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菱鲆免疫球蛋白轻链IgL全长cDNA的分离、鉴定及表达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实验采用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大菱鲆脾脏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了免疫球蛋白轻链IgL的全长cD-NA片段。该序列包含47 bp的5′末端非编码区(5′UTR),73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和202 bp 3′UTR,整个开放阅读框编码246个氨基酸。系统发生分析表明大菱鲆IgL基因与五条鰤的IgL基因起源关系最近。RT-PCR分析表明,大菱鲆IgL基因只在正常脾脏、肾脏和头肾组织中表达;IgL在大菱鲆胚胎发育细胞期就已开始表达,在大菱鲆胚胎尾芽期和体节期表达持续增强;在鳗弧菌感染大菱鲆脾脏和头肾早期均检测到IgL基因强烈表达,后期表达逐渐减弱;大菱鲆胚胎细胞(TEC)在用鳗弧菌感染48h后,IgL开始表达。这些结果均表明IgL基因在大菱鲆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秀丽白虾抱卵前后肌肉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变动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8年4~5月在太湖三山岛水域采集秀丽白虾(Exopalaem on m odestus)的未抱卵虾、抱卵虾和已出苗虾样本,对肌肉中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旨在研究繁殖期秀丽白虾肌肉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的变动。结果表明:秀丽白虾繁殖期干物质含量为20.28%~20.82%,粗脂肪含量为1.42%~1.62%,能量密度为4.510~4.774 kJ/g,均显示未抱卵虾>抱卵虾>出苗虾;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变幅较小,分别为16.57%~17.12%和1.31%~1.40%。秀丽白虾对蛋白质的利用主要在繁殖前期,抱卵后氨基酸总量下降6.96%,必需氨基酸含量下降8.89%,赖氨酸、精氨酸和亮氨酸的降幅最为明显。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为1.76∶1~1.90∶1。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消耗于抱卵后至出苗期间,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13.43%,其中C16∶1下降42.38%;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消耗以必需脂肪酸C18∶2为主,降幅为33.05%。秀丽白虾繁殖期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相对稳定,脂肪是其代谢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出苗后肌肉脂肪含量和能量密度的降幅均低于一般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南部小黄鱼生长、死亡和最适开捕体长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2009年在黄海南部海域底拖网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Bleeker,1877)]样本的生物学资料,应用FiSAT软件对小黄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通过Beverton-Holt模型评价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与临界体长、拐点体长等进行比较,以确定最适开捕体长。结果显示:(1)小黄鱼的体长(L)和体质量(W)关系式为W=0.0268×L2.814。(2)应用FiSAT软件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27cm,k=0.45a-1,t0=-0.47a(;3)总死亡系数Z=2.40,自然死亡系数M=0.77,捕捞死亡系数F=1.63,开发率E=0.68。(4)在现行的捕捞死亡系数F=1.63下,Yw/R达到最大值时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分别为1.41a和15.42cm;拐点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83a和17.41cm;临界年龄和体长分别为1.70a和16.82cm。现阶段小黄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综合考虑渔民利益和资源修复需要,建议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4.83cm。
关键词: 小黄鱼 生物学参数 最适开捕规格 Beverton-Holt模型 黄海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生物学特征的变化
《生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60年、1985年、1998年和2008年4个年份在黄海中南部进行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生物学资料,对其生物学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摄食等级、渔船功率以及海表温度3个因素对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在4个年代间发生了明显变化,其群体结构呈现出小型化、低龄化,生长加快、渐近体长减小、体重生长拐点提前、死亡系数增大。灰色关联分析显示,渔船功率、摄食等级和海表温度与黄海中南部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年代际变化的关联度分别为0.7238,0.6903,0.6396。综合各因素的关系,捕捞因素是造成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年代际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髓样分化因子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是Toll/IL-lR家族成员,是TLR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接头分子,在天然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迄今,在重要海水养殖鱼类半滑舌鳎中尚未见有关MyD88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MyD88基因,并对其表达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半滑舌鳎MyD88基因的cDNA全长为1612bp,其中包括132bp的5′非翻译区(UTR),590bp的3′UTR和编码285个氨基酸残基的858bp的开放阅读框(ORF)。MyD88蛋白在N端具有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DD),C端具有TIR结构域(Toll/IL-1Receptor Domain,TIR),MyD88基因组全长为2923bp,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半滑舌鳎MyD88和牙鲆聚在一起,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MyD88基因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血液、脾脏、头肾、肝脏等免疫组织和精巢、卵巢生殖腺中具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利用LPS(lipopolysaccharide)、PGN(peptidoglycan)和poly I∶C作为免疫刺激源感染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结果显示,三者均可诱导MyD88基因的表达上调。鳗弧菌(Vibrio angaillarum)感染实验表明,注射鳗弧菌96h后MyD88基因在脾脏中表达量升高了近180倍、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升高了60多倍;在注射鳗弧菌48h后,头肾中表达量升高了近5倍。上述实验暗示,MyD88基因在半滑舌鳎天然免疫防御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髓样分化因子MyD88 基因表达 天然免疫 鳗弧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与北里霉素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同时测定
《分析测试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肌肉组织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北里霉素同时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UPLC-TUV)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浓缩至近干,用4%NaCl溶解残渣,正己烷除脂,经固相萃取小柱净化,乙腈洗脱;以乙腈-25 mmol/L磷酸二氢铵(pH2.5,含10%乙腈)为流动相,以ACQUITYUPLC BEHC18为分离柱,柱温为45℃,流速为0.3 mL/min,紫外检测。方法在0.100~20.0 mg/L范围内呈线性相关,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和北里霉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 7、0.999 3、0.999 4和0.998 0。平均回收率为70%~102%,相对标准偏差为2.9%~11.2%,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和北里霉素的检出限分别为25、25、50、75μg/kg。方法满足水产品肌肉组织中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和北里霉素的残留量测定。
关键词: 水产品 螺旋霉素 替米考星 泰乐菌素 北里霉素 残留量 超高效液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微藻油对高脂小鼠脂类代谢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中国海洋药物 》 2010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海洋微藻油(小球藻油和等边金藻油)对饲喂高脂饲料小鼠血脂水平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 100只小鼠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小球藻油组,等鞭金藻油组及鱼油组。饲喂高脂饲料及相应药物6W后,测血脂水平及肝脏和血清的丙二醛(MDA)水平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两种微藻油可使高脂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两种微藻油处理组的血清和肝组织的SOD、CAT活性明显增强,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下降。而两种微藻之间,以小球藻油具有较高的SOD和CAT活性。结论两种微藻油具有显著调血脂作用,并可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因高脂饲料引起的小鼠脂质过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探讨石鲽与星突江鲽的亲缘关系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分析了石鲽和星突江鲽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175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石鲽与星突江鲽的亲缘关系。2种间共检测到95处核苷酸替代,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第三密码子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3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线粒体COI、Cytb基因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显示石鲽与星突江鲽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43、0.062和0.153,属于属内种间差异水平。2种鲽鱼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核苷酸替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D-loop>Cytb>COI。贝叶斯法、邻近距离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一致,皆显示石鲽与星突江鲽遗传关系很近。基于Cytb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石鲽与星突江鲽的分歧时间约为185万年,分化事件发生于更新世中期(Middle Pleistocen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重PCR快速鉴别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无乳链球菌的cfb基因和海豚链球菌16S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引物,优化扩增条件,建立了快速鉴别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双重PCR方法.用该方法扩增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可分别获得474、296bp的特异性片段,扩增嗜水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其他常见鱼病原菌无特异性片段.该方法可实现对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的快速鉴别,具较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基因组含量分别为3.2×10-3ng/μL的无乳链球菌和3.0×10-2ng/μL的海豚链球菌.对采集自广东与海南两省养殖罗非鱼病鱼的11份病原样品进行检测,均可获得474bp片段,测序与BLAST分析结果表明,扩增到的序列均为无乳链球菌cfb基因序列,可从分子水平上确定这些样品为无乳链球菌,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
关键词: 双重PCR 无乳链球菌 海豚链球菌 cfb基因 16SrRN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近海与日本近海白姑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比较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共19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定,白姑鱼个体的Cytb基因总长度均为1141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ytb基因全序列中共检测到40处核苷酸替代,全部为同义替换,且主要来自密码子第三位点。19尾白姑鱼个体共定义了14种单倍型。核苷酸组成分析表明:白姑鱼Cytb全序列的鸟嘌呤(G)含量较低,在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结果基本一致,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的白姑鱼明显分为2个单系群,两组群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019,基于Cytb2%/百万年分子钟计算,其分化时间约为95万年,中、日近海白姑鱼分化事件发生于晚更新世(Late Pleistocene)。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日近海白姑鱼组群的分类地位的遗传学依据,为白姑鱼渔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参考。
关键词: 白姑鱼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距离 分歧时间 中国近海 日本近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