分类的修订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佐证。
关键词: 舌鳎亚科 16S rRNA Cyt b 分子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