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疣梭子蟹遗传连锁图谱的初步构建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AFLP和SSR标记技术结合"拟测交"策略,以三疣梭子蟹莱州湾、舟山野生群体杂交(1♂×3♀)产生的F2代家系为作图群体,初步构建了三疣梭子蟹雌、雄性遗传连锁图谱。用经过筛选的60对AFLP引物和3对SSR引物对亲本及108个F2代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共得到母本分离标记214个,其中155个标记(AFLP标记153个,SSR标记2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父本分离标记195个,139个标记(AFLP标记138个,SSR标记1个)符合1∶1孟德尔分离规律。雌性图谱包括100个遗传标记,分布在9个连锁群,6个三联体,15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为1544cM,标记平均间隔22.0cM,总覆盖率为52.9%。雄性图谱包括71个遗传标记,分布在6个连锁群,6个三联体,11个连锁对,图谱总长度1174.2cM,标记平均间隔24.0cM,总覆盖率为49.5%,图谱中遗传标记分布比较均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前景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快速、准确、简便易行的病害早期快速检测技术,是从事动物疫病防控研究工作者和产业界人士的迫切愿望。自从开辟免疫分析技术以来,越来越多更灵敏、更便捷的免疫分析方法被开发出来,以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快速检测试纸,被认为是当前最快捷、高敏感的一种免疫学检测技术。该项技术真正实现了快速简易检测靶目标,并已在畜牧业中得到普及应用,成为当前畜禽病害早期防控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该项技术在畜牧兽医领域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分析和讨论,旨在为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早期诊断提供借鉴,以期获得一种适用于水产动物病害的、专用的快速检测新技术和新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溴尿嘧啶处理受精卵对中国对虾抗病和生长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溴尿嘧啶(5-Bromouracil,5-BrUra)为诱变剂,分别以前期实验在半致死条件下获得的处理浓度、时间组合0.5mg/ml9h(0.5~9)、0.3mg/ml16h(0.3~16)来处理受精卵,培养获得诱变材料,对处理群体抗病力和生长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化学诱变剂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能力和生长的影响。WSSV攻毒实验结果表明,0.5~9处理组、0.3~16处理组和对照组存活时间分别为77.20±3.71h、74.57±2.88h和81.45±2.98h,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5-溴尿嘧啶处理受精卵不能显著提高中国对虾对WSSV的抵抗能力(P>0.05)。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开始第21天至第60天之间,两处理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经过5-溴尿嘧啶处理的中国对虾群体的体长、体重日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个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经5-溴尿嘧啶处理可能促进中国对虾的生长。但这些生长特性能否稳定遗传给后代尚需进一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营养盐时空分布及营养盐限制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共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桑沟湾水域的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和活性硅酸盐(Si)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营养盐浓度阈值法和化学计量法对桑沟湾营养盐潜在的限制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桑沟湾DIN、PO43-、Si含量及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DIN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PO43-在秋季最高,夏季最低;Si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春季DIN和PO43-的含量低于理论上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阈值的站位分别占44%和39%;夏季PO43-的潜在限制性较强,浓度低于营养盐阈值的站位占68%,受PO43-潜在限制的几率达79%,DIN和Si分别为5%和0;秋、冬季Si可能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讨论了海水养殖、陆源输入及外海交换对营养盐时空分布的影响。目前,桑沟湾营养盐浓度基本属于国家一类、二类水质。但是,长期变化趋势显示DIN有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 营养盐分布 季节变化 营养盐限制因子 海水养殖 桑沟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南部主要鱼种的生态位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黄海中南部4个季度月(1、4、8、10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了黄海中南部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时空生态位宽度、时空生态位重叠以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以期对该海域主要鱼种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航次总共有鱼类57种,其中冬季39种,春季42种,夏季31种,秋季40种。4个航次共有相同鱼种22种,隶属于14科20属。时空生态位宽度值大于1的10个鱼种从大到小依次为黄鱼安鱼康Lophius litulon、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银鲳Pampus argente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小带鱼Trichiurus muticus、虻鲉Erisphex pottii、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白姑鱼Argyrosomusargentatu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这10种主要鱼类的生物量变动在黄海中南部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是递增的。细纹狮子鱼与星康吉鳗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小带鱼与星康吉鳗的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小。生态位宽度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比,时空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是黄鱼安鱼康,而IRI值最大的是鳀鱼,通过二者计算所得到主要鱼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排序不同。作者认为,生态位宽度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相比,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鱼类生物量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均匀度和变化情况。
关键词: 黄海中南部 时空生态位宽度 时空生态位重叠 相对重要性指数(IRI)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8年夏季青岛近海浒苔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生物学杂志 》 2010 CSCD
摘要:2008年夏季对青岛近海栈桥、汇泉湾和五四广场三个海域的漂浮浒苔进行了样本采集,针对其12种无机元素进行了含量分析与比较,并与2007年夏季三个海域的浒苔的无机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08年采自汇泉湾海域的漂浮浒苔的Ca,Cu,N,Na和P含量在三个海域中最高,而采自五四广场的漂浮浒苔的Fe,Mn,Pb和Zn含量最高,Cd,K和Mg的含量在三个海域的水平相差不大。与2007年相同海域比较,2008年的漂浮浒苔更富含Fe,K,Mg,Mn,Na和P。另外,与海带和紫菜比较,浒苔中的Fe,Mg和Na含量较高,而P和Zn含量较低,Ca和K含量,低于海带而高于紫菜中的含量;有害元素Cd和Pb含量远低于相应的藻类制品卫生标准(GB19643-2005)和无公害产品海藻(NY 5056-2005)中的限量要求。结果从无机元素角度为浒苔的综合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雌核发育牙鲆与普通牙鲆的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肌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分析了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对普通牙鲆和雌核发育牙鲆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牙鲆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均较高,达到21.3%,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在所有氨基酸中含量最高,占到总量的2.9%,且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水平。测定结果表明,普通牙鲆雌、雄个体间肌肉营养组成和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核发育牙鲆与普通牙鲆雌、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雌核发育牙鲆与普通牙鲆肌肉相比,其营养组成无明显差别,同样具有营养丰富、组成均衡等优点,雌核发育对鱼类营养成分并无不良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对哲罗鱼仔鱼形态、行为和消化器官结构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饥饿对哲罗鱼Hucho taimen仔鱼形态和行为的影响,采用解剖和石蜡切片方法,对饥饿条件下哲罗鱼仔鱼消化系统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饥饿后仔鱼出现反应迟钝、游动缓慢和集群性降低等行为,并出现身体发黑、头大身瘦、肝脏体积减小、消化管长度增速减慢和消化管组织学结构与功能明显衰退等特点。食道黏膜层黏液细胞不断萎缩,最后出现破裂;胃腺结构严重破坏,胃肌纤维疏松呈网状。肠黏膜层破损,肠绒毛不整齐,个别地方出现萎缩、断裂,黏液细胞出现破裂。饥饿仔鱼肝组织较为疏松,最后细胞索被破坏,肝细胞间分界模糊,核仁萎缩或解体。分析认为,肝脏为仔鱼较重要的能量贮存器官,胃与肠的褶皱高度可作为哲罗鱼仔鱼营养状况的指示物;哲罗鱼仔鱼0~12 d为可存活摄食时间,0~8 d为最佳摄食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体腔液穿刺抽取后细胞恢复过程的初步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所绘制的刺参沥水后体质量变化曲线得出,在气温20℃以下,刺参沥水后20~30min为测量刺参体质量的最佳时机。利用重量差值法得出刺参体腔液占体质量的百分比分别是:小参26.88±1.39%、中参25.24±2.91%、大参30.98±1.86%。通过检测刺参体腔液抽取后刺参生理状态的变化得出刺参体腔液单次安全抽取量为体质量的1.5%以内。通过检测单次抽取刺参体腔液后其体腔液中总细胞、透明细胞及淋巴样细胞和颗粒细胞数量的恢复过程得出,刺参不同类型的体腔细胞在受抽取刺激后恢复过程也不是同步进行的,体腔液总细胞浓度恢复时间间隔为4d,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及淋巴样细胞浓度恢复时间间隔为6d,体腔液吸光值恢复时间间隔为5d,由此得出,在进行多次抽取体腔液时建议至少间隔6d以上。研究建立的刺参体质量测量方法和所确定刺参体腔液基础指标为进一步开展刺参免疫学、生理学、动物学试验等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调查期间共采集浮游植物28属92种(含变种和型),主要由硅藻类(74种)和甲藻类(11种)组成。优势度指数分析显示,硅藻是绝对优势种。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全湾平均变化范围在1.91~2.74之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桑沟湾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及其水平分布格局的季节变化较大,细胞密度冬季最高(平均为188.4×104cells/m3),春季(平均为63.0×104cells/m3)和秋季(平均为11.7×104cells/m3)次之,夏季最低(平均为9.2×104cells/m3),冬、夏季数量中心在湾内近岸浅水区,春、秋季在位于海湾中部的贝藻养殖区。与历史资料对比显示,经过20多年的养殖活动,桑沟湾浮游植物种类数量下降、优势种发生演变,湾内海水养殖品种、数量以及养殖模式是影响浮游植物数量及其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